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分析
一、商业银行风险定义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不能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风险度量的必要性
现代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
银行的盈利必须通过承担风险才能获得,存贷利差的获得必须要承担贷款资金收不回和存款资金到期必须支付这样一种风险。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银行就是一部“风险机器”。
它承担风险,转化风险,并且还将风险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再加工风险。
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是银行获利的手段,又是蚀利的原因。
管理不当,风险就会侵蚀银行利润,股东投资就得不到预期回报。
严重时风险还会进一步侵蚀银行的资本,极端情况下,银行将会破产倒闭,股东血本无归。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风险度量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三、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分类
1、商业银行政策风险度量
商业银行正确解读各项经济政策的内涵,依法依规经营,是可以降低经营风险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商业银行却经常在执行环节出现问题而产生风险,甚至发生损失。
对政策的执行能力关键在决策层,难点在执行层,即基层银行。
影响基层银行政策执行能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地方政府不顾政策约束,从局部利益出发施压银行,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困局。
仅以地方政府热衷的招商引资为例,地方政府不仅给予引进项目各种优惠政策,还会对其融资活动给予帮助,其手段必然是行政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迫使商业银行违背政策约束放宽条件。
二是上级行的考核影响。
目前银行业竞争激烈,内部考核压力大。
各商业银行内部不顾现实情况层层制定并不合理的考核指标,并与各项利益挂钩。
经营环境较差、业绩不佳的基层行往往面临两难选择,部分基层行为完成任务被迫放宽条件,不顾政策约束放款,形成风险。
三是基层银行自身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影响。
部分基层银行因自身管理水平低,不能很好地将政策约束在内部管理和制度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而出现漏洞,进而在执行中出现风险。
而员工的业务素质低下,政策水平低或工作态度不端正,使政策在执行中走样,同样也埋下风险隐患。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
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的实践环节之中,信用风险识别是其基础环节,信用风险度量是其核心环节,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当中,应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和度量能力给予高度重视。
从客户角度来说,客户与银行的长期合作,能够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客户发生违约时,会使其的信誉度降低,从而降低自身的融资能力,因此,客户通过权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会尽量避免违约。
从银行角度来说,与客户保持长期的联系,会对客户过去的资金周转、还贷守信等情况比较了解,减少客户信息搜集成本,从而更容易识别信用风险。
逆向选择风险的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客户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经营状况等真实信息的掌握。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客户所在行业的信用风险分析,并在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纳入专家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通过上述分析方法来判断行业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建立起准确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来对预期损失进行精确地估算;同时,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信息搜集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