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前言(一) 项目概况(二) 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务(三) 勘察依据二、勘察方法和工作量(一) 勘察方法(二) 勘察工作量(三) 质量评述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 地形、地貌(二) 工程地质分层(三)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测试结果四、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五、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一) 岩土参数的分析、选用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二) 场地地震效应及稳定性、适宜性评价性(三) 地基均匀性评价(四) 地基土工程地质评价(五) 基础方案及持力层选择(六) 基坑开挖六、结论与建议(一) 结论(二) 建议附图:图例 1张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1张工程地质剖面图 2张钻孔柱状图 5张附表: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测试结果统计表 1张土工试验报告 1张抗震性能评价报告表 1张水质分析报告 3张附件:波速测试报告1份一、前言受XXXX置业有限公司委托,我院承担其拟建的XXXXXXXX号楼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一) 项目概况拟建的XXXXXXXX号楼位于XX路中段,原XX玻璃厂院内,本次勘察的15号楼,平面尺寸27.8×19.00m,高30层。
拟采用结构型式为剪力墙结构,基础型式为桩筏联合基础。
该项目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二级,地基等级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按抗震设防分类属丙类。
(二) 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务本次岩土工程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其目的为通过综合勘察手段,取得各类岩土工程参数,为该项目地基基础设计及抗震防震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1.查明建筑场地内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如判明全新活动断裂、地裂缝、岩溶(溶洞、溶沟、溶槽等)、滑坡和高陡边坡的稳定性;2.查明有无古河道、暗浜、暗塘、人工洞穴和其它人工地下设施;3.查明有无可液化地层,并对液化可能性作出评价,判明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4.查明建筑场地的地层结构、均匀性,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地层和坚硬地层的分布,以及各层的物理力学性质;5.查明场地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渗透性、腐蚀性以及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判断基坑开挖降低地下水的可能性和对相邻建筑的影响,提供降低地下水位的有关资料,及降水方案;6.查明持力层和主要受力层内土层的分布,对其承载力和变形特征作出评价和预测,提供可采用的承载力并进行变形计算。
7.对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方案,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8.提供深基坑开挖所需的岩土工程参数,提出边坡、支挡方案。
(三) 勘察依据1.工程勘察合同;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7.《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8.《安徽省工程建设场地抗震性能评价标准》(DB34/144-2005);9.《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0.《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11.《土工试验标准方法》(GB/T50123-1999);1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1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14、《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二、勘察方法和工作量(一) 勘察方法根据勘察要求,采取多种勘察手段,包括钻探、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采取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然后综合分析研究。
本次勘察投入设备有:GXY-1型工程钻机二台(套),标准贯入试验设备二套,托普康全站仪一台,土工试验采取专业仪器、设备,软件系统采用建设部批准使用的上海澳泰克KT3000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处理系统。
(二) 勘察工作量勘探点布置原则:依据勘察规范,结合场区地质条件以及拟建物的特点进行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勘探深度55.00m,标准贯入试验均匀布置,每一工程地质层的原状土样或标准贯入试验保证有足够的数量,以便统计修正。
本次勘察于2012年06月06日进行野外工作,于10日结束。
共完成勘探点5个,均为钻探孔,最大孔深55.00m,总进尺257.00m。
具体工作量见下表:勘察工作量一览(三)质量评述工程勘察之初,首先进行工程测量工作。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用图,对各勘察点实地展放。
现场采用洛阳铲开孔,螺纹钻头钻进,孔内自然造浆保护孔壁。
先施工取样标贯孔了解地层层序,以指导其他各类目的钻孔的施工,钻孔中技术孔占总数的60%以上。
钻进深度、岩土分层的量误差小于0.05m。
取原状土试样或扰动试样,取土器采用薄壁敞口取土器,方式为重锤少击法。
原状土试样质量较好,均为Ⅰ~Ⅱ级,基本无扰动。
土样的封装、保存及运输符合规范要求。
标准贯入试验,利用贯入器进行,现场取得孔内标准条件下的原位测试结果。
地下水调查,充分分析、利用以往水文地质资料,勘察期间统测了地下水位,并取水样,测定地下水对混凝土、钢材的腐蚀性。
土工试验,按有关专业规范进行。
室内资料整理、编写报告,对各项勘察方法取得的成果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取舍,尽量以直观的图、表表示。
