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的民间习俗
摘要:我的家乡泰兴,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省苏中平原南部,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之一、长江走廊上一座新兴的滨江工贸城市,自然也就有一些自己特有的习俗和风情。
关键词:泰兴,银杏之乡,黄桥烧饼,斋孤,泰兴花鼓
正文:
我的家乡泰兴有很多民间习俗,每个习俗都充分体现了泰兴人的质朴、乐观以及风土人情,下面就选几个泰兴特有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银杏之乡
泰兴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是银杏生产的最佳地带,素有“银杏之乡”的美称,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泰兴市“中国银杏之乡”称号,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首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银杏之乡”。
泰兴银杏以产量高,品质好而闻名中外,全市共定植银杏451.2万株,其中挂果树29.81万株,银杏常年产量在3000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且泰兴的白果在昆明世博会上唯一被指定为无公害白果,享有永久冠名权。
历史: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栽培、食用历史已有3000 多年了。
因其果实为核果状,外皮剥净后呈白色,故名“白果”;宋代,白果曾被列为贡品,皇帝尝后备加赞扬,赐它美名:银杏;银杏树生长缓慢,寿命极长,有“公植树孙得食”的说法,故又有“公孙果”之称。
品种:泰兴银杏的主要品种是“大佛指”。
成份:据测定,100克银杏核仁中含:淀粉62.4克,蛋白质11.56克,脂肪2.6克,糖粉6.3克,纤维素1.2克,矿物质3克。
特点:银杏,属于银杏科,落叶乔木,叶扇形,雌雄异株,果核为椭圆形或倒卵形,是一种子遗植物。
外果皮为黄色肉质,有浆汁;中果皮为光滑的白色硬核;内果皮为杏黄色薄膜紧裹的绿色核仁,核皮薄而坚硬。
功效:中医常以银杏核仁入药,有止咳平喘、滋养补肾的功能,用于肺病咳嗽,老人体虚哮喘。
《本草纲目》中说,银杏“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虫;生食降痰,消毒杀虫。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银杏核仁中含有一种白色结晶体,有小毒。
《本草纲目》中提到:“然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
《三元延寿书》中也有记载,有些人饿了,以白果代饭饱食,第二天便中毒死去,所以,银杏不可多吃,尤其不可生食过多。
二、黄桥烧饼
江苏泰兴黄桥镇有一种烧饼,叫作黄桥烧饼。
这种烧饼是用油酥和面,而且还有馅,馅是用火腿或猪油等做成。
烧饼在缸炉里一烤,酥脆焦黄,香喷喷,非常可口,这种烧饼只有这一个地方有,那就是泰兴。
黄桥烧饼,或咸或甜,咸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虾米、香料等作馅心,在温控的电烤炉的烘烤下,烧饼外黄里软,色呈蟹壳红,不焦不糊,不油不腻,咬一口,香气四溢,葱油流满嘴角。
黄桥烧饼的来历:黄桥烧饼产于苏北黄桥镇,它之所以出名,与著名的黄桥战役是紧密相连的。
在陈毅、粟裕等直接指挥下的黄桥战役打响后,黄桥镇12农磨坊,60只烧饼炉,日夜赶做烧饼。
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
时隔30余年之后,即1975年5月,粟裕将军重返黄桥,黄桥人民仍用黄桥烧饼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烧饼,激动地勉励大家说:“从黄桥烧饼我们看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我们要继续发挥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
那时的黄桥烧饼是经过改良后的肉松烧饼,主要改良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形状,由原来的大如脸盆缩小到了手掌心大小;另一个方面就是馅,由原来的无馅改为有馅,不过馅主要是以肉松和直接加白糖咸甜两种为主。
因为烘烤烧饼用的是炭炉,烘烤时的火候完全是靠人工掌握,烧饼有时会因为烘烤时间较长而发黑,所以黄桥烧饼虽然有名、好吃,但一直很难登大雅之堂。
65年后,黄桥烧饼因松软酥脆,香甜可口被评为“江苏省名特食品”而进行量产,不仅仅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因为温控烤炉而使黄桥烧饼的外观和质量得到了保障,更来自于老区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聪明的黄桥人把黄桥烧饼从以前单一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大路货品种,发展到了以火腿、虾米、葱油、
鸡丁、香肠、桔饼、桂花、细沙等为主馅料的十多个不同品种的花式,或咸或甜,或鲜或辣,不管你是何种性情中人,只要你愿意品尝,酸甜苦辣咸五味,总会找到适合你的一种口味。
