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报告学校:河北工程大学专业:测绘工程班级:姓名:学号:教师:2013 年06月24 日至 2013 年06月30 日1《1》支漳河区段工程测量设计方案一、概况1.1实习目的1.2实习任务1.3实习地点及时间1.4实习组织形式1.5 测区概况1.6位置1.7测量依据1.8已有测绘成果内容二、2.1选点2.2选点要求2. 标石类型32.4 使用仪器三、平面控制测量3.1观测准备3.2 观测3.3 GPS静态观测作业的要求3.4选择最佳的观测时段3.5外业观测步骤23.6外业成果记录检查 3.7数据处理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3.83.8.1 成果验收 3.8.2上交资料四.图根控制测量选点4.1 施测4.2 内业计算4.3五、高程控制水准点布设5.1 水准路线的布设5.25.3使用仪器5.4观测过程水准测量内业计算5.5六、地形图测量精度要求6.1 6.2外业流程6.3内业处理数据七、横纵断面测量7.1绘制横断面图绘制纵断面图7.2 3八、土方量计算九、测量放样9.1测量仪器9.2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9.3施工测量9.4土方工程9.5测量核实建筑物楼体沉降监测方案《2》1、工程概况2、工程地质条件3、监测依据4、监测目的5、监测项目6、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78、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9、监测频率10、监测报警值11、监测数据的记录制度和处理方法附录C4《1》支漳河区段工程测量设计方案一、概况1.1 实习目的工程测量实习,作为测绘工程专业一门基本的必修专业实践课,对我们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测量不仅是获取书本的理论知识,更是培养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总结,以及体会测量思想“从控制到碎部,从整体到局部,步步检核”等原则对工程测量的指导意义。
这项技能的熟练掌握对将来走向工地有极大的帮助,毕竟国内高校给予学子实践的机会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机会创造最大的知识收益。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实习这个平台,改善我们的思维结构,培养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1.2 实习任务全面完成对支漳河分段的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并绘制1:500数字化地形图,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河道横断面图,最后将设计好的道路曲线进行GPS放样。
1.3 实习地点及时间1. 实习地点:邯郸市支漳河(拦水坝至邯大公路段)。
2. 实习时间:2013年8月29日——2013 年9月18 日。
1.4 实习组织形式1.以班为单位,每班分五个小组;2.实习小组由5人组成,设小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的实习组织、人员安排、纪律考勤;副组长一名,负责仪器管理与手簿记录整理等。
组员要服从和全力支持组长的工作。
1.5 测区概况支漳河(拦水坝至邯大公路段)处于邯郸市区南郊,沿城市外围,沿线地势平坦,且植被较少,无不良地质条件,目前河道平均宽度55米,全长1.0km。
该河段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
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约为摄氏13度,最低为摄氏-20度,最高温度可达摄氏38度。
年降雨量627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无霜期为235天。
本流域暴雨多发生在每年的7~8月,其中7月上旬至8月上旬发生的次数占总数的37%,且大于300mm的大暴雨均发生于7月上旬~8月上旬。
1.6位置邯郸市支漳河分段整治工程(中华大街至邯大公路)该工程位于邯郸市南郊,全长1.7千米(附图2)。
1.7 测量依据5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4. 《1:500、1:1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1.8 已有测绘成果(1)测区内有国家二等水准点各两个(2)国家二等三角测量控制点各两个(3)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年国家坐标系统(4)高程坐标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5) 投影带的选择:采用高斯-克吕格3°带投影,中央子午线为114°。
二、内容1.1选点根据设计的首级控制网(GPS D级网),在支漳河两侧,埋设12个木桩+钢钉,全局性考虑,既要便于进行导线测量,同时考虑到通视情况良好,便于进行碎测量,并使所选点位构成良好的图形。
选点同时绘制各点点之记,便于以后找点。
1.2选点要求1.选择周围应易于安置仪器,视野开阔,障碍物高度角不高于15o。
2.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
3.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4.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等)。
1. 标石类型3(木桩)1.4 使用仪器序号仪器名称型号备注用于控制、碎步测量1 BTS6082全站仪BTS6082用于控制、碎步测量 2 棱镜------3接收机GPS华测X-90曲线放样 6三、平面控制测量3.1观测准备GPS接收机在开始观测前,应预热和静置,具体要求按接收机操作手册进行。
天线安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用三脚架安置天线时,其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b、天线集成体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居中,没有圆水准气泡的天线,可调整天线基座脚螺旋,使在天线互为120°方向上量取的天线高互差小于5㎜。
3.2 观测依据接收机的台数和点位情况,结合现场的情况,静态观测安排为,按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D级网的技术要求,进行两个时段的静态观测,采用边连式构成GPS控制网。
