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方工程竣工资料组成与编制范本(场地平整、档墙砌筑类)建设单位:昆明XX村镇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单位:宣威XX建筑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昆明XX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3年8月( 编辑整理:严彪)竣工资料编制说明一、资料编制依据国家相关建设法律法规关于土石方工程的竣工验收标准及规范。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技术、质量等资料。
二、结算编制依据本工程项目单价,采用中标合同执行。
三、工程数量按照合同的约定,以实际完成并经现场监理工程师和建设方代表确认工程数量为结算工程数量。
四、资料编制成果以建设方、监理方、设计方签字认可的资料为最终成果。
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建设单位报批的项目建议书、政府相关部门对项目的批复等文件附上即可)XX镇XX新农村建设项目(一期)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部分内容)1、工程概况拟建工程位于XX县柯渡镇XX村,距昆明约72公里,距XX县约62公里,距XX镇约15公里,X035县级公路从工程区旁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拟建场地规划用地总面积209790m2,分三期建设,本次为一期勘察工作,一期使用土地面积84906.28 m2,拟建4层生产生活一体房18幢,4层住宅82幢,6层接待中心1幢,6层超市1幢,6层村务中心1幢,4层配套生活服务用房1幢。
2012年4月受建设方(XX村镇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于2013年6月完成该工程的建筑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阶段的工作。
拟建工程位于甲方土地使用权限范围内,破坏后果不严重,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6层及6层以下住宅一般公用建筑),场地等级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地基等级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有关规定,勘察等级划分为乙级,故该场地建筑物场地岩土勘察等级按乙级进行。
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1)收集区域地质、地震、气象水文资料,查明场地所在地貌单元;2)初步查明场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3)判明影响场地和地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做出评价;4)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5)初步评价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抗震有利、不利、危险地段;评价液化、震陷的可能性;6)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7)对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和参数,供设计参考,并对设计、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预防、处理措施。
3、依据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7)《建筑工程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2008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BG/T50123-1999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0)《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1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56-944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拟建场地无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场区内出露地层岩性以第四系冲、洪积相砂类土为主,夹厚薄不均的粘性土,局部回填土层厚度较大,须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处理后方可适宜建筑物设置,现将场地内地基基础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评价如下:①1层耕土:场区内大部地段有分布,结构松散,湿,含少量植物根系,厚度薄,平均层厚0.27米,不宜直接作天然地基持力层。
①2层填土:场区内不均匀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层厚为0.30~5.80米,平均层厚1.14米,其结构松散,孔隙大,局部夹碎砖块和生活垃圾,不宜直接作天然地基持力层。
②1层粉质粘土:可塑~硬塑状态,层厚为0.20~22.40m,其天然孔隙比e 平均值0.767;液限W L=28.5~61.5%,平均38.0%;塑限W P=17.2~45.0%,平均25.2%;液性指数I L=-0.52~0.58,平均0.04;内摩擦角Φq=8.9~18.2度,平均14.7度;粘聚力Cq=32.2~65.1 Kpa,平均值47.0Kpa;压缩系数α1-2=0.070~0.452Mpa-1,平均值0.1972Mpa-1;压缩模量Es1-2=4.28~23.34Mpa,平均值10.34 Mpa;标贯击数平均9.6击,相对均匀,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