三、斋孤
农历七月三十,是“斋孤”的日子。
“斋”,有舍饭给僧道神鬼的意思;“孤”是指孤魂野鬼。
这个在野外点烧黄纸祭鬼的古老民俗,在我们泰兴乃至苏中地区千百年来相沿至今。
我认为这个节日是中元节(泰兴民间俗称七月半)的延续,或者算中元节的组成部分。
据传说,农历七月是鬼月,初一是“开鬼门”的日子。
这天,从地府出来的游魂野鬼足足饿了一年,都急不可耐地来到人间,希望可以大吃大喝一番。
鬼门关开放后,人们传统上会在家门或街上进行隆重的祭鬼仪式。
这一风俗后来演变为七月最后一天祭祀,形式上也简化为烧纸钱。
七月的最后一天,阴间鬼神就要进“关”了,人们更忙碌了,在过去,有钱的大户人家还专门念经、放焰口,超度鬼魂,规模甚大,表示对那些没有子孙后代,平时无人祭祀的饿鬼进行施舍。
到了傍晚,人们沿途焚化纸钱。
在河边沟旁、街头巷尾、三岔路口,乃至屎缸头等处焚钱化纸,口中念着“大鬼小鬼拿钱用”,用以买嘱鬼魂不要干扰自己的家庭幸福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泰兴民间过去还有放河灯的习俗。
所谓河灯,就是用各色彩纸糊成的精巧玲珑的船形物,以荷花灯最漂亮。
灯中装有半截蜡烛,有的在大贝壳里安上豆油和灯草。
一般过了七月二十,人们就动手做河灯了,削篾子的削篾子,备纸的备纸。
到了七月三十黄昏头,人们在河边慢慢放灯,岸
上是敲锣打鼓,人头攒动,观者无数。
据说过去泰兴城里红牌坊以南、庆云寺以北的史家埝河面上最是盛况空前。
待油尽灯灭,人们虽意犹未尽,但也只好慢慢散去,大地才归于沉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斋孤”是对已故孤寡老人进行的祭祀,是一种善心的外在表现。
我反对有些自认为很现代、很有档次的人将它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活动,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很好的民俗习惯,因为这体现了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泰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斋孤”习俗也折射出泰兴人骨子里的和谐朴素、宽厚善良。
当今社会倡导和谐,大力弘扬尊老爱老之风,倡导老有所养。
我建议人们应该更多地去关心活着的孤寡老人,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
四、泰兴花鼓
泰兴向来物产丰饶,且兼具水陆交通之便。
生产劳作之余,人们把看乡土节目作为最好的消遣。
于是,民间小戏和民间歌舞便有了滋生沃土、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
泰兴花鼓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发展、成熟的,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目前可追溯四代传承。
泰兴花鼓起源之初,民间艺人往往以一家、几家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组合,春节期间沿门挨户演出,平时多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作广场表演,如逢豪门大户喜庆堂会,则在室内表演。
历经几代艺人演绎传承,泰兴花鼓于150余年前始成为成熟的民间舞蹈。
严格地说,泰兴花鼓是舞蹈,但是在泰兴乡间,它被老百姓看作是不折不扣的歌舞。
因为它既可单独表演舞蹈,亦可边跳边唱。
无论是舞蹈本身,还是曲调、唱词,均有完整、圆熟的结构,风格独特,
自成一体,极具地方特色。
泰兴花鼓通常由6人表演,俗称“六人花鼓”,在艺人不足数或人数偏多的情况下,亦可由2人、4人、8人、12人表演,但数“六人花鼓”最为完美。
无论由几人表演,均为男女各半。
泰兴花鼓的曲调共有三个,一为[花鼓调],二为[跨金索],三为[倒花篮],整个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
音乐节奏明快、跳跃,呈现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泰兴花鼓的舞蹈动作有“喜鹊登梅”、“玉兔拜月”、“雪花盖顶”、“游龙戏珠”、“金猴爬杆”、“螳臂挡车”、“枯树盘根”等,尤其舞步“颠三步”,脚颤步颠,腰扭膝屈,很有舞韵,表现了苏北人民淳朴善良、乐观开朗的个性品格。
泰兴花鼓的唱词,用泰兴方言演唱,语言朴实,通俗易懂。
开场时先向观众打个招呼,接下去,就演唱一些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夸赞古人的内容。
男欢女笑,边唱边跳,祝愿人寿年丰。
气氛活跃,观众愉悦。
总结:
泰兴还有很多民俗风情,以上是我觉得比较有特色的,但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泰兴的一些民俗风情已被人遗忘,有些甚至被当做封建迷信被摈弃了。
我觉得好可惜,这些都是古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民俗都是值得流传的,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有意义的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通过了解这些来更深地
了解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