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文化的冲突和物质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扰动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常常感到忧愁、焦躁、不安、愤怒。
人们也尝试用物质的方式进行调整,但往往并不能奏效:健身运动并不能减轻心中的忧虑;旅游归来没多久依然心身疲惫;柔软的水床并不能带来安逸的睡眠;豪华的房间也消除不了夫妻的纷争。
于是有人提出,现代人要学习一种新的生存技能―――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帮助自己化解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压力。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说简单一些就是提高自己心理调节的能力,说复杂一些,就是在自己的意识里要有一个特殊的角色,拥有精神中的“第三只眼睛”,理智地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寻找心理扰动的原因。
就像西方传说中每个人都拥有的“守护天使”,在关键的时刻给予自己智慧,帮助自己正确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不至于迷失方向。
上世纪,英国有个名叫艾理斯的著名心理学家,他主张人们通过阅读专业的书籍、组织小组讨论和做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来学习一套特殊、合理、健康的思维方法,以应对压力造成的情绪困扰。
他应该是“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最早的提倡者。
他提倡人们要像“学习一门外语”一样学习新的思维方式。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用健康的思维方式替代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例如,让两人观察同一只杯子,如果一个人注意到微小的斑点,另一个人注意到柔和的色泽,前者的思维模式就可能比较悲观,而后者对事物积极的方面更为敏感,是一种健康、乐观的思维方式。
学习观察事物积极方面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训练。
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还要学会观察与压力有关的现象。
比如你如果感到胃痛,通常的反应就是去看消化科医生。
通过“第三只眼”的观察,你可能会看到原因可能是新来了个苛刻的上司。
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还要多了解相应的知识。
清华大学有个学生,曾有一段时间为“抑郁症”所困,严重的时候看到窗户就想跳出去自杀。
由于具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他知道这种情形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于是赶紧向专业人员求救,迅速得到了治疗。
现在在欧美很多国家,一些知识分子包括年轻的大学生,都很喜欢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在这些国家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也总能看到心理学类的书目。
这些读者绝大多数不是为了做心理咨询师,而是为了学习心理知识,促进自我的成长。
这种健康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1,2009年3月30日凌晨,洪山区鲁磨路紫菘教师公寓内发生一起悲剧,一对大四情侣被疑跳楼殉情。
后来记者获悉,此事的真相是男生将同班女友杀害后跳楼。
据了解,男生彭某是江西人,女生谢某是武汉人,两人是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系的大四学生。
2,4月14日下午6点40分,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女一男两名学生先后从学校47号公寓楼13楼窗口坠亡。
据了解,两人为情侣关系。
目击者称,坠楼前两人曾发生争吵。
3,4月15日10时20分,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男生在网上发表了一份题为《死了好啊》遗书,半个小时后便跳楼身亡。
在日志中,这位名为张存晓的大四学生对于自杀进行了交待,并对他生前有所帮助的人一一表示感谢。
2009年4月15日上午10点30分,北京理工大学一名大学生跳楼身亡,在网络上留下遗书,称受到同学排挤和戏弄。
2009年2月18日下午3时许,一北外英语系女研究生被人发现在海淀区法华寺路一酒店内死亡。
酒店人员称,该北外女生前日下午入住,系深圳人。
警方依据现场情况推断,女生系自杀。
2009年2月23日,河北邢台威县一名大学生刘伟因就业压力自杀了,留下的仅是一本近10万字的日记。
2009年3月30日凌晨,华中科技大一对大四情侣,在武汉洪山鲁磨路租住的小区内分贝从6楼与12楼坠下身亡。
死者留有遗书,警方尚未公布内容,具体情况尚在调查中。
荡起生命的秋千记得一篇哲理小文中这样写到“生命是一架秋千,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象秋千荡来荡去,每天都会不同。
”,不是么,人活着不就象荡秋千吗?它时高时低,你的欢乐、幸福、痛苦、恐惧、担心、憧憬、梦想都维系在那根绳索上。
随着它的升高你的心情可能会无比欣喜、无比欢畅;随着它的下落,你的心情也许会无比窘丧、无比懊恼。
当秋千坠落到了最低点,我们彷徨、失落、沮丧……无助让脆弱的人无法承受。
如果能寻求帮助,为何不尝试请他人推你一把?当你发现无人可求,为何不尝试自己自救?因为在空中只有你自己,如果都不给自己机会,别人更没有可能帮助你了。
逃离生命的秋千并不是勇气可佳的行为,而是最懦弱的逃避,且想想那坠落的后果,带给你的不是彻底的毁灭便是无尽的伤害。
于是,珍惜生命吧,荡起我们的生命秋千——就事论事专家谈有数据表明,大学生正在被逐步列入自杀高危群体,而郁闷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抑郁不等于抑郁症,前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通过化解较易解决,而后者是一种心理病症。
