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黄芪的来源、性状鉴别特征、横切及粉末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
答: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膜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1)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粗下细。
(2)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有纵皱纹和横向皮孔。
(3)栓皮歇脚剥落,露出工内白色皮部,有时可见黄白色网状纤维束。
(4)质硬略韧,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菊花心,显放射状纹理及裂隙。
(5)气微,味微甜。
枘切面:(1)木栓层细胞数列,栓内层为厚角细胞,切向延长。
(2)韧皮部有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韧皮射线外侧弯曲,有裂隙。
(3)形成层成环。
(4)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成群,有木纤维束,木射线明显。
(5)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
粉末:淡黄色。
(1)韧皮纤维细长,壁厚。
(2)导管为网纹或具缘纹孔,偶有螺纹。
(3)石细胞较少,长方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状,壁甚厚,少数较薄。
(4)木栓细胞多角形,棕色。
(5)淀粉粒多为单粒,类圆形要,偶见2~3分粒组成复粒。
主要成分:膜荚黄芪:黄酮类成分,皂甙。
蒙古黄芪:多糖2、写出番泻叶的来源、性状鉴别特征、横切及粉末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
答:来源: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
性状鉴别:(1)狭叶番泻叶小叶多为完整平坦。
(2)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主脉突出,叶端尖突出成棘尖,全缘、基部略不对称,上面黄绿色,下面浅黄绿色,两面均有稀毛茸,下表面主脉突出,羽状网脉。
(3)叶片革质。
(4)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而稍有粘性。
尖叶番泻叶的小叶片呈广披针形或长卵形;叶端尖或微凸、全缘,叶基不对称,上面浅绿色,下面灰绿色,微有短毛,质地较薄脆,微呈革质状。
(5)气味同上。
横切面:(1)上表皮细胞中常含有粘液质;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单细胞非腺毛壁厚,多疣状突起,基部稍弯曲。
(2)叶网组织为等面型,上下均有1列栅栏细胞;上面栅栏组织通过主脉,细胞较长,垂周壁较平直,下面栅栏组织不通过主脉,细胞较短,垂周壁波状弯曲;细胞中可见棕色物。
海绵组织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
(3)主脉维管束外韧型,上下两侧均有微木化的维管束,外有含草酸棱晶的薄壁细胞,形成晶纤维。
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簇晶。
粉末:黄绿色。
(1)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气孔平轴式,副卫细胞大多2个,也有3个的,副卫细胞常大小不一。
(2)非腺毛,单细胞,壁厚,多疣状突起,基部稍弯曲。
(3)有晶纤维,草酸钙棱晶(4)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
(5)栅栏细胞多见。
成分:狭叶番泻:番泻甙A、B、C、D,芦荟大黄素双蒽酮甙、大黄酸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甙及少量大黄酸、芦荟大黄素。
尖叶番泻:双蒽醌衍生物。
3、试述大黄的来源、主产地、性状鉴别特征、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主要化学成分。
答: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地: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
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四川。
药用大黄: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
性状鉴别:(1)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
(2)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或有部分棕褐色栓皮残留。
(3)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颗粒性。
(4)横切机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形成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
(5)气清香。
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横切面:(1)木栓层及皮层大多除去,偶有残留。
(2)韧皮部射线宽一至数列细胞,内含棕色物。
韧皮部中有粘液腔。
(3)形成层环明显。
(4)木质部导管稀疏,径向排列,非木化。
(5)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其形成层呈环状,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韧皮部中有粘液腔,内含红棕色物质。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大形草酸钙簇晶。
粉末:掌叶大黄粉末淡黄棕色,(1)草酸钙簇晶,棱角大多短钝。
(2)淀粉粒呈圆球形或长圆形,脐点大多呈星状,复粒由2~5(~7)分粒组成。
(3)导管多为网纹,并有具缘纹孔及细小螺纹导管,非木化。
成分:掌叶大黄、唐古大黄、药用大黄:蒽醌衍生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鞣质4、试述冬虫夏草的来源、产地、性状特征及主要成分。
答:来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
性状鉴别:(1)虫体如蚕,外表土黄至黄棕色,偶棕褐色,粗糙,环纹明显近头部环纹较细;全身共有八对足,近头部三对,中部四对,近尾一对,以中部四对最明显。
(2)头部黄红色,尾如蚕尾。
(3)抟脆,歇脚折断,断面略平坦、白色略发黄。
(1)子座棕色至棕褐色,细长圆柱形,一般比虫体长;表面有细小纵向皱纹,顶部稍膨大,质柔韧,,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
气微腥,味微苦。
成分:粗蛋白5、试述绵马贯众的来源、主产地、性状和叶柄横切面显微特征及主成分。
答:来源:鳞毛蕨科植物粗毛鳞毛蕨的带叶柄残基的干燥根茎。
主产地: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山区性状鉴别:(1)呈倒圆锥形而稍弯曲,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
