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浮力专题训练卷一、选择题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重为4N,然后将该物体浸没在水中,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3N,则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A.7N B.4N C.3N D.1N2.有一不吸水木球,其质量为l0g,体积为20cm3,先把它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
当木球球静止时,溢出水的质量为l0g;把它取出擦干,再轻轻放入盛满煤油的溢水杯中,当木球静止时,溢出煤油的质量是(煤油的密度是0.8g/cm3) ( )A.5g B.8g C.l0g D.16g3、如图8 所示,体积相同的甲、乙、丙三个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此时甲、乙、丙三个物体所受的浮力分别为 F 甲、 F 乙、F丙,则下面关系正确的是()A. F 甲> F 乙> F 丙B. F 甲< F 乙<F 丙C.F 甲= F 乙= F 丙D. F 甲= F 乙> F 丙4.在两个相同的薄壁塑料瓶(质量忽略不计)内分别装入体积相等、密度为甲和乙的两种液体后密封,再把它们放入两个装有水的容器中,处于如图所示状态。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乙B. 甲= 乙C. 甲<乙D.无法判断5、在一支平底试管内装入适量铁砂,然后先后放入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里,如图7 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试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试管在乙液体里排开的液体质量较小C.装乙液体的烧杯底部所受压强较大D.在甲液体中试管底部所受液体压力较大6、水平桌面上的烧杯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轻轻放入一个小球后,从烧杯中溢出100g 的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球所受浮力可能等于1 N B.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一定增大C.小球的质量可能小于100g D.小球的体积一定等于100cm37、我国的航母正按计划进行各项科研试验和训练。
如图所示是中国航母“瓦良格”号训练时的图片。
当飞机飞回航母后()A. 航母将浮起一些,所受浮力减小B. 航母将沉下一些,所受浮力增大C. 航母将沉下一些,所受浮力减小D. 航母始终漂浮,所受浮力不变8、如图,两个相同容器都盛满水,甲中有一个体积为50 厘米,密度为0.5×103 千克/米3的木块漂浮在水面。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漂浮时浮力等于自身重力并有1/3 体积露出水面B.木块缓慢下压至浸没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不变C.木块全部压入水中两容器底部受水的压力和压强都相等D.取出木块后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和压强都相等9.如图甲所示,长方体金属块在细绳竖直向上拉力作用下从水中开始一直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上升到离水面一定的高度处。
图乙是绳子拉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取g=10N/Kg。
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金属块重力的大小为34NB、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20NC、在t1至t2时间段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D、该金属块的密度是3.4×103Kg/m3二、填空题10、如图,某物块用细线系在弹簧测力计下,在空气中称时示数是15N,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是5N,则此时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N,物块的密度为kg/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11、把重10N,体积为1.2×103cm3 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是.(填“漂浮”、“悬浮”、“沉到水底”)112、将一实心小物块轻轻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块漂浮在水面上,有4的体积露出水面,则物块漂浮时与未放入物块时相比较,烧杯中的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力将(减小/不变/增大);若用与物块相同材料制成一个1m3的实心物体,其质量为kg。
13、有一块体积为0.001m3 的立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有3体积浸没在水中,则该木块5受到浮力为N;木块的密度是Kg/m3。
(g 取10N/Kg、ρ水=1.0×103Kg /m 3三、分析计算题14、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给日本环境带来了灾难,清除铯污染已是迫在眉睫。
