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磨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是职业的需要,而且是灵魂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人生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维一体的综合体现。
一般情形的磨课往往形式化较多,实质上的效度并不高,关键是磨课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教研的主体-教师身上,部分教师参与的主动性不够,有一种“被教研”的现象。
“三位一体”磨课正是为改变一般磨课的不足而总结出的校本教研新形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谓“三位一体”磨课是指在清晰的教研主题下,将现代技术网络、学科团队和课堂观察量表有机结合起来,具有规范化流程的校本教研形式。
一、“三位一体”磨课的特色三位指网络、团队、量表。
“三位一体”磨课具有以下鲜明特色:1.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磨课“云态”。
借助校园网在学校网站开辟磨课社区,各教研组借助磨课社区平台开展磨课活动,同时利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讯息交流。
通过网络通信的强大功能,把磨课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弥散到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开辟参与教研活动的便捷途径。
2.集中团队智慧,提升磨课“质态”。
以教研组成员作为学科磨课团队,集聚团队各级骨干教师的力量和智慧,共同探究教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求得问题的解决或突破。
教师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不断提升自己,从同伴身上获得发现和启迪,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3.通过量表评课,规范磨课
的“矢量”。
在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从课堂教学评价的四个维度编制课堂观察量表,规范磨课的磨课教研活动从一开始就纳入到目标控制下的轨道上来,在磨课教研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呈现清晰的目标定向导航。
二、“三位一体”磨课的实施一次完整的“三位一体”磨课一般经历计划准备、活动开展、总结反思三个阶段。
1.“三位一体”磨课的准备。
教研组长提前两周将磨课计划发布到学校网站磨课社区。
计划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磨课主题和施教者、施教班级。
(2)各时间段的具体要求(包含网上交流和线下交流)。
(3)观课小组、评课人员安排。
2.“三位一体”磨课的开展。
“三位一体”磨课活动的开展有较为严格的时间表和任务要求。
(1)备课组集体研制导学案。
备课组在接到磨课主题的一周内,按照学校集体备课的“三备三议”模式进行备课活动。
一备一议:主备人初备,发至磨课社区,组员跟帖建议;二备二议:主备人复备,发至磨课社区,组员跟帖建议;三备三议:主备人再备,备课组现场交流,形成导学案定稿。
这样通过网上线下交流,磨出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磨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高度关注。
备课组对学生使用的导学案进行三备三议,有助于打造精品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教研组合力打磨教案。
施教者基于已形成的导学案,结合个人经验构思教学设计,上传到磨课社区;同组教师跟帖建议,通过
师徒结对、骨干指导,帮助完善教学设计。
通过微型课的形式,在教研组活动时进行展示,组员再度帮助施教者进行打磨,磨出了对课堂教学细节上的完美把握,磨出了对合作学习学法指导的准确设计,从而形成适合学生以及施教者个性特征的教案。
(3)观课小组量化观课。
听课教师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观课。
我们根据这四个维度分别设计了观察量表,每个观察量表又有5个视角、10多个观察点。
运用课堂观察量表,进行科学化课堂观察,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评价建立在数据分析之上,更具科学性。
(4)形式多样的评课。
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艰苦的反复修正的一个过程。
评课分四个部分,首先由执教者简析施教过程的优缺点及原因分析;其次由四个观课小组组长根据观察量表进行量化分析;再次进行自由交流,大家群策群力,讨论解决核心问题的方案,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怎么教”上,使各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展示;最后由本学科的校级负责人总结,指出从这一节课汲取的经验,确立课堂教学的新方向。
(5)个性化的修改。
参与磨课活动的教师认真研究备课、上课、观课、评课过程中的问题,在每一个环节的认识和设计上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对导学案、教案及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更加适合教学实际和本人教学风格的修改。
3.“三位一体”磨课的总结。
“三位一体”磨课的总结是为了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