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理念锻造知名企业2003-7-8 9:33:47 中国企业报张小锐对于企业而言,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沉积,是竞争对手所无法复制的精髓,因此,成功的企业都具有鲜明的经营理念。
下面这些知名跨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做法,无一不是他们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我国企业树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特色、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无启发。
西门子:自我革命中小企业的杰出经营,使大型托拉斯公司大伤脑筋。
大型企业设备更新缓慢、机构庞大,新形势迫使大企业寻找新对策,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改革充分说明了革新的必要性。
在国际市场上,西门子公司的电子器材设备雄踞鳌头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公司目前拥有36万名职工,代理商分布于120多个国家,资金储备额高达250多亿马克,可谓实力雄厚,所向无敌。
可是他们却居安思危,公司最高领导层召开紧急会议,指出近5年来营业额增长缓慢,在世界上还能逞强的西门子商品只是医疗器械、电话电传设备等,如果再掉以轻心,其前途将极不乐观。
危机感油然而至。
“西门子公司革自己的命了”,西门子至少做了三件事:第一,彻底改革:目前其董事会成员共31人,平均年龄60岁,而且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
新的决定是,不再考虑他们的这些因素,请出董事会,起用有多年工作经验、有才华的年轻人。
第二,减少层次:公司从总裁到基层原有7层上下级,许多重要问题因层层上报被耽误,现决定将层次减少到4级。
第三,下放权力:把公司分散成许多有自主权的小公司、小企业单位,以利于与其他中小企业竞争。
西门子公司的这番改革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但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活力重生,开始调过头来,向挑战者们发起了反攻。
西门子公司的改变是从组织上着手的,而企业组织系统的状况恰恰是决定其经营成败的关键。
IBM:“七C”管理模式由奥尔森父子创办的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是世界上第一家研制电脑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
IBM的成功,不仅在于创造了数以千亿计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在于奥尔森父子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
IBM经营理念简化为“七C”管理模式,“七C”就是企业管理的七大要素。
第一,职责承担:企业职工必须忠于职守,个人利益服从于企业利益。
第二,合作:表现在良好的人事关系与集体协作精神。
第三,磋商: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不采用命令的形式而采用协商的形式。
第四,竞争:有竞争才有创新,才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一支实力雄厚、敢于竞争的队伍,才有机会在竞争中获胜。
第五,交流:企业领导与职工双方经常互相交流情况,让职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做法,从而减少差错。
第六,信心:信心十足地把工作搞好,提高效率。
第七,团体精神:企业如同一个大家庭,每个职工都是其中的成员,大家同心协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获得长足发展。
日立:“和、诚、开拓”精神世界名牌企业日立制作所的经营理念就是“和、诚、开拓”三位一体的日立精神。
所谓“和”,指在自由坦率讨论的基础上,全体员工朝着一个目标迈进。
日本一位记者曾风趣地说:“你想知道日立是怎么获得成功的吗?那么去看看他们的会议桌吧。
”日立的会议桌确实深藏着奥秘——它是圆形的,这就使参加会议的人都感到平等,无论你坐在哪儿都不会感到低人一等。
日立“和之精神”还体现于非正式讨论在公司蔚然成风。
据日本提建议活动协会一年中对全国464家企业的调查,职工对本企业提出的各种建议总计2353万项,其中提建议最多的日立共提出421万项,位居第一。
这些建议无疑对日立的成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所谓“诚之精神”,是指向用户提供可靠性高的产品,实行保修,万一发生故障和问题,即刻竭诚帮助解决。
从而使“日立产品故障少,坚固耐用”这种评价在用户中间扎根,日立的牌子越叫越响。
所谓“开拓精神”,就是勇于创新,争取更大成果的旺盛的企业家精神。
日立有句口号:“向新领域挑战要百折不挠。
”积极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要打气鼓励,而不是追究责任。
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日立员工敢于异想天开、拼死搏击,从而奠定了日立成为世界名牌的基础。
惠普:你就是公司有人去美国惠普公司的一家工厂参观,见有位工人在车间作业时热得满头大汗,便问他:“为什么电风扇不朝人吹而朝着机器吹?”这位工人回答说,机器要保持清洁,避免蒙上灰尘而弄环,所以要朝机器吹。
一件小事情显示出这位员工已经与公司心心相印融为一体。
“你就是公司”,这可以说是惠普公司经营哲学最成功、最动人之处。
美国惠普公司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设计师正在设计的东西,无一例外全部摆在办公桌上,公司员工可以在任何时候随便走进办公室,对设计师的设计进行摆弄,甚至可以无所顾忌地对这些正在发明的东西“百般挑剔”。
“邻桌原则”也是惠普公司首先提出来的,它鼓励每个员工在自己工作的同时,看看邻桌的人正在干些什么,是不是遇到困难了,想想自己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能帮他们顺利解决难题。
每个人都想突出自己,尤其希望通过施展才华来突出自己。
惠普公司正是把握住员工的这个心理,把每个人的能动作用都提到“你就是公司”这样一个最高境界,这样,它的员工都做出了超越其职责所要求的成功努力。
事实上,惠普公司的许多“拳头”产品也正是凝聚了每位员工的点滴汗水,才得以推入市场获得成功的。
丰田:毛巾干了还要挤“毛巾干了还要挤”,这体现了日本丰田公司彻底的合理化精神。
丰田素以“小气”而闻名,丰田企业内部使用的信封全部是旧信封,他们在用过的信封上贴一张白纸,在上面填写收件人的姓名和地址就继续使用。
