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ppt
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ppt
结论
分体式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创 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临床疗 效确切及费用较低等优点,有广泛的临 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主要完成人员
单位 介入放射科 介入放射科 心内科 心胸外科 血管外科 心内科 血管外科
姓名 李麟荪 施海彬 曹克将 张石江 陈国玉 张馥敏 章希炜
职称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教授 副主任医师
讨论
分体式支架的优点在于:
1.不需不需全麻及手术切开股动脉 2.术中不必降血压至70mmHg左右 3.支架不易移位 4.手术时间短,以往支架术1.6小时左右,
本 组26.3分钟,外科手术8小时左右 5. 支架输这器细,能通过扭曲的血管 6.术后一天能起床活动
讨论
优点:
费用仅为欧美进口支架的1/2-1/3, 比国产支架略低,能够被更多的病人接 受。
பைடு நூலகம்
主动脉夹层
临床分型
Debakey分型:
型起源于升主动脉并累及腹主动脉;
型局限于升主动脉 ;
型AD起源于胸降主动脉
Stanford分型:
累及升主动脉者为A型;
起源于胸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者为B型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内科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血压(120/70mmHg),
防止AD的扩张和破裂,同时镇静、止痛,既是一种独 立的治疗方法,也是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的重要步骤
主动脉支架置入术
置入分体式支架治疗AD 由韩国的Kang等首先报道, 该系统由一个不带金属网的 外支架(含补片)和一个内支架 (裸支架)组成,输送系统为 12F,可直接穿刺股动脉引入 支架,具有不需外科切开而 手术创伤小、术中不需降压 等优点,手术风险小,安全 性高,疗效确切,临床适应 症宽。
主动脉支架置入术
外科治疗:人工血管置换术,适用于急、慢性期A
和B 型的AD病人,其中B型正日益被介入治疗术取 代
介入治疗:置入支架的腔内隔绝术, 1991年Parodi
et. al. 最早报导
主动脉支架置入术
支架由直管型不锈钢 或记忆合金支架与人工血 管共同组成,需满足两个 要求:一是要有足够的周 向支撑力保证与主动脉紧 密贴合;二是支架能适应 主动脉的弯曲度,具有良 好的轴向柔顺性。
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中膜(多在中 外1/3处)血肿或出血, 过去曾称为夹层动脉瘤
年自然发病率约1/10 万,临床死亡率高,每 年10-20人/100万破裂死 亡,其5年生存率为 10~15%。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病因学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80%的病人合并高血压 特发性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30%-35% 遗传性疾病:马凡综合征、Tuner综合征等 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狭窄等 创伤 主动脉壁炎症反应:梅毒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等
主动脉支架置入术
目前国内外通常使用的支架其输送系 统为22-24F,需外科手术切开股动脉置 入,但常会遇到导入困难的问题,原因 多为股动脉发育较细或动脉硬化致血管 狭窄、扭曲,往往需扩大手术切口及用 超硬导丝牵引,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 险。
改进支架系统以缩小其导入系统的直 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科2003年5月在国内第一个使用了 分体式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病人
至2004年6月共治疗了7例主动脉夹 层和腹主动脉瘤的病人,其中4例为AD 病人(Stanford B型)
主动脉分体式和一体式支架 的比较
支架
麻醉 股动脉 术中降压 止血
一体式支架 全麻 切开(半周)降压(至70- 缝合血管
80mmHg)
结果
并发症: 术后短暂性综合征包括:轻度白细胞
增多、血小板减少与轻度体温上升。见 于全体。
随访
平均206天,术后一周CTA,4例均 见真腔很通畅,假腔血栓形成。无主动 脉侧支闭塞,无支架移位,不需输血或 进ICU,一天后均能起床活动,无胸、腹 痛,伤口无出血,股动脉搏动正常,平 均住院时间10.3天
分体式支架 局麻 穿刺
不必降压 压迫
主动脉支架置入术
过程示意图
主动脉支架置入术
结果
在4例Stanford B型的AD病人中, 全部通过股动脉穿刺,支架输送系统顺 利通过扭曲的血管,支架置入的技术成 功率为100%,手术时间平均仅为26.3分 钟。支架置入后造影显示3例主动脉夹层 破口完全封闭,1例大部分封闭(一周后 CTA随访发现破口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