黑格尔及《法哲学体系》
•
•
影响
• 青年黑格尔派:
– 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
• 新黑格尔主义: –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英、美、德、 意 – 鲍桑葵、克罗齐 • 中国: – 20世纪初就有人开始介绍黑格尔的 哲学 – 1949-1976年黑格尔是最受重视的 西方哲学家 – 1976年后的衰落
法哲学原理
• 科学的唯一任务就在于把事物的理性带给意识 • 《法哲学原理》是具体自由的概念辩证法的内在运动。 • 概念的辩证法不仅在于产生出界限和相反的东西的规定, 而且在于产出并把握这种规定的肯定内容和成果,在这个 意义上,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 概念的辩证法不是主观思维的外部活动,而是事物固有的 灵魂。 “合乎理性地考察事物,而不给对象从外面带来 理性,并对它进行加工制造,而是说对象就它本身来说是 合乎理性的。”因此,哲学是现实本身的自我意识。
法与人格
• 人格意味着拥有权利的能力(personality 人格意味着拥有权利的能力(personality implies a capacity to possess right) ,而法 right) 的本质是人可以不受干预的行为的权利,因而 人格是抽象法的基础。法的绝对命令是“成为一 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Be 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Be a person and respect other as persons)这句话非常重要, persons)这句话非常重要, 自由是法哲学的核心,而自由在抽象法阶段是以 单个主体的人格为基础的。(“ 单个主体的人格为基础的。(“自为地存在的意 志即抽象的意志就是人。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 为人” 为人”)“人格一般包含着权利能力……所以法 人格一般包含着权利能力……所以法 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
求学
• 斯图加特人文中学(1776-1788) – 性格温善,品行端正,学习勤奋,经常获奖 – 做读书札记;记日记;做为毕业生代表演讲;保送神学院 • 图宾根神学院(1788.10.27-1793秋) – 主修哲学与神学;阅读康德 – 法国大革命,种植自由树 – 两位好友:荷尔德林(1770-1843);谢林(1775-1854) • 荷尔德林写给他的留言:“兴趣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两 翼” – 诨名: “迂夫子”;“老头儿” – 热恋过一位教授的漂亮女儿
惩罚是理性的报复
• 黑格尔认为,犯罪的扬弃是复仇,但这种复仇不 是个人的经验的复仇,而是“概念的复仇”。这 种复仇不是由个人的主观的意志决定的,否则又 会造成新的不法。在文明社会,对犯罪的扬弃属 于国家的正义职能。因为刑罚是复仇的更高形式。 要把复仇从主观的偶然性解脱出来就要从复仇过 渡到刑罚的正义。在这个意义上,法律的惩罚是 正义的普遍意志恢复自己的有效性的行动。从概 念上说,法官的意志是法律的意志,是事物的本 性而不是自己的经验意志。
最后15年:重返大学
• 海德堡大学(1816秋-1818.9) – 成为正教授,名声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 – 1817年夏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纲要》, • 成形于纽伦堡时期 • 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完成 • 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柏林大学(1818.9-1831.11) – 1820《法哲学原理》 – 法哲学、逻辑学、形而上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实用物理学和自然哲学、宗教哲 学、哲学史 – 叔本华(1788-1860)的挑战。1820年。 – 荣誉的顶峰 • 1829年10月;柏林大学校长 • 1831年;国王授予他三级红鹰勋章 • 官方哲学家 死亡:1831.11.14 – 死于霍乱, 一说死于胃病的恶化. – 墓地位于柏林市中心
法哲学体系
郭小飞 南京林业大学伦理学硕士
黑格尔生平
• 1770.8.27~1831.11.14 • Gor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生卒年比较
– – – – –
康德(1724-1804) 歌德(1749-1832) 席勒(1759-1805) 华兹华斯(1770-1850) 贝多芬(1770-1827)
耶拿大学(1801-1806)
• 德国文化活跃的地方 • 与谢林共同编辑《哲学评论杂志》 • 讲师严谨
• 1807年历4月《精神现象学》出版
– 批评谢林的“绝对的同一”;与谢林友谊的结束
• 离开耶拿:
– 拿破仑(1806年10月法军占领耶拿);私生子(与女房东); 住所在大火中遭抢
• 此时的德国概况
– 普鲁士王国(1701-1871) – 拿破仑战争(1793-1815)
• 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1806)
出身
• 生于斯图加特 • 父亲是税务书记官;母亲 在1783年去逝 • 其弟弟是个独身军官, 1812年就阵亡了。 • 其妹妹终生未嫁,与黑格 尔关系密切。在黑格尔去 世后第二年自杀。
法是对消极自由的规定