以上各项勘察方法,均按照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标准进行,取得资料全面可靠,数据准确,能满足详细勘察阶段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要求。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 地形、地貌勘察场区地形较为平坦,孔口标高22.64~22.83m,最大高差0.19m。
地貌属淮河右岸Ⅰ级阶地。
勘探深度55.00m内的地基土各层的形成时代及成因分别简述为:新近人工杂填土层、晚更新世河流冲积成因的粉质粘土、粉土、粘土层、太古界花岗片麻岩。
测量体系:各勘探孔孔口标高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拟建场地内的22.76m 高程点进行引测,采用1954年北京座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见勘探点与平面布置图)。
(二) 工程地质分层根据钻探揭露、原位测试、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研究,将勘察场区勘探深度55.00m内地基土划分为八个工程地质层,现分述如下:1.①杂填土层:灰褐色,结构松散,主要成分以建筑垃圾、煤渣为主,夹砖块、毛石、植物根系等杂物。
层底标高22.13~21.41m,层厚0.70~1.30m。
2.②粘土层:棕黄色,硬塑~坚硬,断面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震反应,含铁锰质结核及钙质结核,局部为粉质粘土。
层底标高17.63~17.32m,层厚 4.00~4.50m。
3.③粉土层:棕黄色,湿,中密~密实,无光泽反应,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具铁锰质浸染,夹棕红色粘土薄层。
层底标高13.61~13.01m,层厚3.80~4.50m。
4.④粉质粘土层:灰黄色、棕红色,可塑,局部硬塑,断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夹小贝壳,含钙质结核,夹薄层粉土、粘土。
层底标高8.44~8.12m,层厚4.70~5.40m。
5.⑤粘土层:棕黄色,硬塑~坚硬,断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震反应,含铁锰质结核,底部夹1-5cm的石英砾石,局部为粉质粘土。
层底标高-12.96~-13.47m,层厚21.30~21.80m。
6.⑥全风化花岗片麻岩:灰白色,密实,岩芯呈砂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等。
岩石极破碎,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RQD=25~35,岩石质量差。
层底标高-14.26~-15.19m,层厚0.90~1.90m。
7.⑦强风化花岗片麻岩:灰白间黑色,坚硬,裂隙较发育,片麻状构造,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等。
岩石破碎,为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RQD=50~60,岩石质量较差。
层底标高-24.89~-25.86m,层厚10.10~11.60m。
8.⑧中风化花岗片麻岩:灰白间黑色,坚硬,裂隙不发育,片麻状构造,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等。
岩石较完整,为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RQD=80~90,岩石质量较好。
该层层底未揭穿,揭露最大层厚6.40m。
(三)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测试结果1.统计方法本次勘察的场区地基土共分八个工程地质层,共取原状土33件,岩样6件,做标准贯入试验59次。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测试成果,分别以各孔、各层位进行统计取舍,按下列各式计算平均值(Фm)、标准差(σƒ)、及变异系数(δ):2.统计结果根据现场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等,经统计、分析、计算,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特征值见附件《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成果表》。
四、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一)场地地下水分布及类型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初见水位为4.50m左右,稳定(混合)水位为2.80~3.10m,含水介质主要以第③粉土、⑥、⑦全~强风化花岗片麻岩层为主,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微承压水、基岩裂隙承压水,承压水头高度约2.50m左右。
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和蒸发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丰水期多出现于6~11月份,枯水期多出现于12月至翌年5月。
常年水位变幅2.0~3.0m,依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地区历年最高水位1.0m左右。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及侧向迳流补给,蒸发、人工开采及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勘察场区第②工程地质层垂直渗透系数1.11E-7cm/sec,地基土透水性较差,属微透水性地层,对阻隔第③工程地质层粉土中的承压水较为有利,第③工程地质层垂直渗透系数5.09E-5cm/sec~6.57E-4cm/sec,该层地基土透水性较好,属中等—弱透水性地层,降水工作较为有利。
由于勘察场区没有地下水长期监测资料,可取室外整平标高下浮0.50m作为抗浮设防水位。
(二)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建筑场地位于Ⅱ类环境的半湿润气候区,无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Ca2+ .Na+.依据东侧16号楼勘察所取的水质分析资料:地下水类型为HCO32-=35.45~74.83mg/L-;Mg2+型水。
按水和土腐蚀性评价标准:PH=7.58~7.88;SO4+=<0.04~0.12mgL-1;Cl-=40.86~54.74mg/L-1;侵蚀Mg2+=19.43~21.42mg/L-1;NH4性CO=0.00mg/L-1;OH-=0.00mg/L-1;总硬度182.80~400.10mg/L-1。
按环境类型水2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但土对建筑材料中钢结构具中~强腐蚀性。
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