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武汉元调作文:视野、境界与认知

2019武汉元调作文:视野、境界与认知

2019武汉元调作文:视野、境界与认知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人们常说:“世界都一样,风景各不同。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的人却能看出不同的风景呢?大概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境界吧!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练习1.根据材料作文审题方法审此题,并写出题意。

2.对照下列提示,判断自己审题是否准确。

3.按作文构思步骤构思作文,并说出三篇不同写法的作文构思。

4.点评下列几篇作文,并评分。

5.修改下列几篇作文,使之符合满分作文的要求。

6.根据此作文,写三篇同题异体或同题异构的作文。

1.景由心生人们常说景由心生,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心灵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气恼地说,我在砌墙;第二个笑答,我在盖一栋高楼;第三人开心地说,我们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十年后,他们有的还是砌墙工,有的则成了工程师、专家。

同样的砌墙工作,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却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的境界不同。

第一个人将工作视为苦役,第二、三个人却将工作视为一种创造,视为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

前者在嫌弃自己的工作,看不到美好的未来,后者在享受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沉浸在展望美好未来的喜悦和幸福之中。

两种人所处的精神境界不同,他们的视野也不同,所以他们眼中的平凡工作也呈现出明暗迥异的色彩,荣辱贵贱之感也有天壤之别。

可见思想境界才是风景的画笔,不同境界就会绘出不同的画卷:或衰草连天,或姹紫嫣红……不仅如此,视野和境界,还可以将风景渲染着色,进行亮化、美化,让现实变成别样的风景。

我们熟知的刘禹锡就是这样的大师。

刘禹锡因参与改革而得罪权贵,被贬到贫困的和州。

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且是自己的政敌,就有意刁难打压他,降格将他的住房安排在贫民区。

先城南后城北,由三间变成一间半。

县令心境狭隘,认为这些地方破烂简陋,足以打击刘禹锡。

没想到刘禹锡天性乐观旷达,境界高雅。

在城南,他看到的是:青砖黑瓦,宁静古朴,民风淳善,江帆如画。

在城北小屋,他看不到大江,却看到了“苔藓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风景,还有“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的美好生活环境。

刘禹锡以诗书为伴,以贤达为友,胸怀天下,积极开朗。

其思想积极超凡脱俗,这种境界让他无视面前的简陋,忘记生活的缺憾和丑陋,更让他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看生活,用炽热的心灵拥抱有缺憾的现实。

结果,他看到的是生活“无处不飞花”!故而陋室在他的眼里也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犹如“秋日胜春朝”。

丑陋不能污染他的眼睛,因为他的心境就是一幅灵魂的风景。

耶鲁哥秦玥飞,在别人眼中的穷乡僻壤中,看到的是充满希望的土地,是可以用“黑土麦田计划”来改造成世外桃源的绿色乡村。

这是因为他有现代化视野和学以致用、改造社会的高远境界。

平凡的社区医生王争艳,在名医纷纷逃离小医院走向北上广的浪潮中,却看到了社区医院更贴近百姓,一样是扶危济困的美好事业。

这是因为她有博大的爱心,有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境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风景不同的根源,不仅是视角,更在于人的视野和精神境界。

只要有了广阔的视野和高远的境界,那就会——眼前有景总如春,只缘身在最高层!浓妆淡抹总相宜,只因心境远逐云。

2.世界都一样,风景各不同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客观的说,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朝秦暮楚之人,从中窥见巧取利益的良机,那是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富贵荣华,白玉为堂金作马,是他们人生境界的写照。

但孔子却始终坚信道德的力量。

他无法否认礼崩乐坏的事实,但恰恰是礼乐伦常的崩坏让坚信道德力量的他看到了,有德者惺惺相惜的可能与齐心协力的必然。

一句“德不孤,必有邻”,既是他饱览世事后的总结,更让他眼中的风景成为整个黑暗世界中的希望,令世人视野随之开阔,境界不断提升。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人,却能因不同的视野与境界,看到不同的风景。

同样是政敌垮台,北宋名臣鲁宗道和李谘的所见所感便完全不同。

面对政敌曹利用被无理罢官,鲁宗道看到的,是程序的不公以及曹利用功大于过的政治成就。

那是因为,鲁宗道的视野聚焦于国家治理与社稷兴衰,其境界根本不在个人得失。

反观李谘,却误以为鲁宗道会因曹利用被罢官一事而得偿所愿、心满意足,视政敌垮台为人生一大幸事,其视野、境界尚停留在私人恩怨层面,较之鲁宗道,实在判若云泥。

这样说来,多少有些沉重,让人误以为视野与境界,非圣即贤,与普罗大众无甚关联。

其实不然。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对梦想的见解,也能反映出不同的视野与境界。

青年作家蒋方舟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位报社社长的儿子读完世界顶尖名校后,居然要去当西餐厨师,说这是自己的梦想。

面对这一客观事实,蒋方舟无法理解,甚至想要表达对社长的同情。

但那位报社社长的反应却完全出乎蒋方舟的意料,他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十分自豪。

究其原因,蒋方舟目力所及的梦想往往与成功有关,与财富有关,她过于功利的生命境界使得自己无法看到那位名校毕业生人生选择后的独特风景;而那位社长的自豪足以说明,他的视野与境界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成功,而更看重梦想对生命本身的满足。