• 人格是人的自我的抽象同一性,即我是我,我可以从任何 东西中投身抽象出来,摆脱一切规定性的能力。这种的自 由就是消极的否定自由。黑格尔指出,与道德和伦理相比, 法的规定是一种许可或法的能力(permission 法的规定是一种许可或法的能力(permission or legal power),它给自由限定一个范围,因此法是以否定形式 power),它给自由限定一个范围,因此法是以否定形式 为自由提供保障的,“在抽象法中只存在禁令” 为自由提供保障的,“在抽象法中只存在禁令”。 • 意志的特殊性是意志概念的一个环节,但是,法只涉及人 格拥有的权利,不涉及意志的内容。法既不考虑个人的需 求,也不考虑动机。在法中,我们只对自己的权利感兴趣, 抽象法最初只是一种单纯可能性,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法 的规定提供一种权能。你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 的规定提供一种权能。你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
抽象法的三个环节: 占有、契约 、不法和犯罪
从人格到财产(第一个行动) • 人格是纯粹主观的,它要扬弃这种主观性, 使自己成为实在的,它必须对象化。对抽 象的排他的个人来说,自然界,即外部的、 直接在眼前看到的世界是他的意志的第一 个对象。因而,对物的占有就构成自在自 为地自由的第一个行动。
所有权是自由的定在
• 对物的占有是人的绝对权利:人有权把他的意志 体现在任何物中,因而使该物成为我的东西…… 这就是人对一切物据为己有的绝对权利。” • 占有就是把某物置于我自己外部力量的支配之下。 在这个支配行动中,关键不是人与物之间发生的 具体的利益关系,也不是物满足了人的需求, “但真正的观点在于,从自由的角度看,财产是 自由最初的定在,它本身就是本质目的。”这段 话非常重要。人的自由是一个系统,每一阶段都 有其必然的规定性,对人来说,拥有财产就是最 初的自由规定性。
不法和犯罪(第三个环节) • 法被否定的形式 • 不法和犯罪的产生:不法的产生内在于普 遍意志与特殊意志的辩证法。 • 不法的形式:无犯意的不法、欺诈、犯罪
犯罪
• 犯罪意味着不论在自在意义上还是在自为意义上,法对我 来说都是假象。一个行为我明知道它是不法,我也不想把 它伪装为合法,就是犯罪。也就是说,它是对法这一共同 意志的公然对抗或挑衅。“欺诈和犯罪的区别在于,前者 在行为的形式上还承认有法,而在犯罪这边连这一点也没 有。”因此,“真正的不法是犯罪,在犯罪中不论法本身 或我认为的法都没有被尊重,法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法都 受到破坏。” • 犯罪是否定意义上的法:意志只有达到定在时才是现实的 犯罪是否定意义上的法:意志只有达到定在时才是现实的 自由的,任何对这种定在的暴力或强制都是对意志概念的 直接否定,它扬弃了自在的意志,从反面表达了法。
第一阶段:抽象法 抽象法
• 抽象法(abstract law) 概念释义 抽象法(abstract • 第一, 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来理解。 第一, • 第二,是联系到法哲学的内容来理解。
一、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抽象法的观点) 抽象法的观点)
• 作为自我规定的自由,意志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主 观上意味着我的行为目的是我自己所选择的,客观上意味 着我选择的目的不是任意的,而是合理的,即符合他人的 意志、期待和理解的,换言之,是在内容丰富和得到充分 证明的。然而,这一具体自由的化身只有在客观精神充分 发展后才能实现。 • 抽象法是具体自由现身的第一步。在这里,主观 上每个 人都把自己视为纯粹从自己欲望和冲动出发行动的原子式 个体中的一员。作为自我来说,主观上我相信自己具有无 限的不受干预地追求自己欲望的权利,客观上,把任何阻 碍我的欲望和追求的社会制度都视为不合理 的。因此, 法的观点是消极自由的观点,在这里自由就是不受干预的 行动能力。
从财产到契约(第二个行动)
• 在所有权中,抽象法涉及的是一个人与物的关系,虽然所有权概念本 身总是预设着其他主体的承认,但核心仍然是人与对象世界的物之间 的关系。在契约中,意志的自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发生 了直接的关系。虽然在契约中人交换的是物,但契约关系本本质上是 意志之间的关系。“财产作为意志的定在,作为他物而存在,只是为 了他人的意志而存在。这种意志对意志的关系就是自由赖以获得定在 的特殊的和真正的基础。 • 这种正如占有财产是理性一样,人们缔结契约关系,进行馈赠、交换、 交易也有理性的必然性。人们占有财产不是为了特定的物本身,而是 因为物能给我带有效用和福利,当人们觉得有利可图时,他们进行交 换就很自然了。但是,作为抽象人格自由的定在,契约关系内在地具 有自己的理念,这就是契约是以相互承认对方是人格和财产的所有者。
自由实现的三个阶段
• 自由意志一开始是抽象的,它必须赋予自己以定在,最初 的定在就是人碰到的物,因此人最先是以抽象的人格与物 打交道,这是抽象法和形式法阶段。但是,这种自由是低 级的自由,我们只有把物作为意志的对象占有时才意识到 自己是自由的。 • 道德是这种自由的否定,是意志从外物回到自身。“现在 我不仅仅在直接事物中是自由的,而是本身就是自由的。 在这里,人们关心的是我的判断和意图、我的目的,外部 世界对他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但是,道德的自由仍然是片 面的,没有实现理性与现实的统一。 • 自由的第三个阶段是伦理。在这里,“构成普遍目的的善 不应仅仅停留在我的内心,而应该使之实现。”伦理是普 遍的意志和单个意志的统一,是自在自为的意志的真正实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