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态度与态度变化

态度与态度变化

态度与态度变化
我们对他人及群体的反应,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解释,都或多或少与自己所持的态度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态度对我们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对他人及群体的反应,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解释,都或多或少与自己所持的态度有关。

正因为如此,态度问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迄今为止,所有社会心理学教材无一不包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关于态度的科学研究。

”虽然这一定义不科学,但由此说明关于态度问题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什么是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
首先,态度是主体对课题的一种反应倾向,它对主体即将采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

其次,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系,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缺一不可。

二、态度的主要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对象性
3、态度的稳定性
4、态度的内向性
5、态度的协调性
6、态度的系统性
三、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态度不同于一般的认知活动,它具有情感因素,因此其形成比较复杂,它需要经历模仿与服从——同化——内化等阶段。

四、生活中的态度
1、学习态度
2、工作态度
3、群体态度
4、宗教态度
5、其他态度(包括政治态度、死亡态度、道德态度等)
第二节、略
第三节、略
第四节、态度的改变
一、相关理论研究
1、认知失调理论
所谓认知元素是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知、意见、信念等。

在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协调关系、不相关联关系和不协调关系。

2、平衡理论
二、态度改变的方法
1、一般行为改变
1)认知主义方法——说服
a、提高宣传说服者的可信度
B、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C、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
D、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
E、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
2)行为主义方法——积极参加活动
2、强迫行为转变
A、“洗脑”
B、群体规定
C、“催眠”
三、态度转变的伦理问题
态度的转变是让人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第五节、偏见
一、偏见及其特征
所谓偏见就是个人对贸易群体活该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

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2、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3、偏见具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4、偏见具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人们在了解到一些信息后往往会过早地下结论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
1、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2、社会化的影响
3、群体间缺乏了解与沟通
三、偏见持续的原因
1、文化因素
2、社会因素
3、个人因素
四、偏见的消除
1、消除刻板印象
2、平等地位的接触
3、社会化
4、加强群体交往的社会规范
5、其他的方法(如奖励合作、确立共同目标、熟悉对方的独立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