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的经济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经济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知道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记住苏联成立的时间和全称;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内涵及其两面性。

通过比较、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掌握比较、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结果,对斯大林模式评价等历史材料的阅读与理解,进一步学习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新经济政策内容、苏联工业化建设知识简表,进一步掌握提炼、归纳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察典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进一步掌握读图、识图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苏联在较短时间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
1.下载并截取视频片段:纪录片《世界历史》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片段。

2.准备《列宁会见农民代表》《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1921-1940)》、漫画《片面经济》共四幅图片。

3.制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建设》知识简表。

4.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教学媒体)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列宁会见农民代表》油画。


教师讲述:同学们,这幅油画由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名称叫作《列宁会见农民代表》。

它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

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列宁眉头紧锁,正与农民代表认真地交换着意见。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为何还会眉头紧锁?这幅油画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内容?就让我们到今天的课堂中去寻找吧!(课件或板书展示课题)
一、新经济政策(课件或板书展示)
教师讲述:同学们,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新问题。

起初,面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军,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苏俄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政策?
学生应该能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讲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它最大程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继续执行就显得不再适应形势的变化。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有战前水平的三分之二,粮食产量仅为战前产量的二分之一,工业总产量是战前的三分之……老百姓的日常用品,如衣服、帽子严重缺乏,1921年全国有五百多万人死于饥饿。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
上图表示:1921年2月28日,在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叛乱。

水兵首先表达了对苏维埃的严重不满,其次宣布了对恢复农村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苏维埃俄国当时面临的经济和政治形势,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学生应该能答出:经济恶化、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的形势等。

教师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使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人民的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严峻的现实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合时宜。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71页,落实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并将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比较。

(课件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对比》知识简表,学生看教材自学落实基础知识完成表格,选派多名学生代表发言。


[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1921—1940年)》地图。

]
教师总结:同学们,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工厂,拥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各种化学工业。

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但是,这一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课件展示漫画。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漫画反映出此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什么弊端。

学生应该能答出:发展不均衡、比例失调等关键词。

教师讲述:由于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苏联农业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关于农业该如何发展,斯大林有着他自己的看法。

(课件展示文字材料,师生共同分析。


材料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以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斯大林教师提问:据材料分析,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农业应该如何发展?
学生回答: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教师讲述:按照斯大林的设想,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了。

(课件播放纪录片《世界历史》中有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片段,指导学生了解农业集体化的过程。


教师讲述: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可以说是其工业化的继续。

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此,毛泽东主席有他的看法。

(课件展示文字材料。


材料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教材第61页“议议”,概括苏联农业集体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快速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但由于集体化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严重挫伤,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严重下降,成为阻碍苏联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源。

三、苏联模式的形成(课件或板书展示)
教师讲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

(课件展示1936年苏联宪法节选内容,师生一起阅读分析材料。


材料1936年苏联宪法(节选)
第一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苏联之政治基础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此苏维埃因推翻地主资本家政权及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业经发扬巩固。

……
第四条:苏联之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社会主义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此体系及所有制因铲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业经奠定。

第五条: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表现为两种形式:国家财产(全民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财产(各集体农庄财产,各合作社财产)。

……
列宁主导的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机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却始终没有解决新经济政策的市场经济本质。

斯大林开创的斯大林模式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使苏联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很快成为一个工业强国,但也埋下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弊端。

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未知与坎坷,因为没有人会直接告诉我们该怎么走,一切都得自己去探索。

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与教训,更好更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中的学习测评。

【教学设计后记】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历史教学已发展到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时代。

基于以上分析和理念,依据课标要求,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以下几点:
第一,选用多种材料,提高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如,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结果,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采取以历史图片证史,以文字史料证史的方式,教师不重复教材的结论,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而是提供相应的材料,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辅助,指导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第二,以史实为基础,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

如,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从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通过了解苏联在较短时间内所取得的巨大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这一史实,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鲜活的历史史实为铺垫,师生一起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育人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