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方向戏曲史考研复试主要内容以及报考难度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方向戏曲史考研复试主要内容以及报考难度
导师介绍
熊姝,女,1968年11月10日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法律系,同年到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期间在本院举办的学制两年的第一届研究生课题进修班学习。现为 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昆曲表演艺术论》(合著)及评论集《我为星狂》, 并参加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中国戏曲近代史”的研究工作,撰写了有关章节。发表文章 百余篇,其中《论新时期历史剧新编》获2004年“21世纪中国戏曲发展论坛”论文二等奖。
导师介绍
万素,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女,1947年11月2日生,安徽安庆市人,中共党员。1974年由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 毕业。现为《戏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兼职中国戏曲学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中华戏曲》编辑部主任。 1984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此前,曾有10年音乐教学工作经历。入院后由音乐专业转至戏曲史论研究。个人业务路 向,立足学术兼编辑工作,广泛涉猎各艺术门类,尤其关注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音乐、舞蹈、影视等表演艺术, 关注新时期戏剧舞台,不断拓宽艺术视野,凝炼犀利的鉴赏目光与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因兼职社团,频繁参与全国性戏剧学术活动及组织工作,对当代戏曲艺术的文化生态,对近百年来中国戏剧的变革与发展, 予以理性思考,从而获取较为宽泛的学术视界。 主要成果:担任戏研所学刊《戏曲研究》编辑,责编了第50辑、52辑、54辑等(共50余万字);责编文集《徽班进京 200年祭》(16万字);参与《中国京剧大百科全书》音乐分支编辑、撰稿工作(撰写2万余字);编撰《歌台深处――周 信芳传》(10万字);主要文章篇目如:《戏曲的二级反馈》(6千字,与人合作),载1990年《桂海艺丛》;《徽班徽调 史料辑录》(3.2万字),收入文集《徽班进京200年祭》,199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周信芳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 (1.5万字),载1991年《戏曲研究》36辑;《当年“滚调”领风骚“青阳”余绪今犹闻》(3千字),载1992年《中国戏 剧》10期;《“郭汉城学术成就研讨会”纪实》(1万字),载1992年《戏曲研究》43辑;《播洒火种在人间――李紫贵 忆田汉》(1.6万字),载1993年《戏曲研究》45辑;《戏曲艺术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1万字),收入文集《市场经济 与文化艺术》,1994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筝琶弹喜怒繁弦急管总关情》(4千字),载1995年《中国京剧》第1期; 《评剧鼻祖成兆才》(5千字),载1995年《文化月刊》第1期;《视点切换:世纪之交的东方戏剧》(4千字),载1996 年《中国戏剧》第6期;《民间戏剧无寂寞但见山花红烂漫》(2千字),载1996年10月30日《北京日报》;《迈向21世纪 的京剧》(5千字),载1999年《中国京剧》第1期。
导师介绍
詹怡萍,女,1966年1月15日出生, 1987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7月起至今,就 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1999年9月起至今被聘为副研究员。独立完成《历代笔记英华· 唐语林 (选注)》、《中国古代戏曲经典· 长生殿(校注)》、《中华活页文选· 白兔记选注》、《六 十种曲评注· 鸾鎞记(评注)》等著作的撰稿,参加了《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中国戏 曲经典精品丛书》、《昆曲与中国文化丛书》等大型课题的编撰,和《粉墨春秋――中国戏曲 文化展(澳门)》、 “2006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浙江)”等科研活动,并为《中国历代 诗歌鉴赏辞典》、《中华骄子》、《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历代名曲千首》等丛书或著作撰 稿。目前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大型课题《昆曲艺术大典》的编纂,担任“音乐分典”副主编。
导师介绍
刘文峰,1953年生,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戏曲史志、戏曲民俗的研究。曾承担国家社科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 的编辑出版工作和《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中国近代戏曲史》、《西北人文资源数据库· 民间戏曲》 等国家重点项目和《20世纪中国文艺图志· 戏曲卷》、《北京戏曲通史》、《京剧大师程砚秋》、《中国 艺术研究院藏清宫升平署戏装扮相谱》、《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梅兰芳访美图谱》、《中国戏曲剧种音像 资料库》、《傅惜华藏戏曲、曲艺、小说丛书》等重要科研项目。除集体科研成果外,还出版有《山陕 商人与梆子戏》、《梨园英华》、《百年梨园春秋》、《中国戏曲文化图典》、《中国戏曲文化史》、 《戏曲史志研究》等戏曲专著。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和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00年被文化部 授予优秀专家称号。
2019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曲方向戏曲史艺术研究院教学培训部整理,以下资料完全符合中国艺术研究院要求,对报考中国 艺术研究院的考生极为重要,请考生仔细阅读。