(2)外表黄棕色至黑棕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
(3)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质硬。
(4)肃去叶柄残基,可见根茎,质坚硬。
(5)叶柄残基或根茎的横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小点5~13个,排列成环,气特殊,味初微涩,渐苦而辛。
横切面:(1)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
(2)厚壁细胞数列,多角形,棕色(3)基本组织中有分体中柱5~13个,环状排列。
(4)每一分体中柱具周韧维管束,外围以内皮层,木质部由多角形的管胞组成。
(4)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用棕色物质。
常有细胞间隙腺毛,腺头细胞球形,内含有棕色分泌物,具短柄。
成分:绵马酸类、绵马素类,鞣质、挥发油、树脂、间苯三酚6、试述砂仁的来源、产地,阳春砂的性状鉴别特征、种子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
答:来源: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主产地:阳春砂:广东。
绿壳砂:云南。
海南砂:海南。
性状鉴别:阳春砂:(1)卵圆形,具不明显的三钝棱。
(2)外表深棕色,有网状突起的纹理及密生短钝软刺,纵棱隐约可见。
(3)顶端留有花被残基,基部具果柄断痕或带果柄。
(4)果皮薄,歇脚纵向撕裂,内表面淡棕色,纵棱明显。
(5)种子团圆形或长圆形,分三瓣,每瓣有种子6~15粒,紧密排列成2~4行,互相粘结成团块。
(6)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深棕色功黑褐色,外具膜质而粗糙的假种皮。
背部平坦,在较小一端的侧面或斜面有明显凹陷,合点在较大的一端,种脊沿腹面而上,成一给沟。
(7)种子质坚硬,种仁黄白色。
(8)气芳香浓烈,味辛、微苦。
横切面:(1)假种皮成为长形薄壁细胞,部分易脱落。
(2)表皮为一列径向延长的细胞,壁厚,外被有角质层。
(3)表皮下有一列含深红紫色色素的物质细胞。
(4)油细胞层为一列棕色石细胞径向延长,有网纹细胞,在种脊处可见维管束。
(6)内种皮为一列棕色石细胞径向延长内壁特厚,胞腔偏于上端。
(7)外胚乳细胞较大,略呈圆柱形,辐射状排列,内含淀粉粒。
(8)内胚乳细胞较小,呈多角形,排列不规则,内含糊粉粒。
(9)胚居内胚乳中央,细胞多角形较小,内含油状物。
成分:阳春砂:挥发油、皂甙。
7、试述人参的来源、生晒参的性状特征、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
答: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性状鉴别:(1)生晒参主根呈圆柱形或纺缍形。
(2)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2~3条,着生多数细长须根,须根上偶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顶端根茎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
(3)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处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散布及放射状裂隙。
气微香而特异,味微苦甘。
横切面:(1)木栓层为数细胞,内侧有数列栓内层细胞。
(2)韧皮部中有树脂道散布,内含黄色分泌物,近形成层处有较多树脂道环列。
初生韧皮部。
韧皮射线宽3~5列细胞。
(3)形成层环。
(4)木质部导管多为单列。
径向稀疏排列,木射线宽广,中央可见初生木质部导管。
(5)薄壁细胞含有多数细小淀粉粒。
栓内层、木薄壁细胞及木射线中含有草酸钙簇晶。
成分:总皂甙、挥发油、人参多糖。
8、试述五味子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粉末显微特征,主成分。
答:来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地:北五味子:吉林、辽宁、黑龙江。
南五味子:湖北、河南、陕南、山西、甘肃。
性状鉴别:(1)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圆球形。
(2)外皮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性,果肉柔软,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3)种子1~2粒,呈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硬而脆,较易破碎,种仁呈钩状,黄白色,半透明,富有油性。
(4)果肉气弱,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1)南五味子:较小,不规则。
表面暗红色或棕褐色,果皮肉质较薄,无光泽,内含1~2粒。
(2)种子较北五味子稍小,表面黄棕色呈颗粒状。
果皮横切面:(1)外果皮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表皮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散有油细胞。
(2)中果皮有十余层薄壁细胞。
细胞切向延长,内含淀粉粒,散有小形外韧维管束十余个。
(3)内果皮为1列小形薄壁细胞种子横切面:(1)最外层为一列径向延长的石细胞,呈栅栏状,壁厚,密具细小孔沟,其下为数列类圆形,三角形,多角形的石细胞,壁厚,孔沟较大而疏,最内侧的石细胞形状不规则,壁较薄。
(2)石细胞下方为3~4列较小的薄壁细胞。
在种脊部位有维管束,并有纤维束。
(3)油细胞一列,细胞径向延长,含棕黄色挥发油。
(4)种皮内层细胞形小,壁略厚。
(5)胚乳细胞呈多角形,内含脂肪油和糊粉粒。
粉末:暗红色。
北五味子:(1)果皮的表皮细胞呈多角形,排列紧密整齐,表面有微细的角质线纹,内含,颗粒状色素物质,随处可见类圆形或多角形的油细胞,其四周有6~7个细胞围绕。
(2)种皮外层石细胞群呈多角形或稍长,大小颇均匀,壁厚,胞腔小,内含棕色物质;内层石细胞呈类圆形,多角形,肾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壁较薄,胞腔较大,密具壁孔。
(3)种皮油细胞类圆形了,含黄色挥发油。
(4)导管螺纹,偶有网纹。
(5)胚乳细胞呈多角形,壁薄,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6)淀粉粒类圆形或多角形,可见脐点,偶有复粒。
南五味子:种皮表皮石细胞外侧较内侧壁厚,内含黑棕色物,长圆形或类圆形,粉末中可见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有角质线纹,油细胞顺圆形。
种皮下石细胞孔沟明显。
成分:北五味子:挥发油、木脂素、有机酸。
南五味子: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
9、试述柴胡的来源、性状鉴别特征及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
答: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或同属数植物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1)呈圆锥形,常有分歧。
顶端多常有残留的茎基或短纤维状的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