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师素质与教学理念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和塑造学生科学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观察和动手,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素养及心理素质教育。
而且注重渗透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坚忍不拔、实事求是、勤俭节约、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把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物理实验教学中,使科学精神的培养扎根于实验教学这片沃土中,实验教学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具体做法如下:
一充分展示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持久的注意力和准确的观察力,具体操作实验时,既动手又动脑,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熟练使用器材的能力,实验中还会发生意外现象,出现一些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许多演示实验为验证某一规律结论,抑或展现在科学发展进程某一问题发现方式或途径,在做这些演示实验时,教师不仅要达到演示实验现象的目的,更要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的艰难,要有不怕困难、挫折、失败,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还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服从真理、细致周密的科学态度。
对于学生的创新培养,应该有层次之分。
实验教学中,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做演示实验时,可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协助完成,让语言表达能力强、归纳能力强的学生表述现象,得出结论,教师做出评价,给予肯定,学生将备受鼓舞。
鼓励学习缺乏兴趣、成绩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要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共同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了条件。
二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
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新课改下的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还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通常利用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专家论证等。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
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
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做出统计,或制图表。
第三步是加工信息资料。
在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收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科学素养。
四物理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主要有几个方面:(1)变“这节课我教了多少”为“这节课学生学了多少”。
许多老师说过:“这个题目不知做了多少遍,还有不少学生在考试时不会做。
”这样怨学生,结果又有什么用呢?因为学生并没有学会。
(2)改变轻过程、重结果的陈旧教学理念。
教师直接向来不及做的学生告知结论,结果这部分学生由于总是失败也就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导致慢慢落伍。
(3)杜绝“满堂灌”的陈旧教法,贯彻以自学、讨论、探究、训练、积极思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理念,老师要做到语言精练,老师的讲一定要“精”,即讲到“点子”上。
为此,课前老师要参透新课标与物理教材及相关学科教材,通过上网等手段精心准备以下几方面问题:(1)创设情境的问题。
情境问题设计得好与坏,对激发学生学习课题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
(2)抓住课题的关键梯度问题。
不少课题可以通过设计梯度问题,让学生通过梯度问题的解决,逐步达成课题目标。
梯度问题要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体验成功的喜悦。
(3)针对梯度问题的课中训练题。
梯度问题解决后,有些还需要必要的强化,才能使之得到巩固。
过分的快节奏对思维稍慢的学生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4)课后拓展问题。
这对培养优生相当重要。
适度的拓展问题可以满足优生的求知欲,也可避免优生骄傲情绪的滋生。
事实证明,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规律与公式,才
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并使之持久,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才能教会学生怎样学好物理。
〔责任编辑: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