才思教育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最权威的辅导机构和领军机构,自开办中国艺术研究院 培训以来,始终对中国艺术研究院有着独到的理解。 不仅如此,才思教育在全国首次推出研究生辅导中的“五指理念”(即指定院校、指定学院、 指定专业、指定方向、指定教师)。并在“全心全意,因才思教”的理念下,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 法,让考生能够有着最为符合自己特点的作品和最为专注的教师进行24小时的督导,做到一切只为 一人定制,你的作品,绝对不会和他人重复。同时,文化课的辅导也将全部按照北大清华的要求对 考生进行一对一的定制。 目前,才思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培训正在火热招生中,咨询电话:一七七零一二五五八七 五。咨询QQ:二零五七三零七七零五,二三八二五九五三三二。才思让你离中国艺术研究院更近一 步。
复试分数线解析
戏曲类方向 分数线 校线 院线 全日制线 非全日制线 政治 36 36 36 — 外语 36 36 36 — 专业一 100 100 100 — 专业二 100 100 100 — 总分 350 350 350 —
复试主要内容
1、外语听力及口语 2、面试:面试主要抽题回答问题 抽2道 随机回答老师的提问 复试非常公平,只要综合素质好,有实力复试一定能录取。
招生目录
戏曲类方向
专业
研究方向
学习方 式 (1)全 日制
指导教师
考试科目
戏曲史
01戏曲史
王 馗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一或202俄语或203日 语③611 艺术概论④816戏曲 史论
导师介绍
王馗,1975年3月出生于山西忻州,1992年考入中山大学,2002年获得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2003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学术研究,2005年受聘为副研究员进入中国艺术 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同时担任中国傩戏学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成果:《试论小青故事在晚明的心理效应(附录:〈三百年“小青热”辑事论 考〉)》(硕士论文)、《鬼节超度与劝善目连》(博士论文)、《粤东梅州佛教香花的调查与 研究稿》(博士后出站报告)、《“小青热”与晚明文人“创调”》、《南北朝“呼名怖儿”习 俗与“麻胡”考》、《宋元孩偶魔合罗的民俗源流》、《香花佛事――广东省梅州市的民间超度 仪式》、《完整保护:地方戏曲发展的一条“绝路”》、《山西省太原市沙河刘照的十二岁庆 典》、《二十世纪目连戏研究简评》、《禅门经忏与梅州客家的人生礼仪》、《沉浮的传统与永 生的记忆从――东海孝妇看民间故事的仪式内涵》、《粤东梅州香花佛事中的“目连救母”》等。 目前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课题《昆曲艺术大典》的编纂工作。
导师介绍
毛小雨,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戏曲史论及东方戏剧研究。 编著出版:《胡连翠导演艺术》、《中国戏曲脸谱艺术》(获国家级最高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和国家 图书奖提名)。 专著:《虚幻与现实之间:元杂剧“神佛道化”戏论稿》 论文集:《前海剧说》。 译著:《漫画汉英语言精华——唐宋诗》、《漫画汉英语言精华——唐宋词》、《商代文明》、 《空军战士》、《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等。 其他专著:《印度雕塑》、《印度壁画》、《印度艺术》和摄影作品集《印度建筑艺术》、《中国 人眼中的印度》。 获奖情况:《元杂剧中佛教戏研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论文评奖二等奖;《现代戏的文化 心理选择》,获田汉戏剧奖;《艺术的青春探索之旅》,获梅兰芳诞辰100周年征文奖,印度视觉媒体协 会2005年度终身成就奖,2012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奖,2013年获第六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 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中国近代戏曲史》的“戏曲文学”主编工作,参加国家课题《昆曲导演艺术研 究》。主持国家课题《粤剧神功戏与岭南民间信仰》。
导师介绍
包澄洁,研究员,1942年9月15日生,吉林省柳河县人,中共党员。1958年参加北京曲艺团,任曲剧队乐队伴奏员。1961年考取中国戏 曲学院戏曲音乐系插班生,1963年毕业。毕业后回北京曲艺团先后任曲剧队、曲艺队乐队队长、音乐设计、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 曲艺音乐集成· 北京卷》、《中国曲艺志· 北京卷》编委。1986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志》编辑部,先后任编辑、编 辑部副主任,《中国曲艺志》特邀编审、出版责任编辑。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戏曲声腔剧种史、戏曲音乐及曲艺史、曲艺音乐研究。在《中国戏曲志》编纂过程中,参与组织并参加了全部30卷书稿的 审稿活动,负责“音乐”部类书稿的审读和编辑加工,并为《广东卷》等7部书稿之责任编辑。审阅书稿约3000余万字。其间,对全国 戏曲剧种的音乐,从每一种格式、每一支曲牌到每一剧种音乐结构形态的确定,均做了仔细鉴别,并对戏曲音乐的名词术语,记谱方法 等进行了规范。作为《中国曲艺志》的特邀编审,已参加了10卷书稿的审读,完成了江苏等4卷书稿的出版责编,审阅书稿约1000余万 字。其间,从曲艺史实、曲艺志体例的贯彻到该书之版式等均提出过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多被采纳。鉴于在志书工作中的贡献,97年 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编审成果一等奖。 曾于1991年赴美国参加“北美中国演唱文化研究会”91年年会,并访问了达特茅斯、哈佛、柯比、维尔曼等大学,在年会上及几所大学 做了“中国农村的戏曲”的演讲;1996年赴台北等地参加了“中国音乐的传统与未来”研讨会,在会上发表了论文《戏曲、曲艺音乐结 构研究之现状及其影响》;1997年赴香港参加了“粤剧音乐国际研讨会”,会上发表了论文《试论广东粤曲音乐的曲艺化进程及其对广 东粤剧音乐发展的影响》。 主要成果: 发表的专著论文有:《艺海沉浮》(27万字),中国曲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说唱艺术简史》(合著,为其撰写了第六章清代曲 艺的再度繁荣,1万8千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从八角鼓到北京曲剧》(1万1千字),《戏曲研究》89年第29期;《新 兴剧种音乐建设研究》(1万4千字),《戏曲研究》94年49期;《属于剧种、人物、演员的音乐》(3千字),《文艺报》92年9月18 日第3版;《论落子腔系》(9千字),沈阳音乐学院学刊《乐府新声》99年第1期。94年曾为93级戏曲硕士研究生、戏曲理论进修生开 设“地方戏音乐结构”课程,授课40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