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

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相互结合 形成宗气
津 液 代 谢
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水精 脾主运化水液——转输水精
津液输布 代谢正常
病理:
脾虚——食少、腹胀、便溏、肢倦
气虚
肺弱——面白、少气、咳喘
脾肺虚弱(母子相及)
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
湿滞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 水湿痰饮
四、五脏与奇恒之府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女子胞 五脏与脑 五脏与脉 五脏与骨、髓
五脏与女子胞
女子胞:产生月经,孕育胎儿,均赖于
神的调控 气的推动 精血的充养
生 理
心藏神,主血——资助、促进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 肝主疏泄,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本
脾主运化,统血——化生、固摄经血
肾藏精——主司天癸的至竭及生殖
肺肾阳虚,津凝为痰——老年久病痰饮咳喘
(八)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生理: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藏血与统血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脾气得以运化 疏泄与运化 脾主运化,散精于肝,肝气正常疏泄
病理: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
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

理:
肝阳失养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甚则化风
肾阴不足累及肝阴——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 肾阳不足累及肝阳——下焦阴寒内盛,少腹冷痛,阳痿精冷,宫寒不孕 精血亏虚——腰膝酸软、肢体消瘦、健忘少寐、舌红少苔 相火妄动——眩晕耳鸣、易怒多梦、情欲亢进、遗精早泄 藏泄失调——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
(四)肝与胆:同司疏泄 、共主勇怯
肝气疏泄
促进 利于
胆汁排泄
、在病理方面:肝胆病变相互影响
肝血不足 谋虑不决—口苦,心烦失眠。 胆气虚怯
(五)肾与膀胱: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
1、在结构上:通过输尿管相互连接,经脉相互络属 构成表里关系。 2、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同主小便方面
肾的气化
肾精充足,气化正常 ——生成、排泄小便 固摄有权
(十)脾与肾
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生理:
先天温养激发后天——脾主运化,赖命火温煦 先后天相互资生
后天补充培育先天——肾主藏精,须脾精补充
脾主运化水湿——脾阳健运,土能制水 水液代谢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
病理:
肾阳不足
脾阳亏虚 脾虚不运 水液代谢紊乱——水肿 脾肾阳虚——少腹冷痛、下利清谷 形寒肢冷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病理: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心肝血虚
神志不安 心肝火旺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血不养神
神志狂乱
(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使肾水不寒 水火既济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 使心火不亢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 精神互用 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心与小肠
心血之滋养,心阳之温煦,保证小肠化物 生理 小肠化物,清者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充足 心经实热下传小肠,小肠实热; 小肠之热上熏于心,心火 亢盛。 病理 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 之证。 病理表现:尿少、尿热赤、尿痛心烦、舌赤、口舌生疮。或腹胀、 腹泻、消瘦、心悸、气短等
脉相互络属构成表
里关系
的消化、精微的吸收
与输布,脾与胃的关 系主要表现在:
脾与胃
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
纳运协调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 生 升降相因 理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
燥湿相济 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脾与胃
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腹胀泄泻 纳运失调 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胀痛 病 升降反作 理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湿易犯脾,困遏脾阳,影响胃纳 燥湿不济 热易犯胃,灼伤胃津,影响脾运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面。 生理: 肺藏于右,其气肃降 是全身气机升降的重 要组成部分。升降之 气机升降 间相互制约、相互为 (龙虎回环)肝生于左,其气升发 用。 病理:
肝火犯肺 肝气逆——胁痛、急燥、面红耳赤
气机失畅
肺燥伤肝
肺气伤——咳逆、咯血、咯痰不爽
肺燥——咳嗽、痰少、咽干 肝伤——胁下引痛、胀满
五脏与女子胞
病 理
心神不宁 心血不足 心气虚衰
月经不调、不孕。
肝失疏泄——情志不畅、月经失调等。
脾失运化——经少、经迟或经崩、漏下等。
肾精亏之府。人的思维、意识,是在元神的调控下,于 后天获得的思维识见活动。人的思维识见由心所主,分属 五脏。脑受五脏所养。 心藏神主血 肝藏魂主疏泄 主宰生命活动 保证脑功能 主精神意识 正常发挥 肾藏意主伎巧 主感觉运动 肺藏魄主气 脾藏意主运化
五脏与脑
病理: 脑病可以从心论治。 肝气抑郁或亢逆——精神失常、中风昏厥等。 肝失藏血——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 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重要方法。 肺的呼吸失常——肺性脑病。 脾失运化——脑缺血、缺氧甚至脑瘫
五脏与脉
生理:
脉的柔韧、舒缩及血液的畅行,皆与五脏功能相关 。
心主血脉——濡养脉管及心脉 脾主统血——固摄、调控血液不逸出脉外 肺主气、朝百脉——呼吸正常,血液中清气丰富, 濡养脉管及心脉 肝主疏泄——维持脉管舒缩有度 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之本——调节脉管舒缩
五脏的功能赖六腑配合。 (脾的运化需胃腐熟配合) 脏 ②生理配合 六腑功能赖五脏支持和调节。 (膀胱贮尿排尿赖肾气蒸化) 与 胆附肝之短叶间。 腑 主要依据 ③结构相连 脾与胃以膜相连。 肾与膀胱之间有“系”相通。 ④病理相关 肺热壅盛,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失职——大便秘结。 小肠实热上熏于心——心烦,舌赤糜烂。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心神肾精 相互为用
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 君相安位
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 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
失眠、心悸、怔忡 心烦、腰膝酸软、 男子梦遗、女子梦 交等症。
肝胆火旺——胃失和降而呕吐苦水。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治疗上:六腑“以通为补”之说 。体现了六腑病 变多见传化机能发生阻滞。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阴阳表里配合的关系。 ①经脉络属 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 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
关 之脏 间 系 的腑
藏 象 第 四 节
heda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心与脾 心与肝 心与肾
脾与肺
肝与肺
肾与肺
肝与脾
脾与肾
肝与肾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生理: 气与血 的关系 肺主气 心主血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
10、脾与肾——先天与后天、水液代谢的关系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 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 口 肺
朝百脉宣发布散

