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高考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汇总(精讲)

成人高考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汇总(精讲)

• ④把人类实践纳入客观实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 的重大变革。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 共性、共同本质。
• 此定义概括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 性,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二 物质的运动和时间、空间形式
• 运动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 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 (一维性)
• 空间
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展性 (三维性)
时间的特性——一维性
• “时乎时乎不再来” •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Page 20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要求 1、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具体要求(五点要求) 3、方法论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Page 21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本章内容
一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二 意识的本质与功能 三 世界的统一性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科学物质观产生的意义
• ①列宁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 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②列宁物质定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 ③列宁物质定义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 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具有深刻 的辩证性质。
变的东西。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与功能
• 一 意识的产生及其特性 • 二 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一 意识的产生及其特性
• 意识的产生 • 意识的本质
• 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第一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 第二阶段: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 第三阶段: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Page 13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哲学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具体物质形态看做世界本质
解析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古希腊的“原子论”
古代中国的“元气论”
机械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原子
A)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霍布斯:“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B)片面性。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 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 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 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
• 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有本质 的不同:
• 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 • 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 • 再次是反映内容不同; • 最后是反映功能不同。 • 因为意识还是社会的产物。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探究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一门学问。哲学是依靠严密的
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以高度自觉的思维为基础的世界观。 人们为了生存发展,必须认识和改造世界(自然、社会、人)
,世界观是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我们称之为方法论。但是方法论和世界观又是有区别的。哲学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指导,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 运动是无条件 的。
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 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 飞矢不动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 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 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物质
物,物质无非 是各种物的总和 , 而这个概念就是 从这一总和中抽 象出来的。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 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特性(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但是可以为人直接感知
Page 5
第三节 哲学的特性及其地位
一、特性 时代性:面对时代核心问题,随时代发展 民族性:中西哲学不同,关注点不同 (注重培养民族精神) 阶级性:哲学家阶级立场不同,经济和政治利益有冲突
二、地位 是各种文化精神的凝结 不同的文化形态都以相应的哲学为依托 哲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功能
Page 7
谢谢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 马哲关于物质的基本观点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Page 10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到底是什么样, 2、人与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 3、如何全面深入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物质本性、统一性以及社会 生活的实践性 4、如何用科学的世界观看待周围一切事物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 一 物质和物质形态 • 二 物质的运动和时间、空间形式
物质
• 概念的发展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物质的具体形态 (错误的)
错误:以偏概全
• 可以说 “老虎是动物” • 不可以说“动物是老虎” • 同样 • 可以说“原子是物质” • 不可以说“物质是原子”
Page 18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和表现
意识活动: 目的性和计划性 选择性和创造性 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
Page 1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基本途径 要创造一切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正确地发挥意识的 能动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 • 辩证关系
⑴无限由有限组成,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 ⑵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 来。 ⑶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唯心主义时空观 否认时空的绝对性,认为时空是主观规定。
• 形而上学绝对时空观 • 否认时空的相对性,把时空与物质运动分割开来,认为时空是绝对不
• 任何物质都有空间和时间,整个物质世界在空 间上无限,在时间上永恒,空间和时间是客观的、 普遍的、无限的,因而是绝对的。
• 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相应的运动形式在空间上总 有其大小,在时间上总有其“寿命”,其时空特 性又总是随质量、密度、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所 以空间和时间又是特殊的、有限的、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或固有属 性。
• 宇宙 四方上下曰宇 往来古今曰宙
世界 世—时间概念 界—空间概念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 存在形式或固有属性 • 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就没有空间和时间 • 空间和时间总是由物质的运动来量度 • 空间时间特性随物质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和时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近代唯物主义世界观
不仅从物质世界本身,而且还行 精神世界上,寻找世界的本质
三大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
Page 14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物质是感知上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马克思主义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之间的不可分割关系
Page 6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提高政治素养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共产主义远大信念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锻炼思维能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归纳概论能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反思批判能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预测预见能力
政治
主讲人:
课程安排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实践和认识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Page 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生物个体 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
唯心主义运动观
• 有无物质的运动
•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统一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3、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 4、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5、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