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背后的价值署名:广东警官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一班林小靖摘要:八二年宪法实行30年之际,全国各地举行了各种纪念现行宪法实行30周年的活动,更多年长的专家、学者表达了对“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这话的感慨和期待;然而,年青一代人却因为知识的无知和对宪法现实状况的不理解,产生了不知道为什么要信仰宪法的疑惑。
本文主要通过穿插中美两国的情况,吸收和借鉴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对美国宪法的分析和评价,然后让更多人理解宪法到不仅仅是简单的法条,它背后反映的是更多人的思考和选择,也反映了一种智慧,需要人来解读、理解、信仰,才能发挥出宪法所具有的力量,影响社会生活。
关键词:国家和社会的期待、信仰正文:一、落实宪法,寄托着国民对国家和社会的期待八二年宪法实施30年之际,全国各地召开了各种各样的宪法学习、分享会、讨论会。
不少主流媒体、学术网站等都邀请了我国宪法领域突出的专家们来大谈“宪法”,一来给广大民众普及了我国宪法知识、我国宪法历史,二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我国宪法实施不容乐观的状况。
对于许多老专家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各界迎接八二年宪法实施三十年之际纪念会上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深深地说中了他们心中的诉求,也让更多的法学者振奋地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我国著名经济专家张维迎,在2012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发表了如下演讲:“未来十年,(我国)改革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我相信重中之重就一条,就是真正的落实《宪法》。
《宪法》本来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法律,但是非常遗憾,在现实当中,《宪法》在我们国家可能是最不重要的法律,好多的政府部门可以随意的制定政策,否定宪法。
我们在法庭上可以用任何的法律为自己辩护、打官司,但是我们唯一不可以用《宪法》为自己辩护。
所以,我想未来真正能够落实宪法,国家的治理环境,政治、经济体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光明日报》在2012年12月9日刊登了一则消息称,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都收到院长的礼物,一本印着现行宪法和四次修改内容的小册子。
册子上,校长说:“宪法文凝聚着国家的根本价值观,宪法语言汇集着一个民族最精美的表达,希望同学们学法先学宪法,守法必守宪法。
”正如记者所说,这不仅体现了一位法学院院长对学生的期待,也是法治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
二、宪法应该被信仰在网上搜索“宪法”有关的消息,发现充斥的要么是有关宪政的理念和作用、意义等的理论研究,要么是专家讲建议如何落实宪法的措施。
至于“公民为什么要信仰宪法呢?”似乎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说到人的心里去、让人信服。
也许因为是专家少研究、或者专家、官员、学者认为民众理所当然能够懂,所以不必去理会,不必去解释宪法在生活中的意义。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那些专家、学者、官员殊不知,与其直接去规劝百姓信仰宪法、相信宪法,与其直接把改革的希望和期望寄托于政府的体制改革,倒不如启发明智,让大家明白《宪法》到底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倒不如跟大家分析宪法中涉及到的理念在生活中是怎么表现的,倒不如教大家怎么去运用宪法理念去处理自己的生活、用宪法理念去维系每一种社会关系。
我相信:让百姓去理解宪法、让百姓去运用宪法、让百姓去掌握宪法理念,是维护宪法的有效措施。
在民众充分理解到宪法的意义,理解到宪法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后,大家就会认同宪法,然后通过民间非暴力的力量、理性的力量,反推政府体制改革,让政府的官员习惯于法律的约束,更重要的是要习惯于宪法的约束。
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是值得去做。
美国从建国开始,就选定了民主法治的方式,制订出全世界第一部比较成熟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政权的运作模式。
从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开始,每一届总统在获得当选时都要进行一次就职演说。
研究了多位总统的就职演说后,发现他们每一次的就职辞当中,总少不了解说和引用宪法精神,然后发表自己的施政方针、治国谋略。
按照这样的习惯,美国民众总能一次又一次从总统的演说中,领略到宪法的意义,以及宪法的精神。
这也难怪美国人根本不用专门普及宪法知识,但每当认为被政府及公职人员侵权时却能说“你违法了我的宪法权利!”我国并不缺乏研究宪法的人,缺乏的是让普通公众都能感受到宪法的魅力、宪法的理性、宪法的智慧和力量的人。
我们不缺乏宣传宪法和法律的人,我们不缺乏教授宪法的途径和渠道,但是,我们的宪法缺乏深入人心的思想根基。
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有些官员干事没有宪法概念,不懂得敬畏来自人民的权力,不懂得尊重广大老百姓的权利和利益,不懂得平等地照顾百姓,缺乏法治原则和理念;也导致了一些不少百姓不相信宪法能够对社会、调解社会。
看着宪法文本、看着网上各种专家学者、报社记者有关宪法的报道和评论,曾经一时间很难去理解,宪法到底能对我们的生活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为什么要去信仰宪法呢?其实,宪法的背后,就是一种种经过广大人民讨论、选择、认定的理念。
宪法的核心理念无非包括法治、民主、尊重人权、保障财产权、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等。
近代,宪法对于中国来说完全是舶来品。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对宪法的理解。
从约翰.亚当斯(美国第三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我们可以对美国宪法的起草目的略见一二:“美国人惯有的良知、镇静、决心和正直并没有丧失,他们集思广益,共谋大计,以便建设更加完善的联邦,确立公理正义,保障国家安定,提供共同防御,以促进公共福利,确保我们和子孙后代永享自由,经过公众的一系列研究、讨论、斟酌终于产生了这部令人满意的宪法。
