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高州人民医院的称赞,让这家粤西山区的“二甲”医院名声大震。
该院操作方式,被称为“高州模式”。
对于“高州模式”,公众对其医疗费用低、服务好、医生收入高的印象最为深刻——2004年至2009年,平均每一住院病人总费用为4964元,人均门诊处方费用为75.75元;同时,医生的年收入普遍在10多万,甚至达20~30万。
“医改,无论什么方式,最关键的是患者得到实惠。
”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廖新波说。
近日,广东省纪委专门前往高州人民医院进行调研。
广东省卫生厅也已对“高州模式”举行了数次研讨。
收支明细表数据最能反映问题。
根据高州人民医院2009年度财务报表,该年总收入为48157万元。
其中,业务收入为47613万元,非业务部分为544万元。
在业务收入中,可分为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分别为29068万元和18545万元。
按照部门分类,则又可以分为住院和门诊两部分收入。
其中,住院收入为37204万元,分别包含了两块内容:住院医疗收入、住院药品收入,分别为24062万元和13142万元。
门诊收入则为10409万元。
其中,门诊医疗收入和门诊药品收入分别为5007万元和5402万元。
在非业务收入中,则包含上级补助、财政专项补助和其它收入三部分。
由于高州市财力本身比较弱,2009年上级补助金额为40万元。
财政专项补助,2009年该医院获得该项补助金额为12万元。
其它收入,则包括膳食费、进修费、救护车救护收费、医院存款利息等。
该项收入金额为492万元。
支出部分,高州人民医院该年度总支出为45222万元。
其中,工资支出为8195万元、医疗支出为16798万元、药品支出17356万元、医疗设备购置费为1946万元、基础和房屋修缮为563万元、其它支出为364万元。
对比收入和支出,2009年度尚盈余2935万元。
盈利中40%作为医院职工福利支出,另外40%则投入到该医院事业基金中,可放到弥补医院亏损、基建和大型设备购置上。
2009年度,广州地区各大医院平均每一出院人次医疗费用高达12553元;高州人民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5936.2元。
即使在医疗收费上明显低于其它医院,但高州人民医院在2009年度的利润率仍然达到了6.1%。
这对于甚少政府财政投入的公立医院来说,并不容易。
如何降价?广东省纪委调研得出一个核心结论,“在于他们办院宗旨指导下的一整套实用、好用、管用的有效机制运行。
”高州人民医院的经验,就是要落实“带电”管理办法。
目前一些公立医院存在管理不到位、管理不落实;重视医院经济效益,忽视医院公益性质。
上述调研报告称——到处都设“高压线”,没有几条带着电,偶尔有条通了电,也是低压电。
而该医院监督机制,是降低医疗费用最重要途径。
降低医疗费用方式之一是阳光采购。
比如成立领导不参与的“药事委员会”、设备耗材公开竞价。
“药事委员会”每次采购,都是从医院专家库中临时随机抽人负责,被抽中专家,其对外通讯工具马上被医院收缴,采购完毕后这个采购小组立刻解散。
从而割断了医药之间的“幕后交易”。
钟焕清统计,阳光采购7年来为该医院节省了1.3亿元。
此外,在规范行医方面:规定只为病人开具病情需要的检查,在保障疗效的基础上尽量用简单药、便宜药和国产药。
每日,专家组到临床科室随机抽查,重点核查病历书写质量、用药情况、专科收治情况等。
月底,召开全院医疗质量点评会,查处滥检查、滥用药、滥收费等现象。
在这些措施下,间接效果是降低了药物收入比重。
高州人民医院占比为35%。
而其它医院则可能高达60%,“50%是普遍水平。
”高比例意味着医院运行严重依赖于药物收入——亦即以药养医,正是为公众所诟病焦点。
对于上述降低医疗费用的做法,钟焕清称是“薄利多销”——医院收入不受影响、患者的治病费用得到下降。
该医院2009年度住院病人达6万人次,门诊量从56万人次增加到78万人次。
高州外地求医人数比例,占到50%以上。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早在2006年前,广东省卫生厅出台了一个《关于开展向高州市人民医院学习的决定》。
但高州模式依然没有走出高州人民医院。
廖新波分析,高州模式的成功,最关键是在于该医院是在市场环境下,就类似于一个企业。
而对于成本的控制,则又因为“地方政府财政比较弱,无法对该医院进行财政投入。
”这种倒逼机制,迫使高州人民医院获得独立成长环境。
自钟焕清2002年3月份执掌高州人民医院以来,非常在乎成本控制,“连医院汽车油费都管。
”该医院近8年来没有向银行贷款,却购进了许多先进大型医疗设备。
即得益于医院严控成本。
如药品库存限额管理,该院药品库存总额仅为购进总额0.015%,降低了库存成本。
2009年全部西药中,进口的仅占4.5%,40元以下的针剂占针剂总量的83%。
这样的企业化管理方式,难以出现在长期依赖政府财政投入为生的公立医院身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主要负责人指出,高州居民消费不起高额医疗费用,这注定了高州医院要走平价路线。
此外,高州人民医院先行进入了一些业务领域,通过积累购买了比较尖端的医疗器械。
由于近年来卫生部加强了行业准入管理,其他地方医院并不能轻易开展这些业务。
钟焕清则认为,症结在于两点:院长有无决心进行改革;政府能不能放开、营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
而后者,更是关键所在。
“让所有医院进行自由竞争。
减少政府对医院的干预。
”医院公益性,与加强医院之间竞争,并不相悖。
而体现医院的公益性的本质,就是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但是投入的方向有待商榷。
”钟焕清建议,比如政府应该加大对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亦即把钱交给患者,让患者用脚投票。
“关键看政府有没有决心、信心让医院去干。
”钟焕清说。
