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翻译课文,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
(2)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相互探究,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树立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
1、依据课文内容,掌握断句的技巧。
[来源:学|科|网]
2、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解读墨子“非攻”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断句,学习墨子散文善于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2、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
3、树立和评意识,反对不义之战,反对侵略战争,更加热爱和平的世界。
三、介绍墨子及《墨子》:
1、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
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曾为宋国大夫。
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逐渐成了儒家的反对派。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2、儒墨思想比较:
(1)孔子对周代早期的传统典制、礼仪、艺术等抱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并从伦理上予以解释,论证它们的意义,他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理性化并加以合理化,他是位有修养的君子。
(2)墨子与孔子相反,质疑周代传统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而且照他看来更为适用。
墨子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
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游侠。
(3)孔子讲仁义,强调“仁爱”,对我们民族精神产生过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但又强调“爱有等差”,这是狭隘的,孟子讲仁政,均从道德出发,要求不求回报的付出。
儒家不信鬼神。
(4)墨子提倡“兼相爱”,主张无差别的爱。
从利害出发,我不爱人,人亦不爱我。
爱是求回报的投资。
墨家信鬼神。
(5)儒家主张繁文缛礼、厚葬久葬,而墨家主张节葬,节用。
(6).儒家重视音乐的作用,而墨家提出“非乐”,认为一切音乐都是有害的。
四、解题: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
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
五、具体研习:
1、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以断句形式)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小结:断句需要注意的方面
(1)、通读,凭语感断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2)、抓词语. ①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在句尾。
②对话、引文标志: 曰、言、云。
○3复音虚词:切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鼓、向使、纵使。
一般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
语气词“乎”“也”“矣”等常在句末,“盖”“夫”“凡”等常在句首,“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在句首的词语:
人称代词:吾、余、予, 尔、汝(女)、公、卿、君, 彼、此
发语词:盖、夫(注意:是虚词还是实词)、若夫、且夫、殆[来源:]
连词: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已而、而(注意:连接的是短语还是分句)、且(注意:是连词还是副词)是故、
副词:岂、岂非、得无(毋)、无(毋)乃、何其、岂独、唯
动词:曰、故曰、或曰、云、言。
常常出现在句末的词语有: 乎、者、也、矣、焉、哉、耳(尔)、与(欤)、耶(邪)等等;固定结构:⑴……者,…也(2)所以……者,……也。
⑶为……所……⑷何……之有?⑸孰与……?(与……孰……?)⑹无以……(有以……/何以……)⑺与其……孰若(不若)……
⑻不亦……乎?⑼如……何?⑽得无……乎?
(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
(5) 找出文段中的人名和其他指称人的名词,通过人名和人称代词读出文章的“故事”。
做断句的三个步骤是:先读后断再检查
2、学生朗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天下之君子如何看待“攻国”?(从原文找信息)
(2)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
生活现象评判原因
(1)窃人桃李不义亏人自利
(2)攘人犬豕更加不义亏人愈多
(3)取人马牛更加不义亏人愈多轻(程度)重
(4)杀不辜人更加不义亏人愈多
攻国最不义亏人最多
生活现象评判原因
1、杀一人不义一死罪
2、杀十人十重不义十死罪少(数量)多
3、杀百人百重不义百死罪
攻国无数重不义无数死罪
小结内容:
非攻,就是谴责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对于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作者是赞成的。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就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并深入指出如果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进行赞誉,那就是不知义与不义之别。
小结写法:
1 、说理上层层推进,逻辑性强,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妙。
2、类比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增强说服力。
六、解读墨子“非攻”的现实意义:
1、学生先读一则材料,分析造成三岁小孩失去父母的原因?
大家还记得1937年8月28日的那一天吗?那天,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又一次,在中国人的脸上,写下了“耻辱”二字,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位才三岁的孤儿的父母,就是不幸者中的两个。
那天,那位母亲带着孩子,来火车站给丈夫送饭,她的丈夫,是埋伏在上海火车站的抗日游击队员,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饭正吃了一半,一位叔叔就满头大汗地跑来了,“在车站附近发现了一大群鬼子!快准备准备!他们这次准备炸毁这里!所以,这次行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大家一定要努力!”爸爸从柱子下的洞中,摸出了武器,就匆匆出发了!这时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还开心地在妈妈身边玩石头!过了会儿,从候车室那儿传来了一阵阵的枪声,“忽”,一颗炸弹,从远处飞来,母亲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孩子投到远处一片柔软的草地上。
孩子,毫发无伤,可是,母亲,却被炸得粉身碎骨,尸骨无存!孩子呆呆地坐在废墟旁,却已不见了母亲,在他眼前的,只有那熊熊的大火,和浓浓的烟雾,孩子傻眼了!他“扑通“一声,摊坐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着,喊着:“爸爸!妈妈!”望着已成一处废墟的火车站,他只能哭。
他被一位大妈收留了,渐渐成长,成了一位小八路,为他的父母报仇。
他憎恨战争,渴望着和平,企盼着和平!他希望,有一天,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争,只有欢乐,只有和平!
2、学生列举不义战争,并分析其危害。
【学生活动】学生罗列历史中的不义战争(讨论2分钟)
教师总结:
危害: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争夺土地,真正受害的是两国人民。
1、我们赞扬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我们称其为和平的使者。
2、现实:例如,叙利亚、伊拉克等战争。
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我们真切地希望,“非攻”的思想主张能在天空上闪耀,让墨子的大爱陶冶和净化现代人的心灵。
3、树立和平意识,反对不义之战,反对侵略战争,更加热爱和平的世界,让和谐的春风吹遍全球。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