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风险源强识别:1、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1)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2)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2、风险识别内容(1)资料收集和准备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
事故资料:国内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2)物质危险性识别按附录《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导则》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3)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附录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知识点:此处主要包括监测因子、监测制度及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采样四个知识点。
1.监测因子(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2)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征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
3.监测布点(1)设置依据:根据①项目的规模和性质;②地形复杂性;③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
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2)监测点位数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
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
(3)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4) 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5)监测布点原则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①一级评价项目a)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b) 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
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②二级评价项目a)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
具体监测点位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b) 如需要进行2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
③三级评价项目a) 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18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b) 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
④城市道路评价项目对于城市道路等线源项目,应在项目评价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
监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
⑤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条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
a.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b.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c.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米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d.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米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
最后还应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4.监测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规定。
习题:1.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D)有效数据。
A.4天B.5天C.6天D.7天2. 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的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是在评价区内按( D )布点。
A.环境功能区法B.平行线法C.同心圆法D.极坐标布点法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1、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是清洁生产指标选取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是从一个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地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如从原材料的采掘,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再到产品销售,直至产品报废后的处置。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总和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关键和与其他环境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它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评估它对环境的总影响。
2、体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清洁生产指标必须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求完全不考虑未端治理,因此污染物产生指标是指污染物离开生产线时的数量和浓度,而不是经过处理后的数量和浓度。
清洁生产指标主要应反映出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量及产生的废物量,包括使用能源、水或其他资源的情况,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反映出项目的资源利用情况和节约的可能性,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3、容易量化清洁生产指标要力求定量化,对于难于定量的也应给出文字说明。
清洁生产指标涉及面比较广,有些指标难以量化。
为了使所确定的清洁生产指标既能够反映项目的主要情况,又简便易行,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因此,应尽量选择容易量化的指标项,这样,可以给清洁生产指标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废气监测技术要求:⑴有组织排放。
①监测断面:布设于废气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
监测点位按《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要求布设。
②监测因子:处理设施进出口的监测因子根据设施主要处理的污染物种类确定,废气排放口监测因子的确定参见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
但需根据具体情况按验收标准所述原则进行调整,同时测定烟气参数。
③监测频次:1对有明显生产周期的CP,对污染物的采样和测试一般为2~3个生产周期,每个周期3~5次;2对连续生产稳定、污染物排放稳定的CP,采样和测试的频次一般不少于3次、大型火力发电(热电)厂排气出口颗粒物每点采样时间不少于3min:3对非稳定排放源采用加密监测的方法,一般以每日开工时间或24h为周期,采样和测试不少于3个周期,每个周期依据实际排放情况按每2~4h采样和测试一次;标准中如有特殊要求,则按标准中的要求确定监测频次。
⑵无组织排放。
①监测点位:SO2、NOx、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 2~50m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浓度最高点。
注: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
工业炉窑、炼焦炉、水泥厂等特殊行业的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执行相应排放标准中的要求。
②监测因子:根据具体无组织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种类确定。
③监测频次:监测一般不得少于2d,每天3次,每次连续1h采样或在1h内等时间间隔采样4个;根据污染物浓度及分析方法、灵敏度,可适当延长或缩短采样时间。
④对型号、功能相同的多个小型EP设施,可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监测,随机抽测设施比例≮同样设施总数的50%。
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的要求:1、测量量:a. 环境噪声测量量为a声级及等效连续a声级;高声级的突发性噪声测量量为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机场飞机噪声的测量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
b. 噪声源的测量量有倍频带声压级、总声压级、a声级、线性声级或声功率级、a声功率级等。
c. 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及脉冲周期。
2、测量时段:a.应在声源正常运转或运行工况的条件下测量。
b.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的测量。
c.对于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如道路交通噪声、铁路噪声、飞机机场噪声),应啬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
3、采样或读数方式:a.用积分声级计或其它具有相同功能的仪器测量,仪器动态特性用“快”响应,采样间隔不大于1s,每次测量持续时间应根据有关测量方法标准确定(如铁路噪声每次测量持续时间为1h)。
b.若用非积分式声级计,仪器动态特性用“慢”响应,读数间隔可为5s,每次测量数据不少于200个。
4、记录内容:a.测量仪器。
b.声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