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陈寿朋(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 北京 100021)收稿日期: 20071210作者简介: 陈寿朋, 男, 江苏泰州人,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

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全党全国人民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奋斗之际, 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了! 这是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北京大学落实十七大精神的一个具体而又重大的行动。

对于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贯彻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社会, 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新要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现代社会中实现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并不可能自动实现, 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虽然不是势不两立, 但经济发展确实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失衡。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 生态环境还会继续恶化, 发展将不可持续。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 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号召, 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是应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

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应当也能够为此作出重大贡献。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并深刻论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程度,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人类源于自然, 生存于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 人是自然之子。

但是, 长期以来人类狂妄地认为自己可以任意对待自然, 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 给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特别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工业高速发展后, 严峻的生态危机已使人类面对生存还是毁灭 一严峻的现实。

因此, 生态和谐已成为社会和谐的根本基础。

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克服环境污染、能源缺口、人口膨胀、耕地减少等工业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努力创造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模式, 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党中央站在更高层面上, 对人类社会文明建设体系的深化,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 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 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 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的意义,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体系, 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意第45 卷第1 期2008 年1 月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45, No. 1Jan. 2008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 包括进步的生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法制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 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 其中特别强调完善和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制体系, 并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 包括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开展环保行动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 同时还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 要求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 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 无害化, 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政治领域, 要求党和政府的政治活动不仅要接受生态问题, 而且要主动处理生态问题, 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树立生态政绩观, 加强生态法规、生态行政和生态民主建设, 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新的政治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领域, 要求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反自然 人统治自然 错误观念,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思想桎梏, 形成以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道德、生态文艺、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宗教、生态传媒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建设体系。

生态文明指向的社会领域、要重视和加强一切社会事业建设,在全社会树立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 形成健康、文明、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体系,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全面辩证地加以把握。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这一论断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定了具体要求。

这就是, 在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阶层普及生态文明建设,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干部群众,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要落在生态文明观的普及上。

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 文明是目标, 道德是基础, 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

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 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机制, 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 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 增强全面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二) 实施生态文明规范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只有与生态道德与生态法制的规范作用相结合, 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

解决生态问题、发展生态文明有赖于道德与法制规范的引导和约束, 即在解决发展、科技、消费与生态平衡的矛盾时, 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生态责任感, 并以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

为此, 必须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

生态文明规范建设, 除了强调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外, 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完善生态立法, 规范生态执法, 严格生态司法。

( 三) 推动生态文明实践。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 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 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 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还应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与第1 期陈寿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129 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使生态道德建设向着理想的新境界有序迈进。

顾名思义, 所谓的生态文明,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生态状态的文明。

因此, 生态文明就是要选择人类对待自己、对待自然、建设最佳生存环境的方式。

生态文明是所有文明的基础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让我们以十七大报告为动力, 共同携起手来, 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 确立生态文明建设规范,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 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生态文明程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现象, 中国的人口数量、中国在地球上的地位, 决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化能否成功的试金石。

中国的生态平衡问题解决了, 世界的生态平衡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二战之前当罗斯福作为大萧条之后的第一个总统步入白宫时, 有人祝贺说, 重大危机所形成的挑战, 是政治家的完美猎物, 是伟大社会的新起点。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 气候变暖形成的生态危机, 也是这样一个新的挑战,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起点。

当全世界都因为气候变暖而恐慌的时候, 中国人民正在以认真而坚定的步伐, 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生态文明。

( 责任编辑管琴)__第1 页共 2 页驻马店日报/2009 年/1 月/8 日/第003 版特别报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