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章的常用篇章结构:Introduction1.Interest drawing material.2.Thesis statement3.3.Transitional sentenceBody(One or more paragraphs)1. (Transitional sentence or phrase)2. Topic sentence.3. Developments.4. (Transitional sentence)Ending1. (Transitional sentence or phrase )2. Conclusion, summary, restatement of the thesis, etc.开篇部分或称引言部分(introduction)的长短无定式,可以因为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作者风格而有所不同。
吸引读者兴趣的材料(interest drawing material)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一句惊世骇俗论断(如一位女性作者在文章第一句就说“I also want a wife”),可以是一段逸闻趣事,可以是发人深省的问题,可以是名人学者的一段语录,也可以是一个具体情景的细致生动的描述。
这样的材料短则一句,长则一段甚至数段。
主题陈述(thesis statement)相当于中文所说的中心思想。
但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文作者往往讲究含蓄、隐而不露。
因此中文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总结。
英文则相反。
英文文章讲究逻辑性、一致性、连贯性,讲究“重点先表达”。
因而可以在开篇部分找到thesis的重要信息。
主题陈述的特征是一个需要发展支持,可以而且实际上也被文章的主体部分发展支持的一个论断或陈述(a statement that requires development or support, one that can be, and is practically covered by the body of the essay)。
相反,一个具体事实的陈述,或一个无须支持发展的观点的陈述,或一个过于广泛,或一个下文中没有支持发展的观点的陈述,不能看作是主题陈述。
主体部分(body)长短不论,从几段到几十段不等。
主要作用是发展支持开篇部分所提出的主题陈述。
转折句或词语(transitional sentence or phrase)可以在某一段的段尾,起着承接下文的作用,或在某一段的段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体部分的段落,或称发展段,主要由本段主题句(topic sentence)及发展句构成。
主题句的特征与主题陈述大同小异,是一个需要发展支持,可以而且实际上也被本段的主体部分发展支持的一个论断或陈述。
主题句最多出现在段首,也可出现在段尾,或段中,有时甚至没有,称为暗含的主题句(implied topic sentence)。
在实际阅读中,通常不会刻意去寻找主题句。
有经验的读者会自动地(automatically)去留意表现本段主题的思想(idea)。
阅读练习中,可以有重点地注意段首、段尾。
段落发展可以有一个到数个要点,依然是遵循“重点先表达,越往后越详细,后句支持前句,一个要点交代完毕转向另一个要点”的规律。
在一个要点转向另一个要点时,可以出现承上启下的,表现各种关系的信号词语。
结尾部分(ending)通常是一个小段。
一些长篇大论可以有三段甚至更多段落结尾。
作者可以在此部分归纳总结全文思想,或得出结论,或提出建议、警告,或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或以一种不同的、更概括的、更强调的方式重申全文主题。
因此凡是涉及全文主旨大意,作者观点的题目都应该重视结尾部分的理解。
9.文体分类:英文文体的分类与中文文体的分类有些不同。
注意英文文体的分类及各种文体的发展规律,对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以及阅读题的正确率很有帮助。
1)记叙文(Narration)记叙一系列的事件的发生。
有时有一个主题陈述(thesis statement)。
此类文章在考研英语试题中很少出现。
2)说明文(Exposition)说明一个事物或事理,主要目的是介绍信息(providing information, or informing somebody of something)。
主要特点是生词多,涉及广泛背景知识。
乍一看似乎难度大,题目却很简单。
此类文章在考研英语试题中大量出现。
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通常在开篇部分对所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总的概括介绍。
一般采用写作中的描述手法(description)。
描述总要循着某个规律,或从左到右,或由表及里,或由本质到现象,或由一般到具体,或由整体到部分,或进行比较对比(comparison or contrast),或进行因果分析(cause analysis)。
因此这类文章往往层次分明,读者容易跟上思路。
说明事理的文章可有一个主题陈述。
这个主题陈述虽然可能是有争议的,但是不能将这个文体与议论文混淆。
作者并不去试图证明或反驳某个观点,只是通过陈述一些事实或事例来解释说明主题陈述。
在罗列相关事实或事例时,作者不用遵循什么规律,只要能够达到说明主题陈述的目的就行。
若不了解这一点的读者可能会摸不着头脑,跟不上思路。
阅读这类文章时,对生词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由于中文不重视结构,侧重意会,因而与英文相比,中文更重视词语意义的准确性。
因此,在中文环境下长大的中国读者,一旦遇到英文材料中出现一些甚至许多词语的意义不确切时,就会感到焦虑(anxiety),从而极大地影响阅读效果。
其实,在中文环境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词语意义不明确的场合,却并不影响交流。
如果你能根据上下文判断eucalypt是一种树,CT是一种医疗诊断技术,embryo stem-cell是人体组织的一部分,那么即使你不知道这些词语的准确意义也无关紧要。
