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羽毛球拍的历史

羽毛球拍的历史

一、起源于日本相传羽毛球最早出现于14-15世纪时的日本,球拍是木制的,球用樱桃核插上羽毛制成。

这种球由于球托是樱桃核,太重,球飞行速度太快,使得球的羽毛极易损坏,加之球的造价太高,所以是该项运动时兴了一阵子就慢慢消失了。

二、出现在印度大约至18世纪时,印度的普那出现了一种与早年日本的羽毛球极相似的游戏,球用直径约6厘米的圆形硬纸板,中间插羽毛球制成(类似我国的毽子),板是木质的,玩法是两人相对站着,手执木板来回击球。

三、诞生在英国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于英国,大约在1800年左右,由网球派生而来。

我们可以注意到现今的羽毛球场地和网球场地仍非常相似。

1870年,出现了用羽毛、软木做的球和穿弦的球拍。

1873年,英国公爵鲍弗特在格拉斯哥郡伯明顿镇的庄园里进行了一次羽毛球游戏表演。

从此,羽毛球运动便逐渐开展起来,“伯明顿”即成了羽毛球的名字,英文的写法是“Badminton”。

那时的活动场地是葫芦形,两头宽中间窄,窄处挂网,直至1901年才改作长方形。

1875年,世界上第一部羽毛球比赛规则出现于印度的普那。

三年后,英国又指定了更趋完善和统一的规则,当时规则的不少内容至今仍无太大的改变。

1893年,世界上最早的羽毛球协会---英国羽毛球协会成立,并于1899年举办了全英羽毛球锦标赛。

1934年,由加拿大、丹麦、英国、法国、爱尔兰、荷兰、新西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等国发起了国际羽毛球联合会,总部设在伦敦。

从此,羽毛球国际比赛日渐增多。

网球、羽毛球运动同属球拍类运动,业内有句话叫“网羽不分家”,这句话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指经销商通常同时销售网、羽产品,因为两者在服务上相似,比如说更换球线、握柄皮等;另一个层面指的是品牌商一般会同时研发生产网、羽产品,二者在研发上都需综合考虑球拍的重量、平衡、硬度、弹性、甜区等重要技术层面的因素,在材质选择、生产制造过程及品质控制上则几乎完全一致,甚至网球拍的生产线,稍加改装、变换模具就能生产羽毛球拍。

事实上,从木制球拍到铝制球拍再到碳素球拍,历史上网、羽球拍在进化过程中基本是同步的。

只不过由于网球拍在全球销量更大,且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广为流行,加之球拍的构造更为复杂,因此不断引领产业的更新换代,因而羽毛球拍的革新从属于网球拍的革新。

球拍的进化,主要是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理科技,主要指结构上的改变,比如外观上的改变和力学方面的改变。

另一个方面是材料科技的不断革新。

两方面的进化相辅相成,材料的革新往往伴随着结构上的变化。

按时间先后顺序,球拍材料进化历程是:木拍——铁拍——铝拍——碳拍,木拍的存在时间最为久远,而铁拍、铝拍的存在周期都很短,很快都被碳拍所代替,现在基本上是碳拍的天下。

而提到球拍的发展历程,必须提到台湾,因为台湾在整个历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碳拍的生产技术都是缘于台湾光南公司的创新。

木拍的历程从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来看,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木材一直被公认最适合制作网球拍的材质。

一般国际网球拍收藏家,将1880年代到1920年代的木拍,称作是所谓的古董拍(antique racket),刚开始是由一片片坚固的楔型木头加以成型制作,后来才慢慢地使用削成薄片状(laminated)的竹子或木材,经过弯曲烘烤成型。

1920到1940年代的木拍,称为「陈年木拍」(vintage racket),使用堆砖式的木材,并且加入一些空气动力学的结构设计,皮革握把与拍型的设计也逐渐细致化。

木拍的制作其实也是相当繁复的技术过程,牵涉到木材的切削、黏着、烘烤、弯曲成型、涂装、补强等过程。

一般比较高级的是北美洲木材,由于木质纤维构造,使其具有挠曲性,弹性系数高,不易断裂,正好适合作球拍。

不幸的是,木拍的天然材质,最大的致命伤在于太重而且刚性不够。

重量的考虑,使得木拍不能做的太大,拍面大概70平方英寸就已经是极限,穿线之后大概就达370克以上。

因为刚性不够,所以发球的速度最高大约只能达到90mph的极限。

这和铝拍、碳拍出来后,重量不断降低、拍面积可以轻易到110平方英寸以上、选手动辄120-130 mph的高球速,当然无法相比。

加上木拍怕受潮、易变形等缺点,的确造成相当的限制。

不过,在铁拍、铝拍出现前,这些限制并没有妨碍其近一百年的风行。

从1917 Wilson Manhattan整支木拍成型的轰动,到台湾1970年代从事木制网球拍的大厂,极盛时期一个月经常可以出到十几万支的产量,就是最好的例子。

真正使得木制球拍逐渐没落、走入历史的原因,一是因为铝拍的革命性突破,二是因为价格因素使然。

简言之,运动器材的重要特质--不断追求高度性能(performance)的竞争特性--深深影响到器材的在设计与制造上的演变,更与台湾网球拍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木制网球拍的演变,从1950年代到70年代,不论从形状、外表涂装、以及结构强度上都有细致化的倾向。

代表性的大厂品牌以Dunlop、Slazenger、Wilson、与Spalding 为主。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进展,就是第一代复合材料的概念出现:碳纤维加强(graphite reinforced)片。

