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13民事答辩状撰写指引(三)

413民事答辩状撰写指引(三)

413民事答辩状撰写指引(三)#被苍蝇霸凌的蝼蚁#,#(2020)粤5224民初243号#,#(2021)粤0111民初561号#,#(2021)粤52民终65号#5.1 民事答辩状由以下模块组成:(1)案号模块:(2)文书名称模块;(3)答辩人基本信息模块;(4)序言模块;(5)正文模块;(6)证据信息模块;(7)辅助模块。

5.2 案号模块5.2.1 应当在民事答辩状的页眉处设置法院案号,以便于法庭在收到提交的民事答辩状后能及时归入所属案卷。

5.2.2 案号模块的设置格式为:“案号:【法院案号】”。

5.3 文书名称模块5.3.1 民事答辩状的文书名称统一命名为:“民事答辩状”。

5.3.2 不得将民事答辩状的名称表述为“答辩状”“答辩意见”等。

5.4 答辩人基本信息模块5.4.1 民事答辩状中答辩人基本信息模块由以下信息组成:(1)答辩人的基本信息;(2)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基本信息。

5.4.2 民事答辩状的基本信息模块中,只列明被告基本信息,不得列明原告及其他诉讼当事人的基本信息。

5.4.3 被告为自然人的,其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工作单位和职务或职业,住所地等内容;被告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其基本信息包括名称、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职务等内容。

5.4.4 在被告基本信息之后列明被告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基本信息。

被告委托诉讼代理人基本信息的表达格式如下:“委托诉讼代理人:”+“经办律师姓名”+“,”+“事务所名称全称”+“律师”,例如:委托诉讼代理人:张三,北京A律师事务所律师。

如果委托诉讼代理人为两名的,应当按上述表达格式分别表述。

如果委托代理人为实习律师,应当将上述表达格式中的“律师”替换为“实习律师”。

应当指定一名律师为联系人,指定联系律师后应当附上有效的联系方式,表达格式为:“联系方式:”+“电话号码”+“(”+“联系人姓名和职务”+“)”,例如:联系方式:010-123456(张三律师)。

5.5 序言模块5.5.1 表达格式为:“在***人民法院【法院案号】【原告姓名或名称】诉【被告姓名或名称】【案由】中,【被告姓名或名称】被告针对原告起诉,答辩如下:5.5.2 案件当事人超过两名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应当设置简称。

如果原告、被告或第三人需设置简称的,应当在该序言部分首次出现时设置。

如果原告民事起诉状中已为案件当事人设置简称的,原则上与原告民事起诉状中的简称保持一致。

如果受理法院就本案已作出的文书设置了简称的,应当与该文书中设置的简称保持一致。

5.6 正文模块5.6.1 民事答辩状正文由抗辩点和综合论述组成,其中抗辩点由观点和论证两部分组成。

5.6.2 如果案件有多个抗辩点的,原则上按如下顺序进行排序:(1)按原告民事起诉状中“诉讼请求”的设置顺序进行排序;(2)如果涉及所有诉讼请求的共性问题,则优先表述。

5.6.3 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的顺序为一级抗辩点的排序;如果一项诉讼请求的成立有多项要件不能成立的,则按主体来源、管辖来源、权利来源、救济来源、内容来源的顺序在第一级排序下设置第二级抗辩点排序;如果每一项来源的成立所需的要件不能成立的,则按事实、法律、程序的顺序在第二级排序下设置第三级抗辩点排序。

5.6.4 不同层级的抗辩点共同构建案件的抗辩体系,抗辩体系的层次原则上不超过三级。

5.6.5 抗辩体系设计完成后,应当预测法庭可能归纳的争议焦点。

在预测前,应当先行对经办法官处理的类似案件进行检索,以充分了解经办法院归纳争议焦点的习惯,确保抗辩体系的设计方便庭审。

5.6.6 应当对每个抗辩点进行编号。

其中一级抗辩点的编号格式为:“一、”“二、”;二级抗辩点的编号格式为:“(一)”“(二)”;三级抗辩点的编号格式为“1.”“2.”。

5.6.7 观点设计应当坚持“有破有立有真相,有理有据有线索”的原则。

观点应当包括己方结论和对原告主张的反驳,并确认抗辩的系哪项诉讼请求。

结论应当包括支持己方观点的法律依据和证据,或者该法律据和证据的线索。

确保裁决者只引用观点,不导致核心信息缺失。

5.6.8 观点的设计还应当遵循如下规则:(1)如果被告掌握着有利于己方的真相,应当先立后破,即先讲支持己方的结论以及相应的依据、证据或线索,然后再对原告的主张进行反驳;(2)如果被告没有掌握真相或真相对己方不利,则在观点设计时只破不立,即只对原告的主张进行反驳;(3)如果原告自认了对被告有利的事实,应当在观点设计时明确指出,并论证该自认导致原告哪些诉讼请求不能成立或受到不利影响。

