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迁浅论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迁浅论

2009年第4期 山东社会科学 No.4 总第164期 S HANDONG S OCI A L S CI E NCES General No.164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变迁浅论3姜旭朝 毕毓洵(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经历了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海洋产业曲折前行期和海洋产业大发展时期。

通过海洋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和国民经济重要性的长期比较,长期看,三次产业对两者的重要性明显不同,其中第一产业最大程度的体现了这种不同,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相对较少。

[关键词] 海洋产业;结构变迁;海洋经济[中图分类号]F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9]04—0078—04 中国海洋产业的研究在1988年以前主要以单个海洋产业的研究为主,并且没有公开出版过有关整个海洋产业的著作。

直到1988年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海洋年鉴》编辑部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的《1986中国海洋年鉴》,才首次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海洋产业当时的状况,而且是以资源介绍为主。

1996年,由曾呈奎、徐鸿儒、王春林等编辑的第一版《中国海洋志》,其产业篇从事件和成果上,分阶段、详细地描述了1995年以前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历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 B/T20794-2006),海洋三次产业的分类标准:海洋水产业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水利用业为海洋第二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变迁,以时间为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1949—1957年)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海洋各主要产业的目标在于恢复生产。

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中国海洋产业在恢复的基础上有了较快的发展。

这个时期,海洋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水产业,而海洋水产业主要是海洋捕捞;第二产业主要是海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盐业、船舶制造业,其中,海水产品加工业和海洋盐业占到第二产业的80%以上;第三产业则是海洋运输业。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海洋三次产业都处于快速恢复发展期,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从0.823、0.774、0.004亿元分别增长到2.688、3.316、0.264亿元,增幅为226.7%、328.3%、4980.9%,年均增长率为16.0%、19.9%、66.8%,其中,第三产业由于基数小而涨幅较大。

这个时期,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是“二一三”格局,而且第二产业份额不断扩大,三次产业的比重从1950年的50.14%、49.50%、0.35%发展到1957年的36.38%、58.94%、4.67%。

建国初期,海洋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渔民获得了生产工具和渔业贷款,加之渔业资源相对丰富,渔业捕捞迅速恢复,产量不断增加。

但海洋捕捞的作业船只以木质非机动船为主,生产效率不高,沿海地区因经济发展以温饱为目标,海水产品的市场需求不高,水产品价格也由国家计划控制、定价偏低,因此虽然第一产业增加值在不断上升,但产业比重却呈下降的局面。

海洋第二产业在这一时期占比较大,主要归功于海洋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由于政策的支持,政府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冷藏设施,而且海洋盐业和船舶制造业的增长,使得这一时期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海洋盐业对资金和技术的3收稿日期:2008-08-22作者简介:姜旭朝(1960-),男,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毕毓洵(1981-),男,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要求不高,特别是原盐生产,只要有资源适合的盐场就可以恢复生产。

建国后,在没收了官僚资本经营的盐场为国营盐场的基础上,对个体盐民和私人经营的盐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逐步控制了食盐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

通过盐业获得盐业税款是当时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国家对盐业的定价相对较高,从而海盐产量增加的同时,海盐增加值也迅速增加。

船舶制造业在建国初期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造船技术人员也大多转移到了台湾,国际上西方国家实施技术封锁,初期只能以生产渔船或船舶维修为主,不过对于工业品缺乏的中国其定价并不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并提出“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方针,积极引进苏联发展现代船舶工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产业发展健康、比重提高较快。

第三产业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和第二产业的船舶工业境况类似。

建国前夕,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走了大部分船舶,带不走的能炸毁就炸毁,基本不给大陆留下可用之船。

经统计,招商局当时留在大陆的船只仅剩23艘,不足招商局总船只数的20%,只有可怜的10万载重吨,而且基本都是行驶于内河的江轮和小型轮船。

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中国海洋运输业通过与爱国华侨船队的合作以及积极租船、买船支持海运事业,同时迅速修复被破坏的港口设施,大笔的外汇投入推动海运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迅速增加。

①二、海洋产业曲折前行期(1958—1978年)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78年文革结束,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海洋三次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第一产业持续徘徊不前,直到1970年后才开始恢复增长;第二产业停滞不前,1964年开始恢复性增长,有加速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的发展自1959年开始回落,1964年才企稳并有所增长。

这一时期,海洋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从2.361、3.55、0.537亿元分别增长到6.769、11.972、6.826亿元,增幅达186.7%、237.3%、1170.7%,年均增长率为5.1%、6.0%、12.9%。

