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作文评讲

“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作文评讲

“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作文评讲【题目亮相】以“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为题,自定中心,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人教2013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导引】文章如同一支军队,“中心思想”就是这支队伍的将军,文章的起承转合、遣词造句,如同行军,一定要听从“将军”的号令。

文中的语句好不军队的副将,文字则犹如军队的兵卒,写作素材好比军队的武器,一定要让这支“队伍”跟随“将军”统一行动。

(1)审题训练①先审题目的限定性:如果以“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为题写一篇文章,那么人物是“一家子”,而非某个人。

地点限定在“电视机前”或“餐桌旁”,时间限定在一家人聚集在电视机或餐桌前的时段。

②再审题目的开放性:“时间”的开放度比较大,可以使一年中的任何一天,可以使相聚在电视机(餐桌)前的时刻,也可以是家人先后出现在电视机(餐桌)前的时段。

“人物”的开放度在于题目没有限定重点表现的人物,如果被当作家庭成员的宠物参与度很高,表现抢眼,也可以纳入“一家子”的范围。

“事件”的开放度最大,可以是其乐融融的交流,可以是一次激烈的争论,抑或是一次郑重的讨论,还可以是一场妙趣横生的家庭模仿秀。

(2)提炼中心可以表现亲人之间相互关爱、分享、欣赏、无私奉献的可贵,也可以表现两代人之间相互沟通、理解、体谅、包含的必要。

(3)选材组材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

确定中心之后,还要对写作素材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组织,确定人物主次,围绕中心,想好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最后通过什么方式点明中心。

①详略得当详略的安排不是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占有量,也不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喜好程度,而是取决于文章的中心。

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需泼墨如水,与中心思想有关的次要材料不可不写,但要略写,而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坚决不能写,在这一点上的确需要有忍痛割爱的牺牲精神。

②对比鲜明“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正反双方的碰撞中,真善美的东西必将闪出耀眼的火花。

巧妙运用对比,更鲜明、有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③点题扣题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可在开题中嵌入主题词,在行文中能用主题词表述的内容要尽量用主题词表述。

结尾,用一两句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强化中心,往往会使读者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佳作品析】餐桌旁的一家子吃饭时,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总能吃到爸妈给我夹的充满爱的菜。

母爱=蜜藕记得那一次,母亲从市场买来一块蜜藕,那是一种甜点。

母亲烧熟了饭就高喊我们吃饭,一家四口就围在餐桌旁吃起来。

看到蜜藕这个稀奇菜,我不禁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说:“这叫蜜藕,很好吃的,可惜今天只剩下一块,都被买光了。

”我馋滋滋地看这道稀奇菜。

这时,小妹突然说:“我想吃这个!”我心里一愣,想着自己的希望即将破灭了,因为妹妹最小,我要让着她。

这时父亲发话:“快给小妹夹啊!”只见妈妈拿起筷子,在盘中搅了搅,把蜜藕分成了两份,其中一块小的喂到了妹妹的嘴里,另一块大的喂到了我嘴里,并问我,好吃吗?顿时,我感到嘴里甜滋滋的,心里美滋滋的,这是一块充满着母爱的蜜藕。

这是关爱彼此的一家子。

父爱=玉米粥今天,我和父亲去买菜,我挑了父亲最爱吃的玉米,让妈妈晚饭时做成玉米粥……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今天的菜真是别样不同,都是鸡虾鱼肉,甚至还摆了几瓶啤酒。

我百思不得其解,心想今天是什么好日子。

妈妈突然发话:“今天是爸爸的生日,让我们掌声欢迎。

”听完,我这才明白,露出了微笑,鼓响了手掌。

妈妈端出玉米粥,我赶快盛了一碗端给父亲,嘴里喊着“生日快乐”,爸爸接过碗对我笑了笑,说:“女儿,你长大了,真是爸爸的好女儿。

来,你也喝一口。

”爸爸把汤勺喂到我嘴边,我便一口喝了进去,并微笑着对爸爸说:“爸爸,你辛苦了。

”我们吃着菜,喝着啤酒。

这时妈妈端出一个蛋糕,上面插着三十几根蜡烛,嘴里还唱着《生日歌》。

妈妈把蛋糕放在桌子上,用刀切下一块蛋糕递给爸爸。

只见爸爸挑起一勺奶油,放在嘴里慢慢品尝,并不时地叫好吃。

这时,家里的墙壁上,在我们的笑脸上,都是白白的奶油,我们开心地打着“奶油仗”。

这是充满笑容的一家子。

到现在,那餐桌旁的一个个身影,都会清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简评】借物抒情,选材典型。

本文巧借“蜜藕”和“玉米粥”这两样美味,抒发了对亲情的眷恋和赞美之情,令人神往。

作者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最熟悉、最深切、最动人的材料,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餐桌旁的一家子豆大的雨点打在窗户上,我湿漉漉地站在家门前,换上拖鞋和干净的衣服便径直走向卧室。

