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基层建设经验十五谈【党支部“八抓”职能和基层建设“六好”标准】40多年来,大庆油田熔炼出了以“三基”工作为核心,以大庆精神和大庆优良传统为灵魂,集目标、责任、制度、文化为一体的一整套基层管理工作体系。
新形势下,我们在集团公司、股份公司领导下,紧紧围绕落实集团公司《基层建设纲要》,在加强“三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加强基层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关注基层、依靠基层、提升基层,使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工作部署在基层得到很好落实,公司创建百年油田实践得以有序推进,呈现出企业持续有效发展、员工队伍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2002年以来,面对集团公司《基层建设纲要》提出争当行业一强的基层建设新任务,企业重组改制给基层建设带来的新问题,继承发扬大庆会战优良传统的新要求,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基层党支部工作细则》和《关于加强基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基层党支部的“八抓”职责,即抓方向、抓思路、抓服务、抓自身、抓队伍、抓热点、抓文化、抓群团,基层建设的“六好”标准,即,党支部建设好、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经营管理好、文化氛围好、环境建设好,进一步明确了大庆油田公司基层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公司党委确定的目标任务,广大基层单位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及具体的工作目标,使努力方向更加明确、各项工作更有抓手,进而使整个基层建设工作呈现出了思路清、方向明、干劲足的良好局面。
目前大庆油田公司已有近90%的基层队实现“六好”达标。
【抓基层打基础】抓好基层建设,做好基础工作。
会战工委认为,要办好石油企业,必须把根基打得扎扎实实、牢牢靠靠。
企业的“根基”就是指钻井队、采油队、施工队、车间等基层单位。
这些单位不仅是执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完成生产计划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只有企业的根基牢靠,生产建设才能稳步上升,生产秩序才能井井有条,党的方针政策才能落实到实处,整个企业的革命化和生产力的提高才有可靠的保证。
会战一开始,油田党委就强调一切工作都要立足基层,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努力做到政治上帮助基层,组织上充实基层,工作上方便基层,技术上装备基层,生活上关心基层,把抓基层、打基础、建队伍作为自己的着眼点。
【加强“三基”工作】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加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加强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
会战工委通过总结会战初期加强基层建设的基本经验后,于1964年提出的基层工作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方针。
加强基层建设,核心是加强党支部建设。
大庆石油会战以来,始终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在钻井队、采油队、基建队以及家属管理站设立党支部。
党支部最根本的任务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教育广大职工,坚决完成生产建设任务,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成为本单位的战斗堡垒。
党支部必须健全民主生活,发扬党内民主,发挥集体领导作用。
领导班子强调分工,各有专责,明确规定:队长指挥生产,负责生产管理上的全部责任;指导员负责思想政治工作;技术员是基层领导成员之一,负责生产技术。
不管是谁,既要对生产、技术负责,又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负责。
在配备基层干部时,注意选那些思想好、干劲大,既是劳动模范,又是生产能手,并懂管理、能想尽办法完成生产任务的同志担任队长;选那些党性强、作风正,能联系群众,团结人,并熟悉生产,能支持队长工作的同志担任指导员;选那些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又经过生产劳动锻炼的大、中专或技校毕业生担任技术员。
同时,选好班组长。
充分发挥班组长、党小组长、团小组长、工会小组长“四长”的作用。
加强基础工作,中心是建立健全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
会战初期总结生产实践而建立的岗位责任制,就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一项根本制度。
它把日常管理上的千万件事同千万个岗位工人的积极性、责任心联系起来,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学习现代管理经验,在过去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岗位经济责任制,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个人的经济利益与执行责任制挂起钩来,增强了职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加强基本功训练,主要是坚持岗位练兵。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经常组织技术“赛巧”和开展技术能手竞赛活动,促进职工技术素质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坚持岗位练兵的同时,又采取脱产轮训、外出进修、委托招生等方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对职工进行以岗位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职工的群体素质和岗位工作能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个同时】大庆油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做法,即基层党组织和生产行政组织同时建立;党务干部和生产行政干部同时配备;党建工作制度和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制定;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同时考核。
“四个同时”是油田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
会战时期,无论是开发一个新区,还是新建一个单位,都坚持做到建立生产行政组织和建立党组织同步进行,并且每年都在队建支委会、班组有党员上下功夫。
