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金融学开题报告

行为金融学开题报告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浅析我国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以2014-2015年我国股市为例
分院:经济管理分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金融2012-2
学号:20120510620229
姓名:李义施
指导教师:王世杰
填表日期:2015 年11 月24 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中国股市的非理性成分在个人投资者主导的市场下尤其明显。

本文以行为金融学为理论框架,对我国股市的非理性泡沫的形成与破灭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本轮股市的急涨急跌是建立在高杠杆下的个人投资者非理性基础上的,并据此为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典型非理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合理解释及建议。

本文立足市场假说的缺陷着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例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通过对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分析,总结出个人投资者合理投资的有效方法,提出了现有投资方式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对个人投资者的合理投资有实际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一些金融学家将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投资者的行为分析,至90年代这个领域涌现大量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形成最具活力的行为金融学派。

说明了主流经济学对这一领域的肯定,也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

但,行为金融学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如下:1、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框架:2、需要建立统一独特有严密逻辑的分析范式;3、需要建立新的基于行为的核心模型;4、需要建立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5、需要有明确的研究主线和独特的知识点;6、需要对行为金融范式作进一步的拓展。

由于我国转轨经济特征和新兴金融市场特点,为行为金融在我国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所以在这个新兴领域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学者有可能为行为金融学作出较大贡献。

利用后发优势,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突破。

并且,由于我国投资者情绪对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尤为明显,所以,对我国投资者行为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容易取得成果。

本文从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典型非理性行为出发,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合理解释及投资建议。

饶育蕾《行为金融学》从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着手,提出行为金融学理论对于金理论发展的意义,并结合国内外证券市场异象,指出该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

通过心理实验的设计,以及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介绍,了解人类在不确定性决策下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前景理论对于预期效用理论的替代。

全书结合金融市场特征和心理学的知识,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分析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偏差。

作为行金融学理论与运用的结晶,本书针对证券交易中人类行为的特点,分析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为资产组合理论,并提出资产投资策略。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章是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概述,介绍了非理性行为的概念、特点;第三章分析了个人投资者投资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阐述了个人投资者(群体)非理性行为形成的原因;第五章结合上文分析,提出避免非理性行为的几点对策。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
(1)文献归纳法
在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得出了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的问题,并从中归纳出自己的解决之道。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为了准确客观的说明问题,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将使用文字、数据,对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股票价格影响进行分析。

(3)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行为金融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

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研究目标: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研究,能找出我国目前股市中存在的股市泡沫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性给予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股市泡沫,提高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帮助我国证券市场融入世界金融。

主要特色:本文的主要特色在于综合运用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进行研究。

1、确定选题 2015.11.18
2、完成任务书和开题报告 2015.11.24
3、完成初稿待定
4、完成二稿待定
5、提交定稿待定
6、论文评审待定
7、论文答辩待定
六、参考文献:
[1]李天择. 对中国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J]. 科技经济市场,2008,07:67-69.
[2] 刘晓星,何建敏.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03(10)
[3] 张谊浩,陈柳钦. 中国行为金融研究综述[J].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3)
[4] 徐女原.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对投资者行为异象的解释[J]. 生产力研究. 2004(10)
[5] 邹辉文. 投资者非理性心理行为的综合效应与股价波动[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6] 张瑾,陈杰,李强治. 行为金融视角下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分析[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13)
[7] 顾海峰.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及治理——兼论投资者教育[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04)
[8] 刘志阳. 西方行为金融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 学术研究. 2002(02)
[9] 程建伟,夏颉. 行为金融理论与当代金融学的发展[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2(04)
[10] 郭晔. 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评介——当前行为金融发展存在自我局限[J]. 经济科学. 2003(03)
[11] 黄少军. 行为金融理论的前沿发展[J]. 经济评论. 2003(01)
[12] 刘海啸.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对标准金融市场理论的挑战[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13] 伍海华,张宗强. 金融复杂性与行为金融理论[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09)
[14] 王朝晖,李心丹. 从众行为与“波动性之谜”[J]. 宏观经济研究.
2015(04)
七、指导老师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