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法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使称机政机关)在管理社会事务活动中,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对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实施的惩戒和制裁。
是我国法律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保障法律贯彻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是各类行政处罚的“母法”。
2、特征
(1)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行为;
(2)行政处罚的对象一般为被认为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3)行政处罚只适用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是指违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4)行政处罚是违法者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一种表现形
式,是一种以制裁为内容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该法的“四大亮点”。
1、不服可申辩。
主要表现为听证制度。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你单位执举的行政法律法规有哪些行政处罚应当告知当事人有举行听证的权利。
《行政处罚法》首次正式将听证制度引入我国,在我国行政程序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听证的内涵是“听取对方的意见”。
2、罚我先通知。
主要表现为告知制度。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
行政处罚法设定的告知程序作为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程序,掌握以下几点:
一是关于告知的时机:第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进行告知。
首先是告知执法身份,其次是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不告知,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
三是告知相对人的权利:如陈述权、申辩权、要求听证权。
;四是告知处罚结困,即机关给予什么样的处罚。
五是听取当事人
的陈述和申辩。
二是关于处罚决定书中的告知。
一是告知所实施的行政行为的内容。
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务罚种类、数额、时间、地点等,并当场交付当事人。
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送达当事人。
如果是罚款,就必须告知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到指定的地点缴纳罚款。
二是告知权利。
申请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起诉权,复议机关和诉讼法院、时间规定。
三是告知法律后果。
告知当事人逾期有履行相关义务的严重法律后果。
3、我有改正权。
主要表现为有违可不罚。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
4、罚得更心服。
主要表现为规范自由裁量权。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在行政处罚领域,行政机关在处罚种类、处罚幅度等方面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行政处罚法》中明确规定过罚相当原则,就避免了因为执法者个人的偏私、好恶而作出罚强度与违法程度不成比例的处罚决定,体现了对违法人处罚的公平、公正精神。
三、该法的“四大特点”。
第一大特点:统一、多层次地设定了行政处罚权。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应予处罚的,行政相对人才受处罚;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不受处罚。
第二,行政处罚的设定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第三,行政处罚的实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行政处罚的四个种类:一是人身处罚,如行政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二是财产罚,如罚款、没收非法财产等的行政处罚;三是行为罚,如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等处罚;四是申诫罚,如警告。
为此《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行政处罚6个基本的处罚种类。
你单位实施的行政处罚种类有哪些?除上述的6个基本种类之外,你单位执举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行政处罚有哪些?
第二大特点:规范了行政处罚的主体:
一是行政机关是法定的处罚主体。
二是非行政机关作为法定主体的必要补充。
通过授予权和委托两种方式赋予非行政机关行使处罚权。
《行政处罚法》第十七条、十八条规定:授权主体和委托主体的差异:第一,法律依据不同;第二,对象不同;第三,权限范围不同;第四,法律后果不同。
三是确立了相对集中行使处罚权制度。
第三大特点:在行政处罚程序的设计上注重了对处罚权力
的制约。
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区分了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2、设立了听证程序;
3、实行行政处罚的承办人与决定者相分离的原则;
4、实行罚缴分离的原则;
5、严格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
6、行政处罚的法律责任。
第四大特点:重视对相对人救济权制的保护。
第一,在权利的赋予上,全面具体地规定了行政相对付的救济权利。
第二,从程序的设计上充分重视对行政处罚相对人权利的保护。
第二部分实务
一、行政处罚适用一般程序的几个步骤。
1、立案。
是指行政机关对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控告、检举或者本机关在例行检查中发现的违法情况,认为有调查处理必要的,决定进行检查的活动。
程序的启动,包括:A、控告、检举;B、职权启动。
2、调查。
指行政机关采取的查明案件事实的活动。
调查
时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全面客观原则;
(2)公正原则;
(3)及时原则。
3、说明理由、告知权利。
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或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4、听取陈述和申辩或举行听证。
陈述、申辩权是当事人在行政执法程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是保护当事人不受行政机关非法侵害,制约滥用行政处罚权的重要措施。
未告知权利或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
5、决定处理。
调查终结后,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并分别不同情况作出处理决定。
第一,违法事实不成立,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违法事实轻微,不予行政处罚;
第三,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对情节复杂的事件或者对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6、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对于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事件
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2)违法事实及证明事实的证据,及该违法事实认定的采信理由,违法相应法律规定的选择理由和决定裁量理由;
(3)适用的法律规范;
(4)处罚内容;
(5)履行的方式和时间;
(6)救济的途径和期限;
(7)处罚机关的印章与日期;
(8)其他应当载明的事项。
7、送达。
行政处罚决定可以采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等合适的方式。
行政处罚决定向当事人权利之日起生效。
二、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1、行政处罚法中的听证程序只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程序,不能代替应当采取其他的调查程序。
2、行政机关将要作出的行政处罚属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时,应当告知被处罚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3、听证程序基于当事人的要求,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
则行政机关应当举行听证,即是否举行听证决定权在于当事人而不是行政机关。
4、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应当组织且须在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和地点。
5、听证程序应当由行政机关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人员主持,且未直接参与案件调查取证的人员。
6、认定案件主要事实的全部证据都必须在听证中出示,并经认定及辩论,未经听证记录的证据,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7、适用听证程序的案件的最后决定权在行政机关而非主持听证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