要注意的是,抑郁如不加以化解,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容易转为抑郁症。
我们应该加强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化解机制,在学校中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把关注心理问题真正落到实处,使遇到心理问题的同学能倒出苦水,而不是闷着不说。
其实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都不是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只要能提前意识并给予足够关注,有时候一句真诚的话就能够挽回一条生命。
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①情绪低落②快乐明显减少③食欲明显下降,体重至少减轻5%④睡眠障碍⑤易激惹或情绪郁闷⑥精力不佳,每天疲惫不堪⑦无价值感,缺乏信心,有罪感⑧注意力难以集中⑨常想到死或自杀[3]自杀的心理过程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
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
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
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
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
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
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
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
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
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
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
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
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北交大一名学生自杀吉林一毕业实习大学生跳楼砸瘪过路的士大学生自杀预防干预全攻略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心理健康博客2006年11月09日13:54自杀,一个可怕的字眼。
曾经,我们以为它会离青春烂漫的大学校园很远,但近来频频传出的大学生自杀新闻,却让大学生的生命问题再次引人关注。
一份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同时有研究表明,自杀的两大原因是压力和孤独,而许多大学生都处于这两种状态中。
晨报请来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室陈默老师,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帮助大学生预防自杀意识的发生,远离自杀的阴影。
大学生自杀三大原因及分析●学习压力太大———低年级学生居多案例:小马说自己从进大学以后就没有开心过,以前在中学的时候,小马可算得上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在高考后,虽然进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却因为成绩稍低,被调剂进了非所爱的专业,这还只是“郁闷”的起点。
由于大学里学习方法由“喂养式”变成“放羊式”,小马很不能适应,加上课业负担不轻,第一学期小马的成绩单上就挂了好几盏“大红灯笼”。
现在他精神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休息的时候心理状态都十分焦虑……[专家分析]从高中走入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随之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
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和专业与其原先的设想有偏差,学习方式也出现大转变,不能适应之下,由此产生心理落差、焦虑、抑郁,严重者有可能导致自杀。
●人际关系很差———内向学生居多案例:“我做人太失败了!”小周这样来定义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形势。
小周说自己打心眼里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寝室。
小周说自己可能是太内向太呆板,但是也可能是大学的世界不如中学纯净,很多同学带着那么强烈的防备和功利心态与人相处。
所以大学里他没有朋友,像一只孤独的丑小鸭,看着别的同学成群结队,自己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校园里飘来荡去。
[专家分析]大学是个小社会,不像高中时候大家只是顾着读书、顾着考试,大学里有丰富的寝室生活、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充满机会的校园工作和社会实践。
但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却不容易适应这种多元的生活,有些学生学习能力的指数很高,情商却相对较低,除了父母之外,难以和其他人沟通,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差,导致了一个人的生活更孤独。
●对走入社会的恐惧———高年级学生居多案例:小刘从小就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直到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成绩一直很好。
但是在快到毕业的时候,小刘突然发现自己十分恐慌。
“我除了会读书,再没有其他优势了,工作了我应该怎么应付呢?!”一想到一年以后将走上社会,小刘就浑身冒冷汗,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