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
8、由这个故事演变到现在,“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一个成语,谁来说说它现在的意思?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全班齐读“三顾茅庐”。
(二)课题质疑,初读解疑
1、学生质疑,预设问题:
A、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
B、为什么会三顾茅庐?
C、当时情况怎样?
D、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开元路小学“浅草”文学社社教案
责任人:王珍珍赵佳华
活动时间
每周五下午
活动目的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三)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以下诗句对联分别描写了《三国演义》哪些人物和哪些事件,请同学们课后找出来,并思考一下,你对这些人有什么样的评价.
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赤面粟赤心,骑赤兔迫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3、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1、看看咱们班的小书柜里放满了书,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书啊。大家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吗?
2、四大名著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3、全班齐读。
4、“顾”是什么意思?拜访。
三、知识冲浪
猜猜看,他是谁?
这节课我们走近《三国演义》,评说诸葛亮。
四、评说诸葛亮
说说诸葛亮的信息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有关他的歇后语非常多,老师出几个考考大家怎么样?(课件出示“歇后语”)成语、俗语(课件出示)
一条歇后语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课后同学们用最简洁、又最生动的语言说一个你喜欢的故事给你的同学听。
(2)课题叫“三顾茅庐”第一小节就交代了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他拜访诸葛亮的目的是——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认真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故事背景?
A、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建立了基业,刘备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依附刘表栖身却总遭刘表身边人排挤,刘备急需一位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辅佐。
对联诗句人物(曹操、关羽、诸葛亮)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发挥,第一检查学生课后是否有去阅读;其二把握学生对著作的了解程度。
二、重点篇章人物分析、掌握阅读方法
1、曹操人物形象阅读分析——“奸雄”
第一回合(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便出现,更以整段篇幅给予描写。其中作者便把曹操的奸诈形象尽显无遗,并为曹操人物形象作了定位。
五、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1、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你印象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两者是否相同?
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三国演义》中刘备却处处流泪,你是如何看待刘备的“眼泪”
3、诸葛亮运筹帷幄,谋略过人,但你相信他真懂得七星台祭风、五丈原禳星吗?你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得才能。
请欣赏名句
有一幅对联可以概括他一生的事迹,同学们知道吗?
总结。
五、课堂总结
刚才我们通过交流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们走近了诸葛亮,感受到了他的才华横溢,聪明绝顶。透过故事可以使我们走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品格。
活动小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真是说不尽三国英雄事,道不完千古将士情。课下有待同学们进一步研读《三国演义》,去领略作品中的“秋月春风”吧。
开元路小学“浅草”文学社社教案
责任人:王珍珍赵佳华
活动时间
每周五下午
活动目的
教材简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注意,“顾”的最后一笔是竖提而不是竖弯钩,请大家用钢笔在课后田字格里把这笔清晰地描红出来,提醒自己不要写错。
5、“茅”,大家看它的部首是——草字头。指的就是——茅草。这个字特别容易把撇丢了,请同学们拿出小手跟老师再写一遍,牢牢地记住它。
6、“茅庐”的意思就是——茅草做的房子。
7、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呢?加上人物。
三、全面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
(1)首先要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作者整体思想。
(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3)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人物特?、社会风貌等。
四、运用所学的方法、拓展延伸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活动内容
引导阅读《三国演义》
活动过程
(一)初读课文:
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以下片断进行剪接:桃园三结义、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例如:
1、蜀国有“五虎上将”,他们是哪五个,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样是君主(首领),刘备、孙权两位又是怎么样的形象呢?
四、进行课堂总结,进行有意识的激发
首先对《三国演义》进行再一次的简单回顾,其次,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单点评,最后,把如何阅读如何把握人物形象进行回顾和总结。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活动内容
学习《三国演义》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上面的相关历史事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请同学起来发言,分别阐述上节课课后作业所留下来的三副诗句和对联所描写的《三国演义》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上面的相关历史事件。
2、关羽形象阅读分析——“忠义”、“勇猛”
重点回合:
第一回合、第五回合、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第四十五回、第五十回、第六十六回、第七十五回、第七十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操再到单刀赴会以及最后败走麦城。每一个故事和情节都把关羽的“忠义“、勇猛”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B、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1、有许多的成语、歇后语出自《三国演义》,比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探囊取物、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等等
2、《三国演义》中人物并不是人人都有姓名的,有的有名无姓、有的有姓无名、还有的无名又无姓,你能找出几个来吗?
3、古典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你还读过哪些?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利用课外时间,认真阅读《三国演义》以及相关资料,并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并就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和探讨,可以立足《三国演义》本身,也可以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基调,写一篇读书笔记,参考题目:
《我眼中的××》、《我为曹操平反》、《历史中的××》
活动小结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人物形象的刻划,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开元路小学“浅草”文学社社教案
责任人:王珍珍赵佳华
活动时间
每周五下午
活动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学会透过故事可以使我们走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品格的方法。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曹操的马惊起践坏了麦田,违反军规,曹操“割发权代首”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
曹操践踏麦田后,“拟议自己践麦之罪”,而后“擎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割发权代首”
说明:曹操人物形象中奸诈狡猾的描写还有很多,时间限制不可能一一点明,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品味。
(四)深入学习:
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备)抑曹(操),把刘备集团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恶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批判。爱憎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则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他善于把历史上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作品中人物彼此之间的拉拢和排斥、合作和斗争等等活动,一定程度地再现出历史的真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