5.6.9 如果一项诉讼请求或一项诉讼请求成立所需要件成立应具备的要件中有多个要件不成立的,应当在观点中一并列明,列明导致篇幅过长的,可只列明线索。

5.6.10 每个观点的论证都应当围绕法律、事实和程序三方面进行。

如果具体一个要件能否被支持涉及社会效果的,也应当找到事实、法律、程序上的支持。

5.6.11 观点表达必须明确、准确、精确,原则上不得采用“退一步”策略,尽可能避免使用“退一步”的表述,以免裁决者对己方观点造成误解。

5.6.12 观点应当与裁决文书的争议焦点评析中的“被告认为”部分兼容。

5.6.13 论证部分应当与裁决文书的争议焦点评析中的“本院认为”部分兼容。

论证应当采用清单式表达,用多个事实证实一个证明对象时,应当按时间先后顺序对事实进行排列。

每个子事实应当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标注,以便庭审时引用。

如“1.”“2.”。

5.6.14 可视化技术主要运用在诉讼策略分析阶段,原则上民事答辩状中不设置图表等非文字信息,以保持民事答辩状的可复制性。

5.6.15 在论证部分引用案例,应当采用括注方式,即在观点后的括号内注明案例出处,以便于法庭核实。

5.6.16 论证部分引用的法律依据和证据,应当与《法律检索报告》和《民事诉讼案件证据清单》保持一致。

5.6.17 综合论述系对原告诉讼请求的整体性评价,该部分内容应当与裁判文书的“本院认为”部分兼容。

5.6.18 如果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可能导致不好的社会效果的,相关论述可放置在综合论述部分,但应当简明扼要,不宜篇幅过长。

5.6.19 民事答辩状的正文中应当使用“原告”“被告”或设置的简称,不得将原告表述为“被答辩人”,也不得将被告表述为“答辩人”。

5.7 证据模块5.7.1 证据模块由“证据和证据来源”和“证人姓名和住所”两部分组成。

5.7.2 “证据和证据来源”列入依本指引第3.6.5条制作的《民事案件证据清单》,并作为民事答辩状的附件。

5.7.3 如果民事答辩状中陈述的要件事实有证人证实的,应当制作“证人清单”,证人清单就当列明证人姓名、住所、联系电话,以及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

5.8 辅助模块5.8.1 民事答辩状的正文下方,应当标明“此致”,并列明致送的具体受理法院。

受理法院名称必须为全称,不得使用简称。

5.8.2 民事答辩状中,应当写明答辩人及签署日期。

答辩人应当使用全称,不得使用简称。

签署日期中的数字应当使用中文大写格式,例如:二〇一八年十月五日,不得使用阿拉伯数字。

5.8.3 民事答辩状的答辩人如果为自然人的,应当由答辩人本人签名并捺印,如果答辩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名捺印,并旁注法定代理人的姓名及与起诉人间的关系。

答辩人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应当加盖单位印章并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名、盖章或捺印。

5.8.4 如果客户授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代为签署民事答辩状的,应当事前获得客户明确的书面授权,且民事答辩状的内容事前已得到客户确认。

5.8.5 民事答辩状为多页的,应当按团队规定进行装订,然后由客户加盖骑缝章。

加盖的骑缝章应当覆盖所有页数并保证不影响对文件内容的阅读。

答辩人为自然人的,由答辩人本人在骑缝处捺印,答辩人为无民事行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在骑缝处捺印。

5.8.6 民事答辩状原则上与相应的证据一并装订成册。

如果受理法院不准将民事答辩状与证据一并装订的,则按受理法院要求的份数另行准备单独的民事答辩状。

5.8.7 民事答辩状的份数在满足受理法院要求的基础上,需另行制作两套,一份提交客户留存,一套交由经办律师使用。

其他6.1 在提交民事答辩状后,如果原告提交了新的证据、发表了新的观点或出现了新的事实需要对原民事答辩状进行调整的,应当制作补充民事答辩状提交法庭,或重新制作新的民事答辩状,然后对原民事答辩状进行更换。

对原民事答辩状自认的事实,应当提交有效证据并在新的答辩意见中进行充分说明,同时向客户披露风险。

6.2 民事答辩状提交法庭前,必须进行反自认审查,避免因错误的自认给客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有效防范团队执业风险。

6.3 如果法律、司法解释或受理法院对民事答辩状的撰写出台新规定或提出新要求的,本指引的相关内容需进行相应调整。

6.4 民事答辩状中专业用语和日常用语应当与法律规定和受理法院裁判文书保持一致。

如果相关法律、司法解释或受理法院就相关专业用语和日常用语进行统一或调整的,本指引中的相关用语需进行相应统一和调整。

6.5 团队成员在使用本指引时,应当注意收集各方反馈信息及执行效果,并总结经验,以便于对本指引不断进行升级。

6.6 本指引引用的部分指引尚未发表或完成升级,因此需要关注者耐心等待,毕竟体系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6.7 原《民事答辩状制作指引》自本指引发布后同时进入垃圾箱,不再具有借鉴价值。

6.8 本指引只适用于团队内部,非团队成员借鉴需事前确认头脑是否处于清醒状态,并自行承担因使用本指引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

(转)#被苍蝇霸凌的蝼蚁#,#(2020)粤5224民初243号#,#(2021)粤0111民初561号#,#(2021)粤52民终65号#你若对此文感兴趣,请关注、收藏、点赞、推荐、转发、评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