对于土壤中的铯,可用一定浓度的酸液清洗并去除.为测量酸液的密度,技术人员展开实验探究,如图(乙)所示:①取一装有铁砂的密闭玻璃瓶,用细玻璃丝悬挂在校零后的弹簧测力计下方,测得其重量;②将玻璃瓶完全浸没于水中,测得拉力大小;③将玻璃瓶完全浸没于酸液中,测得拉力大小.问:酸液的密度是多少?( g 取10N/kg)15.如图32 所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制作能够方便鉴别液体种类的仪器。
他们猜测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液体的种类存在着某种关系,并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时,该小组同学选用一个圆柱形的瓶子,内装不同质量的细沙,先后漂浮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并用仪器测出每一次实验时瓶和细沙的总质量及圆柱形的瓶子底部所处的深度h(已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 甲、ρ乙),如图所示。
记录的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2、3 或4、5、6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结论:漂浮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形瓶子,它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与瓶和沙的总质量成比。
(2)分析比较实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甲ρ乙(填“<”或“>”或“=”)。
(3)实验序号1 的这次实验,圆柱形瓶子所受的浮力为牛(g 取10 牛/千克),若圆柱形瓶子的底部面积为0.002 米2,则甲液体的密度为千克/米3(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 位)。
16、中国在海军装备现代化的进程中,已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核潜艇.如图13 为某种型号的导弹型核潜艇,该艇水上排水量为16600 吨,水下排水量为18700 吨.艇长170.7m、艇宽12.8m.下潜深度可达300m.(1)它在水下航行时所受浮力是多少?(2)它在水面航行时露出水面的体积是多少?(海水密度近似取作ρ 水=1.0×103kg/m3,g 取10N/kg)。
图1317、小明同学对一个金属块进行了两次测量:第一次如图11(甲)所示,用细线系住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7N.第二次如图(乙)所示,让金属块浸没在盛水的杯于中,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7N.(g 取10N/kg)(l)求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求金属块的体积;(3)通过进一步计算,结合下表所列的“某些金属的密度”,说明金属块是何种金属。
18、某科考小组在专业潜水员的指导下,到新安江水库调查水下沉水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
他们携带的潜水气瓶的体积为7.2×10-3m3,空瓶的质量为6kg,内充有3kg 供潜水员呼吸用的液化空气,如图所示。
(1)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沉水植物种类逐渐减少。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水压增加B.光照减弱C.CO2浓度增加(2)在潜水过程中,开始阶段潜水气瓶是有助于潜水员下沉的。
请你计算,至少用去多少千克液化空气后,潜水气瓶才有7 助于潜水员上浮?19、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某同学的发明作品《浮力秤》参加了展评。
该作品可方便地称量物体的质量,其构造如图所示。
已知小筒底面积为l0 厘米2,总长为20 厘米,盘中不放物体时,小筒浸入水中的长度为8 厘米,问:(1)小筒和秤盘的总重力是多少牛?(2)该秤能称出物体的最大质量是多少千克?(3)该同学把秤的读数均匀地刻在小筒上,为什么刻度是均匀的?(g 取10牛/千克)20、在抗震救灾中,某舟桥部队利用冲锋舟为灾区开辟了水上生命线,人们乘坐的冲锋舟满载时排开水的体积是1.5m3,冲锋舟自重为0.6×104N,假设每人的平均质量为60Kg。
求:(1)冲锋舟满载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少?(2)为保证安全,这条冲锋舟最多能承载多少人?答案:1~9、DCCAD ABCB10、10N 1.5×103kg/m311、漂浮12、不变75013、0.6 0.6×103Kg /m 314、1.2×103kg/m3。
15、(1)正;(2)<;(3)2;1.1×103.16、(1)1.87×108N (2)2.1×103m317、(1)1N (2)1×104m3 (3)ρ=2.7×103kg/m3。
此金属块是铝.18、B 1.8kg19、(1)由于小筒始终是漂浮体,所受浮力等于重力,G1=0.8N(2)当盘中放入最大质量的物体时:G2=ρ水gSh2,此时放入物体的重力:G=ρ水gS (h2-h1)此时放入物体的质量:m=ρ 水S(h2-h1)代入数据可得m=0.12kg(3)由上式m=ρ水S(h2-h1)可得小筒浸入水中长度的变化量h 浸=h2-h1=m/ρ水S ,由于ρ 水、S 是定值,h 浸跟m 成正比,所以秤的刻度是均匀的。
20、(1)F 浮=ρ水gV 排=1.0×103kg/m3×10N/kg×1.5m3=1.5×104N;(2)G舟+G人=F浮即0.6×104N+G人=1.5×104N,G人=0.9×104N,G每人=mg=6 0kg×10N/kg=600N,n=G 人/ G 每人=0.9×104N/600N=15;“”“”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