“哎呀!这么大的雨。

”门口又响起那熟悉的声音。

他的脚步很沉重,响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终于一个高大的身影出在我房门前。

我看了他一眼便头也不回地转了过去。

“饭好了,快来吃饭吧。

”妈妈喊道。

我来到餐桌前,选了一个离他远一些的座位坐下。

妈妈来到餐桌前,看着我们冰冷的面孔,她原本灿烂的笑容也开始一点点收敛。

我侧着身子,好像无视他似的。

啤酒打开了,黄色的啤酒渐渐占满了透明的杯子,或许是因为白天的劳累吧,他一口气喝完了整杯啤酒。

哗,又是一杯,又一杯,坐在一旁的妈妈收敛的笑容变得紧张起来。

我依旧自顾自地吃着饭,好像这餐桌上的他们是透明的。

“别喝了!”妈妈尖锐的声音打断了这短暂的平静。

我放下筷子,依旧低着头,他们也低下头,餐桌又陷入了平静。

昨天的种种又浮现在我眼前,那沉重的一巴掌和那些话语又仿佛在耳边响起。

但是当我看到他,心中的恨又仿佛被铁门给封住了。

看着他那苍白的脸孔,蓬乱的头发,一股怜惜之情突然升起。

我告诉自己不要投降,不要被他的外表欺骗。

可最终我还是被怜惜之情所控制,我慢慢从座位上站起来,妈妈用紧张的眼神盯着我。

我慢慢移动到他座位边,每移动一步好像度过了一年,我静静地站在他身边。

他抬头看着我。

昔日和他一起玩耍的情景又重新浮现在脑海。

我拿起啤酒给他倒了一杯也给自己倒了一杯。

我一口喝了一杯,他也喝完了一杯,笑声又重新出现在家里。

妈妈紧张的面孔又重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简评】描写细腻,侧面烘托。

本文活脱脱一无声话剧。

“我”处处无视父亲,却将父亲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对自己的心理描摹更是细致入微。

“那沉重的一巴掌和那些话语又仿佛在耳边响起”、“昔日我和他一起玩耍的情景又重新浮现在脑海”等一些语句又惜墨如金,却给人以想象余地,极尽留白之趣。

本文通过妈妈的不同反应,从侧面很好地烘托了气氛,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原本灿烂的笑容也开始一点点收敛”——“收敛的笑容变得紧张起来”——“妈妈用紧张的眼神盯着我”——“紧张的面孔又重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写法值得咀嚼。

餐桌旁的一家子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话题是聊不完的:我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父亲厂里的哪个同事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伯伯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而哥哥的学习成绩,常常获得最高关注。

最难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默默地吃着饭,眼睛盯着我们,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盘里,漂浮着香气,却没有汤勺。

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地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

”样子像犯了错的孩子。

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

我手舞足蹈地给他们讲了一个班级发生的笑话。

一不小心,把筷子碰落到了地上。

我弯腰捡起筷子正准备去厨房里再换一双干净的筷子来,这时,母亲已经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了我。

我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妈妈。

”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在自己家用不着这么客气!”大家继续埋头吃饭,不知是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一声:“好像有点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

”说着,端着两盘炒菜,走进了厨房。

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盘热气腾腾而又香喷喷的菜,回到了餐桌旁。

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盘热菜,真好吃……“叮铃铃!”突然,家里的电话响了。

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碗,再一次搁在了桌上,已经没有一丝热气,估计吃了一半的饭,都凉透了。

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的功夫,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母亲一次次站起身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心地吃一顿饭啊!如果留意一下,就会看出,其实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餐桌上,都有这样一个: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当电话铃声响起时,他或她总是及时站起身来,去帮助我们的人。

那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会是我们的父亲。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是一辈子用亲情呵护我们的亲人啊!【简评】细致刻画,凸显主题。

本文集中选取了一组材料:“拿汤勺”、“换筷子”、“热菜”、“接电话”等来表现无私的母爱。

多处对母亲进行细致刻画,有动作有神态:“赶紧放下饭碗”、“喃喃地笑着说”、“已经站了起来”、“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有语言:“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我去热一下”、“这孩子,在自己家用不着这么客气”、“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无不凸显了一个美妙的主题——“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是一辈子用亲情呵护我们的亲人啊!”,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恤父母的万千次起立、出发!餐桌旁的一家子夕阳的光线打在蜜糖色的地板上,一家人就这样坐在餐桌前,盛出难以言表的温馨。

——题记你们家吃完饭洗碗的人是谁?在我们家,洗碗的人是家长!那我们家的家长是谁?“那还用说,当然是我!不信,可以查查户口薄。

那上面的户主就是我的名字!”爸爸喝了一口酒,振振有词地说。

妈妈也说得有根有据:“孩子毕业手册上的‘家长意见栏’你不也推着要我签名吗?这说明,你承认我是家长嘛!”他们这样一句来一句去,各说各的理,都坚持说自己是家长,我被他们的认真劲逗乐了,笑得连饭都吃不下。

就趁势说:“那我们索性来个民主选举吧,谁的票多那谁就当家长。

”“对,对,还是我闺女聪明。

”爸爸连声夸我,接着,又托托眼镜,笑着说:“我毛遂自荐,选自己!”“当家长是苦差使,怎么好叫你受苦受累,还是我当吧!妈妈边说,边夹给我块鸡肉,还催促道:“吃吧,吃吧!”“一比一,这……”我傻眼了。

“还有你一票呐!”爸妈把目光投向了我。

“哈哈,我成常任理事国了,有否决权啦。

”这是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他俩谁当家长还得听命于我。

该投谁呢?爸爸和妈妈都很疼我,对我来说,谁当家长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只有一种选择……想到这里,我便脱口而出:“你们是不是都很想当家长?可是怎么办,家长只有一个,我也想当啊,不如……就让我当爸爸妈妈都低下头,装作没听见,将饭往口里塞……“不说话就表示你们同意了?哈哈,我有三票,我当家长啦……”爸妈互相朝对方各看了一眼,笑了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