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的功能整理及功能整理剂
姓名:李志斌班级:电子类十班学号:12H0751330 序号:L69
纺织品功能整理的要求和方法:
纺织品的功能整理是为了满足纺织品的某些特殊使用要求而赋予纺织物优良的使用、安全、外观等性能的特殊整理加工方法。
多功能整理剂则是随化学、生物医学、高分子复合材料学、光化学、热力学、电学、生态学等多学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类功能整理剂。
由于纺织品的功能整理是针对纺织品某些特定的性能的,因而目的性强,效果好,产品的附加值也高。
1.功能整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功能性纺织品的生产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有害物溢出,有害气体和污水的排放,会直接造成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种群失调或消灭。
这些都是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和各国政府所不允许的。
对各类化学助剂不但要研究其近期生态影响力,还要研究其长效生态影响力,确保其永久的安全性。
因此,在功能性纺织品整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生物可降解助剂,以确保环境安全。
(一)生产操作的安全性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特殊操作,防止给操作人员造成显性或隐性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对尚不清楚会造成什么样影响的助剂应随时跟踪,对操作人员定期体检,获得可靠的无害证明后才能大量使用。
最终产品无毒副作用功能性纺织品一旦成成品,对环境及使用的生命体就不能有不良作用。
即便是残留有有害物质,其残留量也必须降到对生命体无害的范围。
凡是有可能造成生命体急、慢性中毒,过敏、皮肤不适或病症,以及诱发其他病变,特别是恶性病变危险的,都是不允许的。
(二)功能持久力功能性纺织品应根据其使用的生命周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持久能力。
通常,功能性纺织品多为中长期用品,在使用过程中要经受反复洗涤、熨烫。
因此,只有那些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原有功能的产品,才能被消费者接受,才能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2.功能整理的方法
一.物理整理法(1)浸渍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溶性或溶剂可溶性的多功能整理剂。
与溶剂形成均匀溶液的多功能整理剂,随溶液渗透到纺织品内纤维之间的空隙中,与纤维表面形成分子间表面吸附而附着在纺织品上。
这种整理方法简单,易生产,成本低,织物的手感与风格特征受溶液的影响也不大,但由于整理剂与纺织品的结合方式多是物理吸附,相互间作用力弱,结合牢度不高,易受外界及使用状况影响而丧失特有的功能。
(2)浸轧法该法适用于多功能整理剂溶于水或溶剂中形成有粘度但粘度不大的粘性溶液。
整理时将被整理的纺织品浸入溶液中,经过轧压使助剂随溶液被挤压到纺织品纤维间隙中,除去多余的溶液后经焙烘即可。
浸轧法简单易行,用普通上浆设备即可实现,成本也低,但织物手感及风格特征受溶液的影响略大。
由于整理剂与纺织品的结合方式仍以相互作用力不强的物理吸附为主,结合牢度不太高,因而其耐磨、耐洗涤、耐溶剂性和耐气候性指标值均不高。
(3)涂层法此法适用于粘度较高的粘流体或粘滞性半流体的整理剂。
将整理剂涂刮到纺织品上,进行焙烘,靠粘流体与被整理的纺织品进行粘接。
在烘焙过程中,整理剂与纺织品纤维可以部分进行接枝聚合反应,或整理剂之间相互聚合,在纺织品外表面形成较牢的膜。
这种整理方法较简单易行,且排污少,多用于有机类涂层整理。
但应注意有机物挥发造成的影响。
这种整理法的结合牢度较高,耐用性好,成本低,缺点是纺织品的风格手感会受到整理剂较大的影响。
二.化学整理就是将纤维材料的单体与具有某些功能的大分子或单体进行
共聚、接枝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纤维材料与功能材料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功能材料。
由于它们依靠的是内在结合力,其牢度很高,不易破坏,具有永久的使用功能,因而对很多环境条件均可使用。
