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1)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的特点是要通过交换用于满足他人的需要。
(2)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
[1]劳动二重性,(Two-fold Character of Labour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
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二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编辑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跟可变资本。
中文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外文名Constant capita and Variable capital含义:[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
其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其他的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所支付的价值,由工人用于个人消费了。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
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量,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理论意义:1、进一步提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
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
它们相互连结,不可分割。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性质。
有以下两中情形: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连结、相互依存,公居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同时,矛盾统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发展;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存在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质变和量变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份的排列组合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渐进性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变,是事物的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是的渐进性的中断。
质变也叫飞跃。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两种不同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不仅变化的内容不同,而且变化的状态也不同。
剩余价值的本质及产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是,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要生产剩余价值则必须生产使用价值。
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当者。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了新商品中。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又形成了商品的新价值。
如果形成的新价值只仅仅等于资本所有者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则断然不会有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家也是无法接受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所有者生产剩余价值)。
而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就在于被资本所有者所购买的劳动力的特殊性,即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P71)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一般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深入,资本所有者调整了其剥削雇佣工人的方式,即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达到其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剩余价值的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日益突出了。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前提。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编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基本矛盾编辑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三个方面;⑴劳动力商品形成条件的特殊性(人生自由,一无所有)⒈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⒉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⑵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⒈生活必须品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⒉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⒊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⑶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特点如下:⒈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所以解决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所必需的条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
⒉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价值规律编辑价值规律(law of value)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红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的理论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的基本特征是:1.从对象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知识的总汇”,也不是“科学之科学”,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代替具体科学去研究世界所有领域里的所有规律,它只研究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结束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从而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3.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