丰田公司总务部秘书科的一个科员有一回对外寄信时发现,以往用作填写收件人地址的纸都是没有写过字的白纸,他想,公司各个部门每天都有大量的信函往来业务,用一张纸也许没什么,可是加起来一年就要用掉不少白纸了,能不能用别的纸代替呢?他注意到公司电子计算机室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用过的打字纸,这些打字纸裁成纸条,在纸的反面填写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不是照样可以用吗?这个想法上报公司后,这位科员受到了嘉奖。
他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后,一年就为丰田节约了大量资金。
东京电气:理想目标日本东京电气公司独具慧眼、别出心裁,他们置目前的成本水平不顾而重新设定“理想成本”,即在工厂机器设备和员工配备完善的条件下,公司所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成本水平。
该公司录相带工厂编制的作业管理表格有22种,每一栏目都详载着从“现状”到“理想目标”的各类业务流程,每个流程又都包括设备效率、运转率的提高和成本水平、人工消耗的降低4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具体落实到每个员工和每台机器。
这种“理想目标”实施后,全厂上下都按前置的理想目标上岗,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生产潜能,从而实现了“理想管理”的优势。
英特尔:工作调换为了让员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英特尔公司经常让员工调换工作。
去年,在公司的6.7万名9#回复作者:海中浮萍回复日期:2004-7-29 11:19:00员工中,有20%曾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工作调换,这个做法让公司的组织保持一种流动状态。
因为公司一直在超速运行,它的产品开发周期为6个月。
要求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要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如果做不到这点就无法在公司里生存。
为了让新手更快地适应高速运转的工作环境,有一系列的程序帮助新人共同通过公司的日常运作,聚焦当今科技发展的方向。
公司里还设有奖励先进个人与集体的专项奖金。
10#回复作者:海中浮萍回复日期:2004-7-29 11:20:00富士通的管理变革:工作成果制2003-5-28从打破终身雇佣制开始,富士通一直致力于管理创新。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最近一项对日本2259家非金融产业上市公司的调查显示:目前,日本多数企业不再采用终身雇佣制,其中只有19.5%的公司表示仍将维持终身雇佣制,而53.9%的公司表示无法维持这种制度。
对于多年来一直秉持“雇佣终身制”的日本企业而言,虽然已经认识到变革的需要,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打破此项传统殊为不易。
但日本大企业中,也并不都是行动迟缓的巨人。
位列2002年《财富》杂志500强第88名、日本最大的IT与通信企业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近年来就大胆打破传统,力行管理变革。
1993年,富士通开始推进在当时日本人看来几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公司范围内实行“终身制转向工作成果制”的组织变革。
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大企业都还在沿用贯彻多年的雇佣终身制,员工早已经习惯了将公司当作一个终身厮守相伴的大家庭。
此项改革宣布后,立刻在日本经济界引发震动,富士通面临的压力很大。
但变革始于正视事实。
当时,全球IT产业中,日本企业面临来自更具创新性的美国企业咄咄逼人的竞争,提高公司创新能力是富士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雇佣终身制已经难以适应IT产业的飞速变化。
于是,富士通于1993年开始逐步实行“成果制”。
其主要内容包括:引进目标管理、设定评价制度与收入相联系。
首先让员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然后与自己的顶头上司商议目标是否合适,可升可降。
工作目标制定后,此后一年中员工就要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工作。
一年后,员工如果没有达到预计的工作目标就要降薪或被炒鱿鱼。
此项制度实施近10年来,也有员工因没达到工作目标而遭受惩罚,但是大部分人在制定工作目标后都会努力工作,完成任务后获得加薪或升职。
公司上下对“成果制”已经非常认可。
“工作成果制”引进成功之后,富士通从1999年起开始进一步倡导“能力主义”。
公司高层主张废除企业内部白领阶层和蓝领阶层的区别,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每位员工能力和工作热情的体制。
富士通将按资历划分等级的做法改为以职责判定等级的制度,不再以学历和年龄进行管理,主张取得显著成绩的人员应该晋升快,加强职责评价与报酬的联系。
据富士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简友和的回忆:“富士通从2000年起,就规定所有员工的评估必须根据成果,而不是从年资角度看问题。
此项规定一宣布,立刻成为日本各大报纸的头条。
”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在颇为保守、求稳的日本企业界,推进变革所面临的压力实在不小。
不过,富士通能够引领日本企业变革之风,与其自身强烈的危机感有关。
富士通自成立之日起,便是一个充满危机感的企业。
它没有一栋自己的大厦,东京总部所在地是租用的办公楼层。
原因在于公司领导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才有不断求索发展的动力。
这些变革为富士通带来了活力,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到2000年时,其营业收入已经从1993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472亿美元。
位列财富500强第45名,成为规模仅次于IBM和惠普的世界第三大IT公司。
由于人事组织制度很有活力,相比其他日本公司,富士通在企业本地化方面,也具备了一定优势。
比如,富士通的人员本土化的策略就很成功,有很多高级职位是由中国员工担任的。
富士通的中国员工只要表现出色,晋升速度非常快。
如在销售公司,只要有业绩很快就会晋升到销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