”2在我们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也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3个月的时间里,大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讨论,并提出意见和建议110多万条,54宪法在此基础上。
被称为人民的宪法。
3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大浩劫之后,社会改革从上而下开启了,为了适应社会的转型,制定新宪法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彭真主持修改1982年宪法时,查阅和参考了35个国家的宪法。
经过3个月的深入调研,彭真亲自起草序言。
提出这次修宪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继承并发展1954年宪法。
”邓小平赞成这个意见。
1982年4月22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后公布了宪法修改草案,经历了4个月的全民讨论,8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专门讨论,5次修宪委员会会议,几十部修改的稿本,近百处的补充修改,两年零三个月的历程。
这次讨论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影响之广,都是中国立法史上的盛举。
5有着如此广泛群众基础的宪法修改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八二年宪法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三十年了。
这是我国八二年宪法的价值。
但是,现实中,由于宪法的历史已经很少被我们提及到,再加上中国的违宪审查制度、违宪救济制度、司法独立问题等等尚未解决,很多民众已经忘记了宪法对我们个人生活和国家社会起得重要影响。
甚至,不少的年轻一辈,因为知识上的无知,导致一时间不知道为何要信仰宪法。
这是不应该的。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就职时如是说:“根据宪法,各位聚在一起,宪法规定了各位的权限,指出了各位应关注的对象。
此时此刻,我不打算提出什么具体措施,只想赞颂被选中去规划和采纳这些措施的人的才能、正直和爱国之心。
……从这些人的高贵品格中,我看到了最可靠的保证:其一。
任何地方偏见或者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者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背离全局和公平的观念,坚持这一点,才能处理好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其二,我国的政策将会以纯正的个人道德原则为基础,而自由政府将会以那些获得民众拥戴和全世界尊重的所有特点而彰显其优越性。
……在自然的法则和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美德和幸福之间,责任与利益之间,实行诚实宽宏的政策与获得社会繁荣幸福的硕果之间,永远存在紧密的联系;因为我们应该同样相信,上帝绝不可能青睐一个无视其规定的永恒秩序和权力法则的国家。
”4宪法是具有智慧和眼光的,有时候能够对后世的选择提供灵感和规则。
美国第四任副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在1801年3月4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说道“面对艰巨的事业,我更应该保持我的谦恭。
确实,在场的诸位使我意识到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向宪法规定的其他高级机构寻找智慧、美德和热枕的源泉……在全国的民意对争论做出了决定,而且依据宪法的规定予以公布,大家自然会服从法律的意志,调整自己,为共同的利益齐心协力。
大家会铭记这条神圣的原则:尽管多数人的意志在任何情况下占上风,但这意志必须合理才算公正,少数人享有同等权利,这种权利必须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因此,公民们,让我们同心同德,团结起来,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恢复和睦与感情,否则自由乃至生命本身都会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我们纵容专横邪恶和残酷血腥迫害政治上的不宽容现象,那么我们一无所获。
……人们的感触和忧虑不仅相同,因而采取何种安全措施意见分歧,这都不足为怪。
但是,每个意见分歧未必就是原则分歧。
”“法治的政府下,每个人才会响应法律的召唤,聚集在法律的旗帜下,想保护自身利益一样保护保护公共秩序免受侵害”对于“权利平等”,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如是解释:“我们恰如其分地主张权利平等,包括发挥个人才干,获得勤劳所得,受到同胞尊敬和信赖,而这种尊敬与信赖出自我们的行为以及同胞对其评判,并非出自门第;我们尽管教派不同,信仰新式各异,但这仁慈的宗教够给予我们政治、诚实。
节制、感恩和仁慈的启迪。
”上面引用的三段话,都是来自于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在1801年的就职演说。
尽管过了那么多年,但他对宪法的理解、仍然在当今社会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宪法精神,它不是简简单单几条宪法法条所能完全展现的,它是一种智慧。
它背后的精神需要我们解读,需要我们去借鉴,需要我们合适地运用到生活理念去,平等、民主、法治、尊重人权、财产权等等宪法观念才可以真正体现在各种社会生活中。
宪法,只有被信仰了,才能够真正发挥它智慧的。
1:张维迎:《真正落实<宪法>是未来重中之重》,中国企业家网,2012年12月9日2:武军、武巍、杨玉莉编译:《入主白宫: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吉林出版集团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P9《约翰.亚当斯就职演说》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12年12月9日4.武军、武巍、杨玉莉编译:《入主白宫: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吉林出版集团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1月,P4《乔治.华盛顿首任就职演说》5./h/2011/0701/c25408-134171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