由此可见,视野的拓宽和境界的提升绝非圣贤伟人之专属,反而是每个人生命的必修课。

越是客观世界无法改变,一个渺小个体的主观视野与境界,他的内在与修养,就越能发挥调节生命、掌控人生的作用。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收获属于自己的风景。

泰戈尔曾说:“世界以痛为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这不仅是因为他有诗人的浪漫,更因为他有足够的视野与崇高的境界,能洞悉荆棘背后的风景,能看到痛苦背后的价值。

正如蒋方舟所说,一个忠于自己梦想的人,如同在黑夜中健步如飞的人。

这样的人,眼中所见的,必是他心中认定的风景,故而,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3.景色之异在于视野之不同面对同样的客观世界,眼前的景色却因人而异。

不同的视野、境界,往往造就了我们眼中、心中不一样的景色。

同样是面对污辱,她以高于常人的视野,从在深渊中挣扎的人变为与恶魔抗争的英雄。

年仅23岁的穆拉德在花季之年便遭遇了恐怖组织的污辱与侵害。

同样是心灵上的阴影,穆拉德不同于其他少女抑郁终生,而是以其高于常人的视野,明白了只有以亲身经历才能打动社会的道理。

一次又一次的将伤口揭露与世人,穆拉德终将战争时的性暴力推向大众视野,为挽回女性权益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同样身处不堪回忆与黑暗的战争,眼前的景色却因人而异。

不同于其他少女的灰暗,穆拉德以无私的境界与对文明社会男女平等的期望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

于是她毅然在无数闪光灯下讲述自己悲催经历,为无数因恐怖组织而留下终身阴影的少女、妇女们发言,将性暴力又一次推向大众视野。

不同于常人的境界让她爬出深渊与恶魔抗争,为文明社会发展出力,让她心中阴翳散出,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在前行路上满是阳光。

不光是个人,社会亦是如此。

同样的网络潮流,智者以其丰富阅历与宽阔视野,鉴古人之经验,完善自我,得到内心升华。

网络潮流让“佛系”一词一夜爆红。

面对同样的词汇,不同的人心中自有不同的理解,以其不同境界,造就心中不一样的景色。

愚者,以狭隘视野审之,将佛系中的不争不抢视为没有上进心从而碌碌无为、平淡人生,智者恰恰其反,他们翻阅古书,借先祖之宝贵经验,更以广阔的视野理解佛系。

他们从王维的静坐树下以观世事变化,看沧海桑田,以佛祖之平和面对人生不如意,在困境中愈战愈勇;他们借苏轼的淡是人生滋味,以佛祖之大德面对生活中的争吵,脱离了物质生活的困扰,换来心中明朗与淡然。

同样的词汇,狭隘视野的人只能看到如井底之蛙般的景色,碌碌无为;高尚境界之中的人却能在其中汲取精神力量,看到人生前景的明朗,从而平和待人,超然人生不为世事所困扰。

不同的视野决定了眼前不同的景色。

生命的智慧乃是也更加宽广的境野,高尚的境界看到自己心中更美好的阳光。

4.世界一样,风景不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都是一样的。

然而不同视野、不同境界的人,眼中的风景却是不同的。

陶渊明曾隐居南山种豆为生。

面对这份艰苦的工作,其他人只看见了眼前的拮据和落魄,心中只有对利润的斤斤计较,而陶渊明却展现了不同的视野和境界,他的眼睛不止盯着一分一厘的利益,而是通过种豆对自然生命展开思考,他不仅看到了豆子的长势,更看见了世界芸芸众生发展中蕴含的规律奥妙,他关注的不仅仅是身边的豆苗,更是苍翠的南山,淡雅的秋菊,壮美的夕阳,他不局限于为了果腹而忙碌奔波,而是达到了真正超脱的心境——最终他领略到了与他人不同的壮丽风景,一首首田园诗词名留千古。

世界是一样的,环境也是一样的,为何不同人眼中的风景迥然不同,那是因为他们视野境界的差异。

有了宽广的视野和超脱的境界,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像陶渊明一般看到常人感知不到的风景。

决定眼中的风景的,不仅是客观的物质条件,更是视野的大小,境界的高低。

所以,只要我们在修炼中拓宽视野,在思悟中提升境界,就算眼前万物萧然也能看到似锦的繁花。

一天,三名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工作。

一名路人问:“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人回答“没看见吗,在砌墙呢。

”第二个人回答:“我们在建一栋高楼。

”第三个人说“我们在建设美丽的家园。

”多年过去了,第一个人仍在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则成了他们的老板。

为什么三名工人后来的境遇如此迥异?这取决于他们的视野和境界,只有视野不拘于眼前的苟且小利,能看得到事物更高更远的层面,只有境界不止于当下的现象能思考到更深刻更有意义的地方,才能收获美好的风景。

如果视野和境界仅仅停留在砌墙上,看到的永远是遍地的砖瓦;如果能上升到对家园未来的建设,看到的则是无可限量的锦锈前程。

如果视野和境界只局限于眼前的苟且,那么看到的注定只是脚下那一块狭窄的泥地,如果真正做到了视野开阔,境界高远,那就能领略山巅壮丽雄浑的风光。

人们常说:“世界都一样,风景各不同”,不同的视野和境界导致了看到风景的不同,有了宽阔的视野和高远的境界,我们便能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看到独特的精彩纷呈的风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