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1.张艺谋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

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

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着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

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着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

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电影作品风格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悲剧的重复艺术家的审美情怀色彩的运用美学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电影分类反思类电影。

《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纪实类电影。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小说类电影。

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纯爱类电影。

《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商业类电影《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一)悲剧情节(二)女性视角(三)命运抗争(四)文化反思总结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是又是继承着惯有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而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和电影本体的创新则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艺术本体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优秀的范例,而且因其主导的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商业化创作为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冲击力。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他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显着代表,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鉴意义。

2.冯小刚冯小刚擅长商业片,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着称。

他将喜剧精神、世俗精神以及平民精神植入到电影中,为中国电影产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电影范式。

冯小刚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主要在于电影类型、电影产业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构建上。

作为中国内地的“贺岁片之父”,他让“贺岁片”这一在特殊档期上映的电影类型走入大众的视野,从而丰富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概念。

作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冯小刚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冯小刚对于百姓生活和各阶层的心理需求具有独特的洞察力。

他对都市大众生活的喜剧化书写,对电影观众审美心理的把握都显得从容自如。

在具有冯氏幽默印记的电影作品中,冯小刚以其平民视角的幽默与调侃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他擅长用调侃戏谑的方式讲述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其作品在抓住大众主流娱乐心理的同时,还能反映出人性的善恶。

在语言风格方面,他以自己的成长背景及社会阅历为基础,用中国喜剧式的温情哲学获得观众的认可。

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冯小刚电影中的人物对白采取的是北京风格的幽默语言,常在嬉笑怒骂中表现小市民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冯小刚是一位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导演。

他一方面坚持商业片的路线,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因而他在制作商业片的时候有着不乏现实关注的维度和取向。

他从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开始,进而一步一个脚印的在电影作品中发掘时代的本质,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让他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到了双轨并进的道路。

主要代表作品导演电影手机( 2003)永失我爱( 1995)甲方乙方( 1997)不见不散( 1998)没完没了( 1999)一声叹息( 2000)大腕( 2001)天下无贼( 2004)夜宴( 2006)集结号( 2007)非诚勿扰( 2008)风声( 2009)唐山大地震( 2010)非诚勿扰2( 2010)温故1942( 2012)出演电影冤家父子( 1996)甲方乙方( 1997)让子弹飞( 2010)苏乞儿( 2009)建国大业( 2009)爸爸( 1996)童梦奇缘( 2005)谁说我不在乎( 2001)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4)最爱( 2010)破事儿( 2007)功夫( 2004)导演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1994)情殇( 1995)一地鸡毛( 1995)风格特点一,富有讽刺意味二,富有京味三,商业气息重四,非常幽默五,重点突出,卖点十足。

六,电影成本大都不高,所以收益大贺岁喜剧的创作特色:(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这些喜剧带着特有的冯氏幽默和调侃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

冯小刚不同于香港喜剧演员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2)假定式的游戏情节应该说冯小刚的贺岁系列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游戏反讽等特色,进而把“游戏”扩大到了贺岁片中。

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虐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

他的几部贺岁片无论情节还是语言,游戏化的语言都贯穿于创作的始终。

冯小刚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建构了一个成人游戏的童话故事。

(3)沉重却不失深刻的主题他的作品的主题都是沉重而深刻的,无论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对人性的反思和人的卑微尊严的关怀,还是大腕手机对现在传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

在贺岁片戏剧形式的包装之下冯小刚所追求的对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正是冯小刚的贺岁片没有流于纯粹的搞笑和无聊闹剧的原因。

(4)京味儿语言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像早期的欧美喜剧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展现特有的喜感,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又值得品味的语言来叙述,叙述主人公往往是一本正经的表出,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3.陈凯歌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有很深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的电影诗人。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

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是一个承载了中国电影文化特质的极富个性的导演,读书的嗜好带给他丰富的学识,不断的思考让他的思想变得宏大深邃,文革期间的特殊经历强化了他对社会和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的电影虽然有晦涩难懂的缺陷,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

他的电影大多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有着极高的文化品格[52]。

他在电影《黄土地》中将目光投向在黄土地上生活的平凡人,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层关怀与挖掘。

而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他将纯粹个人的艺术风格做到了对通俗的折衷,在第五代电影浪潮走向没落的时刻,他以适时的变化完成了风格的交替。

陈凯歌的电影创作具有哲理性以及开拓性的特点。

他的电影充满了思辨色彩,在传统的故事层面上加了象征或隐喻,展示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的延续性和变革性。

他对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经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这也使得其作品对现实的审视跃入较高的哲理层次。

因此,陈凯歌更像一个哲人,他的电影是优美和崇高兼优的艺术精品。

此外,陈凯歌还对电影语言的开拓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

在他的第一部作品《黄土地》中,他把黄土作为主体,占据了一块银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寄放在画框的边缘,被压缩的极其渺小。

这是中国电影冲破理论框架,把重心放到表现力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主要代表作品风格特点一借助寓言故事表达象征意味二将历史宏观与个人命运的微观相融合三表现三大电影主题:生、死、爱〈一〉生死道场历史见证〈二〉命运无常爱生万相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及风格1.贾樟柯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

从《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主要代表作品贾樟柯电影纪实风格的体现(一)现实的故事结构(二)多种方式的叙事模式1. 散文化的剧作结构2.段落式的平行结构(三)独特的视觉语言(四)真实嘈杂的音响语言1.流行音乐他采用镜头内部发声即有声源音乐,而很少用声画分离即无声源音乐的配乐方式2.现场同期声3.广播、电视和方言(五)本质而真实的演员表演纪实风格的影响及启示贾樟柯的影片关注民生现实,讲述小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更显生活的本色和中国本土的原色。

贾樟柯以纪实性的风格向观众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底层社会人们生活的真实环境,让我们在看清楚电影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对人物的生存状态理性地加以反思和评判。

正如贾樟柯所说:“我想用电影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审美美学坚持废墟美学、粗糙美学和工地情怀的独立片第一,在审美趣味上,贾樟柯电影作品抛弃了“第五代”导演热衷的宏大叙事下个人与历史之间的挣扎,更注重当下性和现实感,以普通人的生活展现时间流逝中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一种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的困境。

贾樟柯游刃有余地展现这种困境的能力得益于他的个人身份和成长经历。

第二,在影像特征方面,贾樟柯偏爱用长镜头、同期录音、实景拍摄等手段来表现纪实风格。

非职业演员和方言的使用也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共同烘托了整个电影的氛围。

第三,在对贾樟柯电影作品的接受和认同方面,虽然对贾樟柯电影将来的发展前景看法不一,但对贾樟柯的创作才能普遍给予肯定,对贾樟柯在“第六代”导演中所处的支柱地位亦表示赞同。

叙事风格一、边缘人生存状态的关注贾樟柯采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以自我为中心来关心社会变迁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