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我国农村能源现状.

第三章 我国农村能源现状.

第三章 我国农村能源现状
第一节 居民消费理论 第二节 农村能源的商品性
第三节 农村能源消费现状
第四节 我国农村能源分布状况
第五节 政府支持和节能减排促进行业迅速发展
第六节 农村能源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第一节 居民消费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
1、马克思对消费性质的理解
–从广义讲,消费这一范畴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 括个人消费。 –在生产中,要消费原材料、燃料、厂房、机器设 备等生产资料,也消费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并 通过消费而生产出物质产品。 –这种消费与生产是直接同一的,“生产直接也是 消费”,“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 是消费行为”。
③ 城市化过程必然伴随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 要靠物质投入,比如化肥、薄膜和机械,因此 能源,尤其是石油和电力的消费会大大增加。
④ 城市化也意味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更倾向于使用清洁、方便、效能高的优质能源, 导致农村能源消费升级。
人均年最低能源消费水平
• 按标准煤计算,发达国家提出在1.6吨左右, 我国提出在1.2 吨左右。
• 非商品能源指薪柴、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和人 畜粪便就地利用的能源。 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源有56%是 非商品能源。
2、商品能源的发展 • 我国农村家庭生活能源中商品能源的比例在 1991-2005年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 由于商品能源的获得需要现金支付,因此农 民人均收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 能源率的变化。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能源消费新的 增长点。
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使得农村能源消费品种 增多,结构发生改善,未来必将成为农村能 源消费新的增长点。
二、农村能源消费状况
(一)生产用能
• 农村农业生产用能源主要以柴油、煤炭和电力为主; • 柴油的比重最大,煤炭其次,电力第三。
(二)生活用能
• 2000 年,农村生活用能占56 %。 • 农村生活用能以秸秆、煤炭和薪柴为主,其中秸秆 和薪柴的比重共达57 %,其次为煤炭达31 %。 • 电力、成品油、液化气和天然气等商品能源的比重 较低。
• 另一种消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马克思 谓之个人消费的生活消费,它是社会再生产 的终点或最终目的。 • 生产消费属于生产因而很重要,生活消费也 并非仅仅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耗。 • 相反,生活消费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同 样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
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 消费与生产直接统一。
–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媒介,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 消费与生产相互媒介。
– “生产媒介着消费”是指生产创造出消费品即消 费的对象,没有生产,消费没有对象,消费也就 无从谈起了。 – “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是指消费为生产的产品 创造出消费者主体。没有消费主体,产品就无所 谓产品。
4、秸秆消费状况
• 农村主要非商品性生活能源就是薪柴和秸秆。 • 商品性生活能源消费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 的1/4。 • 非商品性能源尤其是秸秆和薪柴几乎占据了剩 余的3/4 的份额。
5、薪柴消费状况
• 薪柴是农村第二大主要的生活能源之一,也 是农村另一传统的生活能源。
• 薪柴的获取相对困难,因而薪柴的消费量呈 现下降趋势。 • 薪柴消费减少的缺口一部分是由秸秆的增加 来补充,另一部则得益于商品性生活能源消 费的增加。
• 西北和西藏高原,可达3300-3800小时,多云的四川、 贵州,只有1000-1400小时。
二、风能
• 内蒙、西北地区、东北部分地区,以及东南 沿海是我国风能最为丰富的地带,风速3 m/s 以上的时间全年均在5000小时以上。
三、小水电资源
• 理论蕴藏量为1.5亿千瓦,可开发量占40% , 已开发仅占可开发量的20%。
• 秸杆除用作工业原料、牲畜饲料或直接还田外,主 要被用作燃料烧掉,占秸杆总产量的60-70%。
第五节 政府支持和节能减排促进 行业迅速发展
•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继续呈稳步增长趋势,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 沼气、太阳能热利用和节能炉灶等产品的生产 规模和技术水平发展迅速。 • 农村生活用能朝着商品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 中国政府先后通过实施“光明工程”、“农 网改造”、“水电农村电气化”和“送电到 乡”,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条件。 • 农村能源消费不仅关系到农村家庭的生活水 平与质量的提高,还关系到能源公平问题。 向农村持续提供充分和优质的能源及服务是 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更是农村居民的基本需 求和基本权进而对整个社会 经济的反作用表现在诸多方面。
• 从马克思的分析中, 起码有以下三个突出的 方面:
–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消费使产品成为产品,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 –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 消费再生产出人及人的劳动能力。
