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2017年12月热点时评

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2017年12月热点时评

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2017年12月热点时评吴永宁坠亡,该鼓励什么样的极限挑战据报道,近日,自称“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全网粉丝超百万、26岁的吴永宁在湖南长沙某大楼坠亡。

警方通报称,其死亡原因系高空坠亡,排除他杀。

吴永宁坠亡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

不少人在震惊、惋惜之余,对吴永宁挑战极限的精神给予热情肯定,认为他的努力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久违了的血性。

这不难理解,毕竟,从今年2月10日开始发布第一条高楼极限运动视频,仅仅10个月光景,吴永宁就“收割”了百万粉丝。

这其中,除了视频平台的幕后推动之外,也表明一般民众确实有着某种“英雄崇拜”的情结。

现在已经很难搞清楚,在吴永宁“每天都在爬”、每次都在“玩儿命”的过程中,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究竟是什么?但有一点想必是一个重要因素,即经由网络直播,他精准地实现了与粉丝的互动,“大楼就在那里”,固然是一个吸引他去不断攀爬的因素,而粉丝的欢呼与打赏等则是最直接的驱动力量,让他停不下来。

而正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吴永宁获得了巨大的满足与成就感,有掌声,也有金钱的回馈,更有某种聚光灯下的“超人想象”。

与这些荣光相比,现实生活中的亲情、爱情,或许只能被视为羁绊。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的女友劝说得多了,就会被他屏蔽或者不被理睬。

对于一个沉浸在“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语境中的人而言,任何正常都是难耐的平庸。

事实上,吴永宁并非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危险性。

今年10月,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项运动在国内是违法的,我去小区经常会被保安和物业阻挠,只能偷偷摸摸的,靠运气。

被警察抓、进局子是常有的事儿,不过到目前为止,除了教育我们一顿也没什么特别严重的处分。

”从这段话中,我们看不到对法律的敬畏,也看不到任何自我警醒,倒是满满的自以为得意。

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挑战极限的价值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这个世界并非只是为了某些个体而存在的,任何个体的行为,哪怕是为了拓宽人生存空间、想象空间的努力,也应该遵循基本的准则和边界。

遵守公共秩序是一个标准,守法则是另一个标准。

也即,不仅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有责任和义务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影响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遗憾的是,这些基本常识,在网络直播的喧嚣中往往被轻易忽略,或者有选择性地被无视。

人们只愿意看到一个高出同侪的“英雄”,一个寄托了众人潜在意志的“代言人”,为他欢呼、喝彩,顺带打个赏。

至于更多的责任伦理、社会规范、公共秩序,甚至包括“英雄”的生命等等,均不在讨论者的谈资范围之内。

如果说,吴永宁自己给挑战视频打上“不作死就不会死”字样,更多是希望引起关注的话;那么,后来潮涌而来的粉丝欢呼,恐怕带动了他“不作就死”的节奏。

这种群情激奋的鼓励,或许才是将吴永宁推向不归路的强大力量,且无法停歇。

我们都是庸常的路人甲或路人乙,但我们喜欢创造出个把“英雄”,用作我们乏味生活的点缀,稍稍满足一下未曾泯灭的“英雄梦”“极限情”。

这实际是一种很悲哀的社会心理:常态生活中鲜有自立自为的努力,却往往把情绪寄托到别人身上。

多少年来,我们总是讴歌英雄,礼赞死亡,鼓励人要有血性,但那都是对他者而言,反求诸己则立马变幻了腔调,喜欢弄点绿植、谈谈养生、中医是最爱、保养是信仰云云。

也因此,学者自沉,他们歌颂;诗人跳楼,他们礼赞;高空失手,又是一轮溢美的谀辞。

人当然应该有些血性,也不妨多一些探索、挑战的精神,但前提是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不要将自己置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自伤境地,更不要将自己不能、不愿去做的行为投射到他人身上。

传播坠楼视频,戳破底线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吴永宁失手坠楼,对其家人和女友来说,是一件惨痛的悲剧,对社会来说,亟需加强对类似“极限运动”的管理与引导,既要鼓励敢于挑战的精神,也要强调人生安全与公共安全。

勇于探索不是盲目玩命。

斯人已逝,是是非非却并未随之而去。

最近,一段吴永宁失手跌落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

在这段视频上,清晰记录了吴永宁在生命尽头最后的尝试并最终跌落的画面,每一个看到这个视频的人,都不由得心头一颤。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将这样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都是对死者及其家人极大的不尊重。

这个视频,是吴永宁生前最后一次挑战高空建筑的视频,由他自己架在边上的手机拍摄的。

他去世之后,手机到了他爸爸手里。

某媒体记者前往采访的时候,提出来要看一下他的手机,并当着其父的面对视频进行了翻拍,当时家人并未阻止。

随后,该媒体记者就将视频发到了网上,引发质疑。

吴永宁女朋友在微博上悲愤地表示,“今天突然看到这个视频,我哭死。

吴咏(永)宁一家善良,你们说要看手机,他爸爸就给你们,没让你们发出来。

考虑我们家人的感受吗?如果你们再不撤下来,等着我的死讯消息。

让你们赚钱。

让你们继续曝。

”在舆论的压力下,该媒体撤下了视频,并进行了道歉。

人们可以对吴永宁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批评,直至进行反思,但他的死无论如何都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他作为死者的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

媒体可以报道,可以评论,但不应该为发布所谓独家信息,在没有征得家人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发布视频,是缺乏操守的行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样残酷的视频,对观看者来说,也极易引起心理不适。

作为媒体,无论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类似视频,也应当慎重公开,以免对死者、对家属乃至社会造成伤害。