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够科学准确地解释“桉树”(eucalyp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或“胚胎干细胞”(embryo stem-cell)呢?即使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的汉语意义,又给我们增加了多少信息呢?如果确实涉及重要思想的词语,作者自然会采用各种手段(definition, explanation, example, etc.)来帮助读者。
此类文章也包括了一些新闻报道类的文章。
不宜将新闻报道作为单独的一个类别,因为除了一般报道之外,还有新闻综述,新闻述评等。
单纯从阅读的角度(而不是从文体学分类的角度)来看,后者最好归为议论文。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说明文还是下面要提到的议论文,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式的(formal),一种是非正式的(informal)。
Formal类的特点是:客观,基于事实,作者试图诉诸于读者的reasoning(推理能力)。
Informal类的特点是:同样基于事实,但是可能大量采用所谓的figurative language(形象生动的语言,修辞语言),作者试图诉诸于读者的emotions(情感)。
对这些特点的了解有助于判断作者的态度。
3)议论文(Argumentation)这也是一个常考文体。
如同中文,议论文有论点,论据,结论。
论点往往涉及一个常见话题(issue)。
读者需要平时关注热点话题,多读报纸杂志。
若能直接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固然好(比如可以在网上浏览),或读一些中文的,经常刊载国外报刊杂志文章的刊物。
不然,要么对文中思想莫名其妙,要么似懂非懂。
这类文章的作者为了保持所谓客观公正,常常在文中引入正反双方的观点。
而作者自己的观点常常混杂在其中。
这就需要读者分清哪些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哪些是作者反对的观点,哪些是作者引用并反对的观点,哪些是作者引用来作为自己的观点。
这类文章字面上的理解(understanding)很容易,深层的理解(comprehension)却较难,因为作者常常采用各种修辞技巧。
由于国内英文教材中说明文多,议论文少,中国读者对议论文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和强调表达的句式缺乏了解,因而对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把握不住。
常出现自己觉得读懂了,做题时却出现许多错误的情况。
4)说服性的文章或称分析劝导型文章(Persuasion)此类文章常常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某事多么有趣,多么简单容易,多么必要,多么紧迫等。
第二部分告诉读者如何去做。
这类文章的一种变体是解决问题型(problem solving)。
第一部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
第二部分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进一步的变化是只有第一部分,只讨论问题,而不去讨论解决办法。
尽管这类文章内容层次清楚,但是由于考研英语入学考试在知识水平方面的特点(通常涉及“三新”),往往涉及到新的科技发展或社会进步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或在某一学科方面的新问题,如新的法律问题,医疗问题,伦理道德问题。
因此,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5)书评(Book Review)为了简单化,我将对一篇文章的评论也包括在内,也可包括对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及其思想、理论和作品的介绍等。
这类文章生词多,语句难度大,背景知识要求高,题目也很难。
而且,西方人士写作书评时与中国大陆的人士有很大区别。
中国大陆的人士往往喜欢先肯定优点,然后隔靴搔痒地提一些无关紧要的缺点,或者是完全相反,彻底否定。
西方人士可能根据不同的思路来写书评,不一定是“先肯定,再批评”的套路。
此类文章在考题中时有出现,如1996年考题的第五篇文章。
10.题材特点由于在知识水平上的较高要求,考研英语阅读材料通常反映出知识的更新,科技的进步,涉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可包括介绍或综述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社会科学最新发展及问题的文章。
从题材上看可以归纳为“三新特点”:即新发展,新问题,新思路。
所谓新发展,是指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
所谓新问题,是指新的科技发展或社会发展进步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或在某一学科方面的新问题,如新的法律问题,医疗问题,伦理道德问题,金融经济问题,教育办学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等。
所谓新思路,不仅指新的条件下各种新的思想,尤其是指与中国大陆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很少接触到的,甚至相互抵触的一些思想观点。
由于中国大陆目前教育体制方面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更由于许多学生本身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造成许多中国学生在象牙塔里呆上几年后,几乎变成了“火星人”,或是“桃花源中人”。
事实上,许多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的并不只是单纯的语言困难,更有相关知识不熟悉,相关思想观念不了解的问题。
而后者却是短时间内不易克服的巨大障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