–吃喝是消费的形式之一,人吃喝就是生产自己的 身体,这是明显的事。 –在生产消费中,生产者物化,即他的劳动力物化 为产品、价值。 –在生活消费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
消费使产品成为产品,使生产者 成为生产者
• 消费完成生产行为,只是消费使产品最后完 成其为产品的时候。 • 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 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
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 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其一,没有需要,产品就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和 价值,进而不能实现资金的周转和再生产; –其二,没有需要,没有在需要中不断创造出生产 的观念对象,生产也就不能发展。
3、能源利用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1、农村生活用能水平
• 总体消费水平仍然很低。
kgce是能源消耗量, 用标准煤表示,kgce/t的意思就是:千克标准煤/吨
能源结构
• 能源消费的城乡二元结构。 • 主要是当地可获得的自然资源。
2、生物质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 严重
• 农村能源设施和利用方式落后,效率低下; • 农村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很低,使得收集 当地能源资源的个人成本很低,农民对“节 约”能源的认识较为缺乏。
四、地热能
• 我国地热出露点约2700处,主要分布在以台湾、福 建到东西、辽东半岛一带,地下水温在90-100℃; 另一带是藏滇高温汽水分布地带,该地热汽水温度 约为150-240℃。现在地热能主要用于采暖和发电。
五、生物质能
• 生物质能源在农村总能耗中超过50%。 • 主要有农作物秸杆、粪便、牧草、薪柴等。
• 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技术逐步完善。 • 生产成型机的企业以河北、河南、山东、江 苏等省居多,企业数量和产量逐年增加。
第四节 我国农村能源分布状况
•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能源种类繁多,各地的 条件差异很大,必须依靠各地方的力量,发 挥地方优势,就地开发和利用自产的能源作 为能源补充。 • 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生物质能、水 电、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
一、太阳能
• 全国各地太阳总辐射量平均为140 千卡/cm2· 年,但最 低只有80千卡/cm2· 年,最高可达200千卡/cm2· 年。
• 生活用能中主要消费的是非商品能源,特别是生物 质能。 • 农村能源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优 质化。 • 农村商品性能源消费规模在不断的增加,可再生能 源是农村能源消费的新亮点。
(五)农村能源消费问题分析
1、农村生活用能水平低,品位差,具有增长和 改善的潜力。
2、生物质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6、沼气消费状况
• 农村沼气消费量每年平均增长10.04%,是现 有农村各大主要生产生活能源中增长速度最 快的一类。 • 沼气的消费量在农村生活能源所占的份额依 旧很小。
(四)我国农村用能的特点
• 在包括非商品能源在内的能源总消费量中,农村用 能所占比例较大。
• 农村能源消费依旧以生活能源消费为主,生活能源 消费依旧以传统能源为主。
– 人均年消耗1 吨左右属初步温饱型 – 达到1.4 吨属温饱型 – 在1.4 吨到2 吨的属小康型 – 在2 吨到3 吨的属初步富裕型 – 在3 吨以上属于富裕型
•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能源消费2003 年达到0.9 吨,到2005 年已经达到0.96 吨,正在从初步 温饱阶段向温饱型过渡。
能源可获得性
(二)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阶段划分
(三)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变迁的特点: 农村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人均能源消费 增加幅度较快;
农村能源消费稳步增长 1980年来,农村商品性能源消费比例急剧上升。
农村生活能源中商品性能源消费总量和比重 不断攀升。
生活用能总量及其比例均超过了生产用能。
第二节 农村能源的商品性
一、能源商品性
农村家庭消费的能源按商品性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 直接出产于当地的生物质能源,包括秸秆、薪柴等。
– 通常不需要现金,但收集需花费人工成本。
• 来自于商品市场的供应,如煤炭、电力、燃油和天 然气等。
– 不需自己收集,但需要支付现金。
1、能源商品性的概念 • 商品能源即经过流通环节大量消费的能源。 目前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 核电。
3、能源利用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 除了SO2 气体以外,秸秆和薪柴所产生的烟 气、二氧化碳与烟煤和无烟煤几乎一样多。
沼气户和燃煤户的室内环境质量比较
• 改善了以往“烟熏火燎”的炊事环境。
三、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 因素
① 经济发展水平
② 城市化水平
③ 农村人口和农民收入水平
④ 能源价格水平与价格预期
• 能源可获得性,包括资源禀赋、科技水平、 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等。
– 建国初期到20 世纪90 年代,农村地区生活能源 主要依赖当地出产的能源,商品能源获得性很差, 商品能源消费量很小。 – 进入能源供给的商品化阶段以后,能源供给总量 有了保证,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落后的能源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仍然制约着农民的能源消费 和能源消费升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