上世纪九十年代,针对油田深化改革过程中,企业实行改组、改制、联合、兼并或其他形式改革的实际,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在新建、重组和改制企业及时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发展党员和调整党员分布,不断壮大基层党的力量,为促进油田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油田党委积极研究探索新管理模式下的作业区,以及外部市场开发机构、项目组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油田5400多个基层队全部建立了党支部,实现了“队建党支部、十人以上班组有党员”的目标。
另外,基层队党支部书记兼任行政职务,为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奠定了组织基础。
特别是在两级机关机构改革过程中,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把党群部门同经营管理部门合并设置,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双重职能、合署办公;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各级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把党建与生产经营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
【队队有支部班组有党员】大庆学习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
大庆开发建设以来,一直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基层建设的核心。
1961年1月召开的战区党支部书记会议,对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使基层党支部建设不断加强,成为团结的核心,战斗的堡垒,组织和带领职工胜利完成了石油会战任务。
“文化大革命”及以后一段时间,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度受到削弱,从1984年开始,各级党委下大力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根据生产建设特点,坚持把建立基层党组织和组建生产的行政组织同步进行。
每开发一个新区,组建一个新单位,都同时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按照党员标准,注重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通过调整劳动组织、选调机关干部下基层,充实生产一线党的力量,基本实现了基层队有支委会,班组有党员,同时对发挥作用不够好的支委会进行调整和充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实行党员责任区制度,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机关充实基层】指把有培养前途的机关干部以到基层任职、代职的形式,充实到基层,充实到生产第一线,给他们压担子进行锻炼,培养和造就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以来,多次组织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代职。
下基层任职或代职的,不仅有科级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还有局、处级领导干部。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油田党委于1987年8月,动员三级机关近20%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到基层任职、代职。
短时间内,机关干部就有5158人下到基层,其中处级干部60人,科级干部686人,一般干部4412人(含1985-1986年直接分配到机关的大中专毕业生267人)。
充实到700多个大队、3000多个小队。
机关干部下基层,使163个建不起支委会的基层队建起了支委会,366个无党员的班组有了党员。
既加强了基层领导力量,又精简了机关,转变了机关作风。
特别是对造就一大批能上能下的干部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企业基层干部坚持长年跟班劳动和轮流住队值班。
体现基层干部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密切的干群关系。
从会战开始,无论是基层生产管理干部,还是政工干部,都坚持住队轮流值班,一天24小时管生产,做到“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
1963年,会战工委还总结出干部跟班劳动的7种形式:①跟班劳动,跟班写实,进行调查研究。
②带上问题,跟班劳动,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住在落后班组,跟班劳动,改造落后。
④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候,跟班劳动。
⑤在最紧要最关键的地方,跟班劳动。
⑥生产上遇到复杂情况,跟班劳动。
⑦人少打突击的时候,跟班劳动。
干部以身作则,跟班劳动,不仅有利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而且使干部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也有多少泥】反映基层干部参加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一种艰苦奋斗精神。
会战一开始,几万人涌到荒原上,工作、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
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大庆会战初期党的临时办事机构)号召各级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跟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广大干部不分单位,不计时间,哪里有困难,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就到哪里和工人一起大干,泥里来,水里去,共同克服困难,打开了会战局面。
工人们反映说:“领导同志比我们还辛苦”,“我们身上有多少雨,干部身上就有多少雨;我们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就有多少泥。
”1963年,总结出干部参加劳动的7种形式,制定了干部上岗参加劳动的制度。
基层干部平均每人每月劳动达13.2天。
1964年以后,又实行了以“三定一顶”为主要内容的5种劳动形式:①半日工作,半日劳动,完成一定劳动定额。
②替班劳动,固定时间,顶工人定员。
③跟班劳动,不固定岗位。
④组成劳动小组,包油井、包机组劳动。
⑤研究、设计单位的领导干部,结合工作,住到现场,蹲点劳动。
另外,机关干部除了“三顶一”劳动外,还参加临时突击性劳动,蹲点劳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党委进一步强调:“工作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时候,必须有干部跟班劳动;处理事故,必须有干部在场;群众参加会战或突击性劳动,干部一定在场;节日假日必须有干部跟班劳动。
”广大干部坚持这样做,逐步形成了四个方面制度:①坚持指挥靠前,对重大的生产中遇到的紧急情况,设立前线指挥部,由主要领导亲自指挥。
②坚持调查研究,局级领导干部每年到基层的时间大体占三分之一,处级领导干部大体占50%。
③坚持现场办公。
④坚持干部“三同”和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