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控制 ppt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控制 ppt课件
在美国每年发生医院内BSI超过20万起。大多数与不同类型的血管内装置有 关,尤其是非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
三、原因及危险因素
1、导管相关因素 导管的选择 导管的材料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① 导管的本身材料,导管的材料对于促进血栓和微生物
的附着非常重要,血栓形成与感染密切相关,增加感染的风险,导 管材料按血栓形成的下降次序为聚苯乙烯、 聚氨基甲酸乙酯及硅 胶; ② 选择组织相容性好光滑柔韧的导管,以减少血管内壁的损 伤和感染的发生,表面越光滑可防止细菌粘附,表面粗糙越易形成 血栓; ③ 导管的腔道也很重要,腔道越少感染率越低,单腔导管感 染率为 2%~5%,双腔导管感染率 4 . 9%~22 . 7%,差异显著,管腔越多操作过 程复杂,感染机会也就会随之增加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 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 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二、诊 断
1、插管部位炎症:红 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 。
导管的附加装置 附加装置可增加污染发生率 导管留置时间
三、原因及危险因素
2、操作相关因素 穿刺部位 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无菌操作规范性 操作人员和患者皮肤上的表皮葡萄球菌是最主
要的病原菌来源。维护时消毒不严格可将细菌带入管腔。 置管的熟练程度 置管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反比。研究表
明 :放置锁骨下静脉导管<50根的医生导管脓毒症的风险大于熟练医生 的2倍以上
2、临床感染症状 :发热>38℃,寒 战,低血压
≤90mmHg,少尿
<20ml/h。
3、导管相关并发 症:感染性心内膜 炎,感染性血栓静 脉炎,骨髓炎,其 他迁徙性病社。
4、确诊:IDSA CDC 《血管内 导管相关感染处理指南》条件 之一。
二、诊 断
IDSA CDC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处理指南》: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导管插入的持续时间,插管时的无菌 水平和持续的导管护理。
四、现状及危害
四、现状及危害
四、现状及危害
五、预防与监测
美国CDC:CRBSI的预防指南
正确的手部消毒 使用最大化的无菌屏障 皮肤消毒宜选择2%洗必泰或1%~2%聚维酮碘 插管部位的选择: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不需要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 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①具有血管内导管的患者; ②具有明确的临床感染表现,如发热、寒战等; ③没有其它的明确感染灶; ④外周血细菌或真菌培养至少1次阳性; ⑤从导管片段和外周血标本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且包 括以下几种情况之一:导管远端部分半定量培养≥15个菌 落,或定量培养≥102菌落; ⑥中心静脉导管得到血标本的细菌定量培养≥外周静脉血 标本的5倍; ⑦中心静脉导管得到的血标本定性培养呈阳性时间较外周 静脉血标本早2h以上
一、背景及概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 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或者从导管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
三、原因及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3、其它与CRBSI相关的因素: 输液 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导致微粒污染。 消毒液污染 静脉营养液等药物因素 血管内装置若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或输入全
静脉营养液,则会增加感染概率。 患者情况 年龄<1岁或>60岁、白细胞减少症、使用免疫抑制剂、
皮肤弥漫性病变(烧伤)及远处感染病灶等 病区因素 病区的管理及是否有专业的护理队伍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控制
一、背景及概念
1962 年美国Dudfick 等首先将锁骨下静脉导管技术应用于 长期 TPN 支持治疗。
近 30 年来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的更新换代、 插管技术的普及 ,中心静脉置管越来越成 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 ,并已广泛用于长期输液、 肿瘤 化疗、 静脉营养、 血液动力学监测等患者。但由于中心静脉 穿刺置管是有创操作 ,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 ,且留 置时间较长 ,必然增加人体感染的机会 ,随之而来的相关并发 症—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化脓性血 栓静脉炎、心内膜炎及其他血行性播散性感染(肺脓肿、脑脓 肿、骨髓炎等)
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疾病控制中心(CDC)
三、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1)
v 穿刺部位的皮肤细菌移行至皮下导管 v 导管接口部污染 v 经血行污染导管端口 v 输液污染
(注:有和无隧道CVC的差别)
三、原因及危险因素
造成CRBSI的污染源
管外细菌移行
管内细菌移行和生长
9
三、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2)
五、预防与监测
预防CVC引发的CRBSI
1、建立专业的静脉治疗小组。对导管插入和护理的人员 进行培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2、触摸、插入的覆盖敷料,包括插孔及管口的外表 消毒,均要戴无菌手套,采取正确的无菌技术
4、置管和局部换药时的皮肤消毒剂宜选择2%洗必泰、 1-2%碘酊、碘酒或酒精,消毒后让消毒剂自然风干,使 皮肤上的细菌被杀灭
五、预防与监测
预防CVC引发的CRBSI 5、一般选用透明的、半渗透性的聚氨酯贴膜保护穿
刺点 6、对于成年患者,至少1周更换1次敷料,纱布则需2
天更换一次 7、如果覆盖膜变湿、松动或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 8、出汗较多患者、高温季节、穿刺点有出血或者渗
v 导管材料及设计 v 感染菌内在特性 v 细菌生物膜biofilm
10
三、原因及危险因素
导管类型与感染发生率
v 外周静脉导管 v 外周动脉导管 v 中心静脉导管CVC v 中心动脉导管即肺动脉插管 v 经外周静脉插至中心静脉的导管PICCs v 有隧道的中心静脉导管 v 全植入式血管内装置T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