“高州模式”调查高州人民医院(下称“高州医院”)位于广东省粤西山区,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在职员工1300多人,中级、高级职称资格医务人员382人,资产总值8.5亿元。
这家医院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医疗事业开展得红红火火。
由于服务一流、价格低廉,不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好评,而且还迎来了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美国和非洲的病人,被人们称为“平价医院”、“百姓医院”。
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怎么让患者少花钱?为防止医生在诊疗中滥用药、滥检查、滥收费,高州医院成立以退休返聘的专家为主的医疗质量控制专家组,独立于各科室的利益之外,严肃查处“三滥” 行为。
严禁滥用药:高州医院对医生用药进行严格控制:能用便宜的绝不用贵的,能用国产的绝不用进口的,能用单种药绝不用多种药。
为保证“三用三不用”落实好,医院还制定了《病程记录的七个书写模式》和《抗菌药物分级应用指南》,并要求医生用药时写明理由;医院考核不与科室创收挂钩;同时规定平均处方金额不能高于80元。
严禁滥作检查:医院规定,需要进行医疗检查的患者医疗指标阳性率要达到70%~80%,低于这一标准,开具检查的医生要受处罚。
严禁滥收费:在很多大医院,几乎把70%的医生都放进了“专家”栏,收“专家挂号费”由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
在高州医院,无论是院长、主任医师还是普通医生,挂号费都是3元钱。
在诊治过程中,由于受“进口比国产好,贵的比便宜好”观念的影响,有些患者和家属会主动要求用进口药品、器械。
而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医生会说服患者用国产的、便宜的;说服不了的,则需要医生写申请,患者在申请上签名,报设备科或药品采购科,最终由院长审批。
如果发现医生有“三滥行为”怎么处理?罚款、记过、记入档案、全院点名批评,并影响以后的提干、晋升、进修等。
最终效果:该医院2004年-2009年人均门诊处方费仅为75.75元,平均每位患者的住院费仅为4964元,药物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仅占35%(远低于很多同等级医院50%的比例)。
如何根绝“红包”?为正医德医风,保证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公平、满意的医疗服务,高州医院对医护人员设置三道“高压线”:不收受患者的红包礼物、不赴约患者的宴请娱乐、不分患者的贫富贵贱。
院方将“三不准”公布于媒体,并将条例做成铜牌立于每个病区的通道。
由于在很多地方“红包”已然成风,对于难以当场拒绝的红包,医护人员为令患者放心,往往“退肉留皮”:只留下红包皮,把现金都交作患者的住院按金,并把按金单还给患者。
为保障规定得到严格执行,院方专家组每天随机到各科室抽查;每周院长带队进行全院性大查房;每月召开一次全院性医疗质量点评督查会。
除了明查,医院还通过暗访和患者反映来预防。
暗访是由医院成立医德医风领导小组,随机和抽查到的住院或者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由患者当裁判。
患者还会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医德医风问卷表》上,在“医生护士是否向您索要或暗示收受红包礼物”以及“检查”、“收费”、“服务”等项目上对医院服务进行评价。
暗访制度每日都在被调查科室事先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每天都有暗访队员下去,每个月对每个员工暗访一次,每天暗访组3个人再请几个非本院人员,对医院1300多医务人员进行暗访,督导组独立于各临床科室利益之外的,直接归属院长领导。
“触线”违纪的医务人员一经被揭发查实,其月奖金停发,年度评优、晋升予一票否决,甚至解聘。
包括院长在内的所有医护人员的手机号码,也向社会公开,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
这样一来,拒收患者的红包礼物,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逐渐成为了员工的自觉行动。
医院开支怎么才能降低?长期以来,药品采购环节不透明,巨额回扣等灰色收入让药品价格从厂家到医院一般要翻数个“筋斗”,并最终成为“看病贵”顽疾的祸源之一。
为了防范医药、设备采购“幕后交易”造成医疗成本大幅提升倒逼医疗收费增加,高州医院采取“阳光采购”措施,每次采购都会成立临时采购小组,领导成员概不参加,采购专家临时随机抽调,入组后收掉手机,集中工作,不再与外界联络,完成任务后立即解散。
特别是在设备耗材购买方面,医院坚持“最大最小”原则,即型号最新、质量最好、费用最小。
100万元以上的设备在网上公开招标;100万元以下的设备或耗材,则由应用科室、设备科、院领导一起选三四家供货方议价,货比三家。
此外,由于药品和设备耗材采购量大,高州医院经常跳过代理商等中间环节,直接和医药企业谈判。
先由药企报价,择优确定采购对象,并在医院大厅和网上公示7天。
期间如有更优选择出现,则再选择,再公示,如此反复。
医院曾经采购一种特制病床,开始与3、4家厂商谈判,最终价格确定在2280元。
公示期间,又有几家企业找上门,相同材料,最低报价仅为1700多元。
再次公示7天后,又有厂家找上门,最终医院以1500多元买下了这套病床。
为了省钱,高州医院几乎“抠”到极致。
救护车每个月的用油量,院长要亲自过目;医院成立了3个人的缝纫组,自己做手术服和患者服,每件可节省开支十几元。
通过这些做法,医院既保证了采购的廉洁性,又很好地“砍掉”了采购的虚高价格,节约了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