不过这种方法技术性强,成本较高,生产难度也大。
三.生物生态整理这是近年来新兴的整理方式,广泛采用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酶来对纺织品进行整理。
这种整理具有安全性较高,对环境影响小,整理效果好的特点,因此在功能整理上发展较快。
生物生态整理依靠的是生物化学作用,虽整理效果好,功能持久,但生产难度较大,成本高,且对纺织品的手感风格特征的影响随生物酶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目前生态生物整理尚处在发展之中,有待完善。
整理用浸渍法,可与染料同浴。
整理效果表明具有广谱抗菌功效。
生态指标显示,按通常化学药品卫生安全规则要求,不可口服,作易燃液体贮存。
抗静电整理剂及性能指标
永久性抗静电整理剂主要成分为聚氧乙烯衍生物,物化性能为:假阳离子型,微黄透明粘稠液体,1%稀释液pH值510~515。
整理用浸渍、浸轧法,整理效果表现为对涤纶、腈纶、PV A、醋酯纤维的散纤维、纱线、面料均可获得永久的抗静电效果,同时还适于各类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混纺织物。
生态指标显示可生物降解。
多功能整理及抗静电剂(MILEASE)主要成分为亲水性高聚物,物化性能为:含固量100%。
非离子性,熔点50℃,淡黄色固体,易分散于热水中。
可与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助剂同浴使用。
整理用浸渍法,整理效果表现为:在整个湿整理过程中应用,可防止“鸡爪痕”及褶皱,并可防污。
染色中加入可防止染色疵病。
在后整理过程中应用,对合成纤维织物具有优良的抗静电效果,且耐洗性好,织物柔软性好,可提高缝纫性。
生态指标显示生产过程中无泡,无不良气味产生。
抗静电剂(ROTTA-ANTISTATIKUM) 主要成分为有机氮化合物,物化性能为:外观为无色透明的液体,阳离子型助剂,pH值5~515,25℃时密度约1105,能用水稀释。
整理用浸渍法、浸轧法。
整理效果表现为:可赋予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的各类针纺织品优良的抗静电性能,有良好的干洗牢度;可与拒油、拒水整理同时进行,无明显的相互抑制作用;可使织物获得丰满、柔软的手感。
生态指标显示不产生泡沫,无毒性。
防紫外线整理剂及性能指标:
紫外线吸收剂:主要成分为杂环化合物,物化性能为:阴离子型白色粘稠液体,pH值6,与水、酸、碱接触稳定性好;与非离子、阴离子型物质相容性好,与阳离子相容可能出现沉淀。
整理用浸渍法、浸轧法,整理效果表现为:纤维反应性紫外吸收剂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和锦纶织物,与羟基基团和氨基基团反应而产生紫外线吸收效果。
耐日晒和耐水洗效果优良。
生态指标显示无泡,可按一般染化料对待。
紫外线吸收剂主要成分为苯系衍生物,物化性能为:阴离子黄色水分散液,pH 值510~610;20℃密度约1105。
能与冷水任意稀释,在水和酸中性能稳定,与非离子和阴离子物质相容性好。
整理用浸渍法、浸轧法,整理效果表明适用于聚酯类纺织品整理。
生态指标显示低泡,与普通整理剂、染化料相近。
阻燃整理剂及性能指标:
阻燃整理剂主要成分为有机磷化合物,物化性能为:酸性溶液呈弱阳离子性,无色或微黄色液体,pH值415~514,25℃时密度约为113。
整理用浸轧法,烘干,焙烘。
整理效果显示适用于天燃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纺织品阻燃整理,效果良好。
其他阻燃整理剂:
常用的阻燃整理剂还有羟甲基磷盐化合物系列。
这一系列整理剂多与甲醛有关,对生物有害性高,大多不宜用于衣物,只适合在非生活环境使用。
酶整理剂及性能指标:
酸性纤维素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酶,物化性能为:颗粒状,液体,酸性。
整理用于后整理、洗整。
整理效果表现为:适用于牛仔服、各种纤维素纤维制品和天丝织物的后整理,也可用于针棉纺织品的抗起球整理。
生态指标显示可生物降解。
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酶,物化性能为:白色粉状,微碱性。
整理用于后整理,洗整。
整理效果:适用于牛仔服的“生物石洗”工艺,对纤维损伤低,产品手感柔软,且有轻微的绒面效果。
生态指标显示可完全生物降解。
其他生物酶常用的生物酶剂还有淀粉酶、果胶酶和蛋白酶等,不同的生物酶用途各异。
随着技术进步,品种会更多。
纺织品的功能整理是多方面的,且还在不断扩大。
随着多功能整理剂性能的改进与新工艺的出现,整理效果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