在眼球经济时代,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来吸引眼球和流量。

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某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比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底线不能破,公序良俗的底线不能破,与人为善的底线不能破,媒体的职业操守不能破。

为了争抢所谓的独家,而悍然破坏底线的行为,是任何辩解都无法洗清的耻辱。

从这件事上,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警醒。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当有共同的底线意识。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更需要克制追求独家轰动效应的冲动,慎重再慎重,考证再考证,消息报得早一点晚一点有什么要紧呢?受众早已信息过剩,反倒是有观点有态度有分析的见解和观点,才是真正无可替代的独家。

“高空挑战第一人”坠亡,悲剧背后的“真相”让人慨叹日前,自称“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的吴永宁意外坠亡,引起了舆论场上的争论。

这位一度全网粉丝超百万的年轻人,不幸在湖南长沙华远国际中心坠落身亡。

根据视频记录,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贴着墙面做了两次引体向上。

而且,视频显示,“吴永宁有些体力不支,他的双脚贴在玻璃墙面勉强支撑着,想努力要往上爬。

挣扎了大约20秒,最终坠落了”。

面对网上一些类似“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言论,想必有许多朋友都不会赞同。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高空挑战”的危险性极大,不会有谁会整天拿着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就像那些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栈道的建筑工人,还有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在小煤矿下工作的人,如果不是现实所迫和“回报很大”,想必他们不会选择身处险境。

据《长沙晚报》报道,吴永宁家境不好,父亲多年前已病逝,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自己不到20岁就外出打工了。

为了能给母亲治病,吴永宁只能想办法赚更多钱。

但对于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缺乏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来说,又能有多少路可以选择呢?“网红直播”兴起后,依赖“粉丝打赏”,不少直播平台赚了大钱,一些网红主播也实现了“暴富梦”。

这些浮华暴富激起许多年轻人搏一把的欲望。

吴永宁发现自己“高空挑战”能得到粉丝打赏,受到“激励”后,就走上了这条危险的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缺乏安全保护和情况下,“高空挑战”出意外事故是大概率事件。

但为什么没有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呢?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吴永宁的“高空挑战”算不算极限运动?蹦极、攀岩、跑酷之类的极限运动,已经为人熟知,尤其在国外,的确有些年轻人热衷这些运动,而且喜欢把自己的“成功视频”传到网上。

然而,上述运动基本都是有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的。

而且,“高空挑战”不同于攀岩,这根本不能算什么极限运动,而是危险行为。

其次,虽然吴永宁坠亡是自主行为的事故,但相关直播平台监管的失职也是重要因素。

试想,如果不是直播平台对吴永宁此前危险行为的“默许”,他还会走这条不归路吗?正是因为直播平台和粉丝们对吴永宁形成了一个看似正向实则误导的“激励”,才让他意识不到危险已悄然临近。

不少直播平台内容的鱼龙混杂,向来为人诟病。

经过一次次的整顿,色情、暴力一类的内容,已经很难出现在直播平台上了。

但是,对“高空挑战”这类危险的行为,是不是也应该纳入“禁止内容”呢?毕竟,很多观看视频直播的网友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受到不正确的“诱导”,后果不堪设想。

据了解,目前,当地政府部门已了解吴永宁家中的情况,政府将会对其家中进行相应帮扶。

这或许是不幸发生后唯一给人慰藉的消息了。

然而,逝去的年轻生命不能复生,这给亲友造成的伤害恐怕终生难以痊愈。

在慨叹悲剧的同时,仍有必要继续对事故和背后问题进行反思。

直播乱象频出何时能休出现的直播乱象,恐怕不能以当事人觉得“好玩”、平台方疏于管理之类的言论来掩盖。

近日,有媒体报道,尽管“网络直播月入百万元”已被证实是个例,但仍有不少人希望通过网络直播一夜成名,其中不乏未成年人。

记者调查发现,总体来看,一些知名直播平台有相对严格的认证审核程序,未满18周岁的申请者无法进行直播。

不过,仍有不少直播平台的认证门槛较低,没有对年龄进行特别限制,直播间里也不乏低俗内容。

“没对年龄进行特别限制”,这只是众多网络直播乱象中的一个问题。

此前,诸如直播内容低俗、涉黄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更有甚者,在从事医疗活动时进行直播,引发社会热议。

这些直播乱象,恐怕不能以“好玩”、平台方疏于管理之类的言论来掩盖。

最近,国内诸多媒体对自称国内极限高空挑战第一人的网络直播博主“极限-咏宁”坠亡一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抛开“极限运动”这一关键词,人们依旧可以发现在这一事件背后,有着网络直播的身影。

可以说,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网络直播,是一方蓝海。

在这个领域,平台方运作好,便可获得巨大收益;而主播们想方设法吸引关注,也多有收入方面的考量。

吴永宁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放弃”了安全保护;而一些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也想通过网络直播收获自己的第一桶金。

个体的价值选择是自由的,社会无法也不应干涉和强加。

但是,社会依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尽可能地让整个网络直播事业向合理、合法与健康的方向发展。

比如说限制未成年人进行直播,相关直播平台对此有过努力。

早在2016年,多家从事网络表演的主要企业负责人,曾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不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主播注册通道。

但实际上,限制未成年人注册成为主播的效果并不佳。

媒体报道中,就有网络直播经纪人梳理了诸多绕过实名制认证的环节。

比如,使用非本人证件,认证刷脸时找身份证持有者本人就可以通过了。

这足以说明,净化直播平台,仅靠市场自我调节和行业自我约束是不够的。

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对现有的直播平台进行排查登记,保证直播平台实名注册流程的严格实施,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