D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2。
表2.2 D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规定项级D卫星截止高度角(o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总4有效观测卫星总4观测时段1.6静态≥45双频+P(Y) ≥5时段长度(min)快速静态双频全波≥10单频或双频半波≥20静态 10~30采样间隔(s)快速静态 5~15静态≥15双频+P(Y) ≥1 时段中任意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快速静态双频全波≥3 单频或双频半波≥53.3 GPS静态观测作业的要求1.观测组必须严格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
2.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可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如发现异常情况或未预料到的情况,应记录在测量手簿的备注栏内,并及时报告调度组织者。
3.每时段观测开始及结束前各记录一次观测卫星号、天气状况、实时定位经纬度和大地高、PDOP值等。
4.每时段观测前后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其测量方法及要求见附录D。
两次量高之差不应大于3㎜,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
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测量手簿记事栏。
75.一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a、接收机关闭又重新启动;b、进行自测试;c、改变卫星仰角限;d、改变数据采样间隔;e、改变天线位置;f、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6.在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中,同一观测单元期间:a、参考站观测不能中断;b、参考站和流动站采样间隔要相同,不能变更。
7.经认真检查,所有规定作业项目均已全面完成,并符合要求,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且将点位和觇标恢复原状后,方可迁站。
3.4选择最佳的观测时段根据卫星星历预报,选择卫星星数较多,高度角较大,PDOP值较小的观测时段进行观测。
3.5外业观测步骤1.调度安排,确定每台接收机观测的测站,开机时间,搬站情况。
2.观测组按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
3.每时段开机前,作业员量取天线高,并及时记录测站名、年月日、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
关机后再量取一次天线高作校核,两次量取天线高互差不得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若互差超限,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记入测量手簿。
3.6外业成果记录检查GPS测量作业所获得的成果纪录应包括:1.测量手簿(见附图2);2.其他记录,主要有观测计划、偏心观测资料等。
3.7数据处理静态观测结束,为了获得GPS观测基线向量并对观测成果进行质量检核,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以确保是否达到预期精度。
GPS数据处理分为基线解算、网平差计算。
3.8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3.8.1 成果验收交送验收的成果,包括观测记录的存储介质及其备份,内容与数量必须齐全、完整无损,各项注记、整饰应符合要求。
验收重点包括:1.实施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要求;2.补测、重测和数据剔除是否合理;3.数据处理的软件是否符合要求,处理的项目是否齐全,起算数据是否正确;4.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达到要求。
3.8.2上交资料1.测量任务书(或合同书)、技术设计书;82.点之记、环视图、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选点资料和埋石资料;3.接收设备、气象及其它仪器的检验资料;4.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簿及其它纪录;5.数据处理中生成的文件、资料和成果表;6.GPS网展点图;7.技术总结和成果验收报告。
四.图根控制测量图根控制加密网采用一级导线网,最大闭合差1/30000,导线边长大于1.2公里,布设成三角网形式。
4.1选点由于采用的是GPS RTK模式,导线点间无需通视,但导线点应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之处,便于碎部测量的地点;障碍物高度角不高于15o;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等)。
4.2施测使用GPS RTK测量导线点,可以不用单独测角、量距,只需对每个导线点进行GPS测量即可。
一人画草图,一人持手簿,一人操作移动站。
4.3内业计算计算之前全面检查外业记录,有无记算错现象。
然后根据已知起始方位角及坐标和导线测量的数据,计算导线点坐标。
然后绘制导线略图,把各项数据标注图上。
五、高程控制由于本地区地势较平坦,高程控制测量采用三等水准测量。
本测区以已知的平面控制点作为高程控制起算点,布设三等水准网,作为高程控制网,以满足测区高程控制的需要。
加密时,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5.1水准点布设高程控制点采用平面控制测量的4个控制点。
5.2水准路线的布设在本地区作为首级高程控制,水准路线布设成闭合水准路线。
三等水准的主要技术要求;等仪器视线前后视任一测站同一测站路线高差闭合允许值级类型长度距差上前后视两次读数距累积差????(其三允≤±fh12√n mmDSZ2 6.0m 75m 2.0mm 3.0m等中n为测站数)95.3使用仪器序号仪器名称型号备注用于水准测量,跨河水准测量 1 DSZ2 自定安平光学水准用于水准测量,跨河水准测双面区格式木质标------25.4观测过程三等水准测量每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奇数站采取后前前后观测,偶数站采取前后后前观测,读取基本分划的上下丝视差读数;人员组织:观测员2人,司尺员2人,记录员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