②2层粉土:中密~密实,场区内部分地段分布,其厚度变化大,层厚为0.20~7.8m,不液化,其天然孔隙比e平均值0.569;液限W L=19.0~28.6%,平均23.4%;塑限W P=14.6~23.4%,平均17.8%;液性指数I L=--0.53~0.79,平均0.12;内摩擦角Φq=14.3~20.9度,平均16.9度;粘聚力Cq=26.9~46.2 Kpa,平均值32.9Kpa;压缩系数α1-2=0.100~0.431Mpa-1;压缩模量Es1-2=3.79~15.62Mpa,标贯击数平均13.5击,相对均匀,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145Kpa。
②3层粉质黏土:可塑~硬塑状态,该土层在场区局部分布,所见层厚为0.30~11.30m,其天然孔隙比e平均值0.756;液限W L=25.2~46.7%,平均35.8%;塑限W P=15.0~34.9%,平均24.1%;液性指数I L=-0.27~0.50,平均0.14;内摩擦角Φq=5.7~17.6度,平均10.2度;粘聚力Cq=26.7~59.6 Kpa,平均值43.7Kpa;压缩系数α1-2=0.116~0.432Mpa-1;压缩模量Es1-2=4.49~14.55Mpa,标贯击数平均12.1击,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
③1层黏土:可塑状态,该土层在场区局部分布,所见层厚为0.20~7.80m,其天然孔隙比e平均值1.115;液限W L=44.0~80.2%,平均53.9%;塑限W P=26.8~57.4%,平均34.6%;液性指数I L=-0.08~0.57,平均0.28;内摩擦角Φq=4.8~17.8度,平均10.6度;粘聚力Cq=29.1~59.7 Kpa,平均值46.3Kpa;压缩系数α1-2=0.118~0.729Mpa-1;压缩模量Es1-2=3.01~15.05Mpa,标贯击数平均6.2击,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
③2泥炭质粘土层:呈透镜体分布,不连续,局部缺失,工程性质差,不适合做基础持力层。
④粉质粘土:硬塑状态,勘探深度内层厚为0.80~5.20m,其天然孔隙比e 平均值0.798;液限W L=32.14~53.3%,平均37.3%;塑限W P=12.6~38.2%,平均25.7%;液性指数I L=-1.40~0.40,平均0.00;内摩擦角Φq=6.3~18.7度,平均11.1度;粘聚力Cq=29.7~58.3 Kpa,平均值44.9Kpa;压缩系数α~1.283Mpa-1;压缩模量Es1-2=1.35~10.91Mpa,标贯击数平均16.3击,1-2=0.153是较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220Kpa。
(2)地基基础分析评价1)均匀性评价钻探孔深度范围内土层,其竖向分布总体很不均匀。
上部土层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粘性土与粉土互层分布,水平向、垂直向分布不均匀,厚度变化较大,特别是③2层泥炭质土呈互层、透镜状分布,有机质含量高,水平向分布土层连续性差。
初步判定为不均匀地基。
2)持力层的选择及基础形式建议根据其结构特点和规模及各建筑物设计±0标高,结合本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持力层及基础形式建议如下:①村务中心(栋号10,6层,±0=1900.75):建议考虑采用浅基础,基础持力层为②1层粉质黏土,基础形式建议为混凝土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
②超市(栋号11,6层,±0=1900.35):场地平整后填土厚约3.5~9.0米,建议考虑采用桩基础,基础持力层为②1层粉质黏土,推荐桩型为旋转成桩钻孔灌注桩。
③接待中心(栋号21,6层,±0=1900.35):场地平整后填土厚约0.9~5.3米,建议考虑采用桩基础,桩端应穿过③2层泥炭质土,基础持力层为④层粉质黏土。
推荐桩型为旋转成桩钻孔灌注桩。
④4层生产生活一体房、住宅、层配套生活服务用房:场地整平后基础范围内填土厚度小于5m的建筑建议采用浅基础,基础形式建议为混凝土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场地整平后基础范围内填土厚度大于5m的建筑建议采用桩基础,推荐桩型为旋转成桩钻孔灌注桩。
各建筑基础持力层可根据各建筑的设计±0标高及基础形式分别进行选择(3)承载力评价及下卧层验算该场地地基承载力主要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并类比当地已建工程经验,综合提供出该场地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推荐值)见附表5,供设计参考使用。
该场地主要为中等压缩性土层,无高压缩性(a1-2≥0.5 Mpa-1)软土层,不需进行软卧层验算。
(4)地基变形特征预测根据该场地土层分布特征,在基础开挖后,如发现孤石和工程性质不良的土层,应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处理,一般多层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基本完成沉降量,当基础位于不同的土层时,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设计时考虑适当加宽基础底面,并设砂石垫层,以调节不均匀沉降。
5、结论与建议(1)结论1)据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区区域构造稳定,工程区范围内无活动性断层分布。
场地属山间凹地堆积貌,地下水位埋深较深,场区内出露地层岩性以第四系冲、洪积相黏性土为主,部分地段含透镜状泥炭质土,局部回填土厚度较大,需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处理后方可适宜建筑物设置。
2)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0.40g,设计地震分组为9度第二组,建议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
场地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土覆盖层厚度3m﹤dov﹤50m,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场地卓越周期为0.289s,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值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P221页4.1.6条文说明图,4.1.6内插方法使用。
根据标贯法对场地中粉细砂层砂土液化判别结果:该工程建筑场地20米深度范围内的粉土存初判为不液化土层,可不考虑液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