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1.梭伦改革的原因之一是平民对自己在政治上无所事事感到不满。
梭伦为鼓励公民参与政治事务所采取的措施是A.建立四百人议事会B.设立五百人议事会C.实行“陶片放逐法”D.发放公职津贴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
”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①颁布“解负令”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③设立“四百人议事会”④设立公民法庭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3、雅典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
”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A.中庸,不偏不倚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4.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为雅典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秩序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起了楷模作用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该观点A.强调治国策略要随时代变化而改革B.分析了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C.改革就要否定礼乐制度和古代传统D.所说的“国”是当时的秦朝6.《史记·商君列传》载太史公曰:“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失偏颇B.以主观情感评价,忽视对实效考察C.从生平功绩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D.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7.“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①瓦解了旧的分封宗法制度②增加户数,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③形成了奋发图强的社会风气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②③④8、《诗经·大田》诗的大意是:“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当时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B、奴隶主贵族十分关心私田的收成C、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动摇D、封建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10.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11.北魏孝文帝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孝文帝的这项改革措施应是A.均田制B.三长制C.租调制D.俸禄制1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3、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14、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了革除北宋时弊,主张改革。
其改革的核心是A.整顿吏治 B.轻徭薄赋 C.精简军队 D.限制“恩荫”15.为了克服北宋初期“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造成的弊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保甲法B.将兵法C.更戍法D.保马法16、“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世俗权力高于教权B、主张国家权力为神所授C、主张政教合一D、教皇权力高于王权17.北宋初年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出现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A.养兵政策B.“守内虚外”政策C.更戍法D.一职多官18.对历史上重大事件的评价,每个时代的人评论都是从自己的时代立论,表达不同时代的认知与探求。
通过历史学习,你认为下列对王安石变法中有关理财措施的评价最有可能属于南宋理学家的是A.本在富民B.着眼功利,不合儒家正宗C.搞命令经济D.国家垄断19.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观点的是A.“全体信徒皆教士”B.“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是贪婪爱财的欲望”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20.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
”马丁·路德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 )A.上帝的权威B.因行称义C.因信称义D.先定论21.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包括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独裁统治②使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③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④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2.农奴制改革后,莫斯科州农民卡瓦廖夫可以①自由结婚、经商和打官司②以优惠价格购买地主的土地③自由外出务工和游历④购买土地,经营资本主义农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23.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24、1890年日本天皇在亲自颁发的《教育敕语》中说:“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
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
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
”这表明日本近代教育的特点是A.教学体系完善B.教学内容西化C.注重文化素养D.忠君思想浓厚25、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A、“殖产兴业”政策 B.废除了旧体制 C.“文明开化”政策 D.进行军事改革26.1864年,根据俄国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俄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省和县设立了地方自治会议及其执行机关。
这些机构①是由选举产生的②是俄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标志③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④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27读下列1875—1913年日本煤矿开采量和1872—1914年日本铁路铺设里程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殖产兴业”政策推动了煤矿开采和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B.煤矿和铁路等企业被无偿地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C.图示时期的日本近代企业大部分被政府控制D.图示时期的日本走的是英国工业革命之路28.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29、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B.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C.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30.19世纪末,在民族处于危亡的历史关头,戊戌变法运动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主要是因为它( )①要求救亡图存②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③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第Ⅱ卷(共三大题,40分)31.(2011·江苏单科·T24·A)(14分)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
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材料四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分)(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5分)(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
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分)(4)通过材料四,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4分)32、(14分)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请回答:(1)材料一实际上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4分)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2)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二中的观点。
(4分)材料三西汉武帝时期,盐、铁商的财力不断膨胀,他们不仅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命脉,甚至俨然成了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严重危及到封建国家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