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仍为“二一三”格局,第一产业比重依然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则在1968年开始下滑,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但是,到了1978年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中国海洋产业格局发生了改变,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第一产业仍以海洋捕捞为主,此间尽管机帆渔船的推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收入增长需求也不断提高,但渔业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分配方式以国家统一管理和平均主义为主,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渔业贷款使用效率不高,积欠不断增加,导致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徘徊不前。

上世纪70年代快速提升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不仅是捕捞技术、效率提高所致,更是过渡捕捞所致。

“产量的增加,一靠过度捕捞幼鱼,二靠过度捕捞产卵和越冬的大黄鱼和带鱼等亲鱼。

”②这一增长尽管挽回了海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跌的趋势,但也使我国的渔业资源由相对丰富转向了衰竭。

海洋第二产业在这个时期增加了海洋油气业。

由于尚处于勘探期,产油量十分有限,在第二产业的占比非常小,不到1%,基本可以忽略。

海水产品加工业同海洋捕捞差不多,上世纪60年代徘徊不前,70年代增加较快,同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基本无关。

推动第二产业在整个60年代比重不断提高的仍是海洋盐业和船舶制造业。

由于国家垄断管理海洋盐业的生产销售,加上不断提高的盐化工工业化程度,使其基本上未受到这一时期政治动乱的影响,产能持续增长,是第二产业的重要推动力。

船舶制造业则通过吸收苏联的技术以及国内渔业机帆化和海洋运输业的需求拉动,60年代快速上升,其第二产业占比一度超过海水产品加工业,但是,70年代由于受到政治影响,整个产业长期徘徊,导致第二产业占比一路下滑。

这一时期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由于国民经济政策和方向上的失误,海运业的正常发展受到极大的干扰。

海洋第三产业自1958年开始连年高增长,但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其风光不在,在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后,海洋第三产业的增长随需求的提高而有所上升。

“文化大革命”时期,世界海运业因集装箱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需求的刺激,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而被隔绝于世界经济之外的中国海运业却饱受十数年的政治冲击,几近瘫痪的沿海港航生产管理和遭到严重破坏的生产秩序给中国的海运业带来巨大的灾难。

1970年代,中国远洋运输业由于中美关系的解冻而进入发展期,增长迅速,弥补了沿海运输的不足,海洋第三产业占比因此而得到增长。

三、海洋产业大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进入①②曾呈奎、徐鸿儒、王春林主编:《中国海洋志》,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社科院农经所、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全国渔业经济研究会编:《中国渔业经济1949-1983》1984年版。

快车道,海洋产业也迎来了发展契机,无论在技术、资金还是工作热情上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与提高。

改革开放后,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增加值均出现了一轮大幅上涨。

第一产业的发展自那时起直到2000年出现了前后逾20年的增长期,二三产业也出现了持续增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从5.982、10.001、7.220亿元分别增长到923.902、2384.389、1531.107亿元,增幅为15344.2%、23740.8%、21106.3%,年均增长率为20.5%、22.5%、21.9%。

这个时期,海洋三次产业比重格局变化很大,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二一三”格局,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仍是最高的,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一产业则小幅度上升,比重超过第三产业。

到1985年水产品价格改革后,第一产业比重快速增加占比最高,第二产业则延续跌势,占比最低,出现了“一三二”格局,这一格局在90年代中期被打破,三次产业比重再次交汇,这一不分伯仲的局面维持到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开始快速下滑,第二产业比重小幅上升,形成了“二三一”格局。

上世纪80年代初,海洋第一产业因生产责任制及沿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引发的需求快速增长,加上水产品价格放开,第一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并大幅度地提高了其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

这一时期,虽然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已被严重破坏,但由于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远海渔业资源得以大量开发。

同时,近海养殖业得到了发展,主要是以海带等藻类养殖为主,产量大、发展快,但产值和增加值不高,鱼虾类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养殖业的竞争力远逊于捕捞业。

然而,随着1994年《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生效,中国加大了对海洋捕捞的管理力度,海洋捕捞出现了负增长,海洋第一产业的占比开始下降,1999年又提出并基本实现了海洋捕捞产量的“零增长”目标,第一产业的占比在2001年后出现快速下降的情况。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第二产业在整个海洋产业中的地位下降并持续在低位徘徊。

其原因:一是海洋盐业因需求刚性及体制僵化而发展缓慢,其在第二产业的占比不断下降,拖累了第二产业;二是海洋油气业发展缓慢,主要靠同国外合作,自主技术水平低,产值增加值也低;三是滨海砂矿业作为海洋产业的新增长点,工艺技术要求高,受此制约滨海砂矿业发展迟缓,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长期低于0.5%;四是海洋船舶业进行体制改革向出口型企业转型,虽然有劳动力优势,但遇到国际运输市场的萧条,产业增加值增长缓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