腐 熟 清

浊 中 之 清

胆汁 浊
通 调 水 道
小肠
泌 别 清 浊
三 焦 气 化

变化 粪便 出焉 大肠
膀胱
气化 尿 而出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胃 胆 小肠 泌别清浊--吸收精微 吸收水份 传导变化 排泄大便 贮尿排尿--排泄小便 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吸收 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 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 消化
大肠 膀胱 三焦
24
排泄
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大便燥结。 大便燥结,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调控
膀胱气化、开合有度 影响 ——贮尿、排尿正常
膀胱开合
相互为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便的 生成、贮存、排泄
、在病理方面:
病 理 膀胱湿热,上犯于肾——尿急、尿痛、尿血、腰痛。 蒸化无力 膀胱开合失度 尿少、癃闭 肾气虚弱 固摄无权 尿频、遗尿、尿失禁
膀胱气虚,失于约束——小便频数、淋漓不尽、小便失禁。
病理:
水寒射肺
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肿、形寒肢冷
水邪上犯,肺失肃降——咳喘、不得平卧
水肿 风邪袭表,肺失宣降——头面浮肿、咳喘、恶寒发热 风水及肾 水湿风邪,由肺及肾——全身水肿、腰痛、尿少 肾精不足,摄纳失职 肺肾气虚 肺气久虚,伤及肾气 肺阴不足,下汲肾阴 肺肾阴虚 阴阳两虚 肾阴亏虚,肺阴失充 干咳少痰,腰膝酸软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呼吸异常,气短喘急、呼多吸少
心火亢于上
肾阳虚损,下 焦水寒不化, 心阳虚损,水 气上凌于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心神不足,无 力控驭肾精
水气凌心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精神失调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 在下——梦遗滑精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气 的 生 成
(二)肺与大肠: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 、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