当年最轰动的一支球拍,要属1953年Dunlop推出的Maxply Fort这一明星产品。

这支球拍框、柄身、握柄管皆为合板式木片贴合,肩部使用硫化纤维加强片,轰动一时,后来网球明星John McEnroe也替这支球拍广告。

早期台湾大量外销的木制网球拍,也是同类型产品。

同时间,可堪比拟的另一支球拍,则是Wilson Jack Kramer。

木拍的流行与演变,一方面彰显了木材本身作为天然材质应用在运动器材的长处与限制,同时也提供了台湾跃上世界网球拍市场的一个机会之窗(window of opportunity)。

这扇窗的打开,对于台湾后来的网球拍产业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台湾的机会之窗:与世界网球拍市场的接轨台湾网球拍业的出现,起源于 1960年代替外商贸易公司代工木制羽球拍和网球拍开始。

这一渊源,其实也反映了台湾在第二次世界战后,作为后进国家,如何一步步纳入世界贸易体系、在全球经济分工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轨迹与关键机制。

上世纪60年代,丰原地区由朱济诚先生所经营的华丰公司,就开始提供中小学生工艺、劳作课所用的木制球拍框的半成品,让学生练习穿线,自己完成球拍的成品。

不过,真正开始从事球拍的代工制造,应该要追溯到日本商人竹前先生所引进的贸易商机。

竹前当时来台生产木制羽球拍,产量相当大,外销日本与东南亚等地。

台湾球拍界的开路先锋,包括山河森创始人徐文干先、罗光男先生、以及朱济诚先生等都跟竹前有一段渊源。

另外一条路径,则是来自欧美国际贸易的机会:催化台湾网球拍产业国际贸易的先锋部队,也就是以刘清繁先生为代表的台湾第一代的贸易尖兵。

刘清繁原先跟外商合资成立了甘百世企业(Complex),主要业务是进口运动器材,后来决定自行创业成立元运企业(Sports World),跟当时美国的运动器材公司Crown Sports Inc.合作。

当时球拍界的元老级厂商,包括华丰、源民安、光男、东顺、锦祥、龙台、森湖等,也都是刘清繁业务往来的对象。

早年台湾从事作木制网球拍的代工,比较低价位的拍子,大都采用省产浅色木材,例如大白树、九芎、木荷、乌心石舅,有时也采用孟宗竹或进口之南洋材。

比较高级的拍子则采用来自北美或欧陆进口的Ash(梣木)、Maple(枫木)、Beech(三毛榉)等木材。

就像台湾当年许多出口制造业的情形一样,木拍大厂兴盛的时候,一支木拍的出口报价可以高达10块美金,在70年代的台湾,台币兑换美元40:1的年代,这种价格跟产量,所带来的利润是相当惊人!当年台湾厂商生产的著名木拍,有光男代工的Spalding Impact 310、Impact 444,森湖的Slazenger Vintage,山河森的Wilson Epic等。

不过,随着木拍技术的成熟,投入厂商不断目增加,价格也节节下降。

在木拍的棺材上钉上最后一根钉子的,则是1976年开始,铝拍革命所带来的重大变革。

革命的主角就是Prince公司的创办人HowardHead。

木拍被取代的过程之所以非常迅速,有特殊的时空因素。

按理讲,木拍具有柔软、减少振动等优点,如果维持在原来小拍面大小的产品,应该可以保有一定的市场,不至于被完全淘汰。

之所以这么快就被铁拍、铝拍完全取代,归纳起来有几点原因:(1)新产品发展:木拍的缺点(太重)是因为新产品发展之后相对比较之后的结果。

当年Prince推出大拍面(oversize)的突破,如果材质要使用木材,将会因为重量过重而不可行,因而限制木拍了只能生产中型(medium size)拍;(2)相对制造成本:木拍若做中型拍面,则必须碳纤维补强,这么一来,制造成本就与铝拍相近、甚至更贵(当年木拍的成本是一支大约是5-8美元,加上碳纤维成本变成10-15美元,与铝拍相近);(3)铝拍的成本与木拍相近,但扭力(torsion)较佳,遂慢慢地全面取代木拍。

在铝拍的革命开始启动前,还有一段铁拍的插曲。

1964年,法国Davis Cup选手、1926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冠军, Rene Lacoste(鳄鱼牌服饰王国的创始人),设计一支铁拍并申请专利,寻求跟Wilson合作,最后由Wilson的研发与制造团队在1967年推出著名的T-2000的铁拍。

T-2000昵称Steelie,为球星Jimmy Connors所使用,推出后热卖并打破之前的销售记录,不久后便有数十款不同模型推出。

Connors当年在在温布登大赛(Wimbledon)的决赛中,以铁拍痛宰Ken Rosewall所使用的木拍,是网坛轰动一时的趣事。

在T-2000推出约18年后,1985左右,木拍几乎消失了。

1968年,也就是网球运动职业化的第一年,Spalding公司推出第一支铝拍后,紧接着美国黑人选手著名的Arthur Ashe使用Head公司绰号“snowshoe”的铝拍,赢得美国公开赛,更是掀起一阵旋风。

但其实,Ashe当年替Head促销的铁拍,却是主力产品。

换言之,虽然铝拍提供更大的威力,为业余的网球人士所喜爱,但是多数顶尖选手仍然偏好木材的手感。

铝拍真正的革命,还欠东风,要等到1976年HowardHead的大型拍面(oversize)的专利诞生,才算真正来临。

铝拍的革命一九七0年代,网球拍经历两个重大革命:新材料与新尺寸。

原先的木拍,因为太重、刚性不够,逐渐被兴起的铝拍和碳拍所取代。

光男的窜起,一方面是在大型铝拍的创新过程中,搭配崛起的Prince公司,双双跃上世界舞台。

更重要的是,透过独创的碳拍制程,不但改变了世界网球拍的产销结构,奠定了台湾在全球复合材料加工的关键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