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实习报告(巢湖凤凰山地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姓名:李健班级:10-地质工程(2)学号:2010103219成员:何怡海吕阿谈胡勇何龙宝张晓炫导老师:孙林华陈松马杰马艳平刘向红日期:2012年9月目录第一章绪论.......................................... - 3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 3 -二、实习要求........................................ - 3 -1.任务............................................ - 3 -2.野外实习注意事项................................ - 3 -三、实习期间时间安排................................ - 4 -四、实习必带工具.................................... - 4 - 第二章习区地质资料.................................. - 4 -一、实习区位置、交通及地理概况...................... - 4 -二、区域大致构造背景及演化.......................... - 4 -三、地层发育特征.................................... - 5 -四、区域地质构造.................................... - 5 - 第三章实习记录...................................... - 5 -一、集体实习阶段:.................................. - 5 -二、小组行动阶段:................................. - 17 -1、剖面图的绘制(16号—19号) ................... - 17 -2、地质填图中点的测量............................ - 19 - 结束语.............................................. - 21 -第一章绪论地质学地质工程专业二年级野外实习是在一年级野外认识实习和二年级室内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大学阶段一次重要的、集中而且较系统的实践教学过程。
实习以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为重点,涉及众多的基础地质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古生物学、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实际上这次实习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学习。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巩固并加深对已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地质事业,勇于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逐步掌握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将今论古等地质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习期间主要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方法的系统训练,让学生掌握地质勘探、剖面测量、地质填图、数字填图和地质报告边学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
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地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要求1.任务使学生会识别并描述各种地质现象;掌握地质素描、信手剖面、实测剖面、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填图、GPS等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
对学生要求提交:(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2)、实测地质剖面2条(含剖面小结、记录本和记录纸);(3)、1/5万地形地质图1幅(以小组为单位,1*1km/组,含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图切剖面图);(4)、实习记录本一个;(5)、各小组提交一套野外实际材料图。
2.野外实习注意事项(1)野外实习期间,严禁下河或水库洗澡游泳。
(2)严禁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夜不归宿。
(3)野外工作严禁无故缺勤。
(4)严防因开矿爆破,滚石等可能造成的不安全事故。
三、实习期间时间安排本次实习为其四周:8月8日——8月24日在校准备:8号——9号出发:10号路线勘探:11号——14号(勘查路线四条,由老师带队)休息一天:15号(去紫薇洞)实测剖面:16号——19号(分组行动,实测剖面2条)地质填图:20号——23号返校:24号注:实习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安排会因天气变化而改变四、实习必带工具地质锤、罗盘、放大镜、野外记录本、实习指导书、三角板、量角器、2H铅笔、橡皮、铅笔刀;根据个人情况准备:工作服、登山鞋、地质包、草帽、饭盒、水壶、专业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
第二章习区地质资料一、实习区位置、交通及地理概况实习区位于安徽省中部的巢湖市北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合肥市约70公里。
以凤凰山为中心,南抵巢湖之滨,被达俞府大村,东到大小汤村。
该地区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贯穿境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水运以巢湖为中心,水轮、木帆船沿水运客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
地质构造清晰适中,趁机地层出露较好,类型多样,自然矿产资源丰富。
巢湖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溶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粘土等;工业较发达,主要以水泥、化工、机械及轻工业等。
二、区域大致构造背景及演化安徽巢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的大地构造位子处于扬子地块东北部的下扬子坳陷,西以郯庐断裂带与华北地块相分隔,东与太平洋板块相邻,其西南部与大别山带相毗邻。
在地层区划上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
三、地层发育特征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属于扬子江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
实习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下-中志留统、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下-中三叠统、下侏罗统和第四系。
下-中志留统与中-下三叠统分别构成凤凰山背斜和平顶山向斜的核部,其他地层依次分布在他们两侧。
四、区域地质构造实习区在中生代以前基本属于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中生代以来,扬子板块周边的板块活动引起实习区发生较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和岩浆活动,扬子板块东部被活化,呈现活动陆缘的特点。
其中,晚三叠世苏鲁-大别山地区的碰撞造山作用引起了实习区地层强烈的褶皱变形及乙烯类的断裂构造。
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库拉板块向亚洲板块的俯冲活动,以及太平洋板块新生代以来向亚洲板块的俯冲活动都对实习区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导致中国东北部主体处于伸展背景,并伴有比较强烈的火山岩浆活动。
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活动,不仅将苏鲁-大别山碰撞造山带明显错开,同时对该区玩三叠世期间形成的褶皱和断裂构成进一步改造,并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根据实习区褶皱所卷入的地层为震旦系至中三叠统,而侏罗系不整合覆盖于上古生界之上,推断褶皱构造应属于印支期南象运动的产物。
第三章实习记录一、集体实习阶段:2012年8月11日星期六天气阴天路线一:基地—公路—凤凰山公墓—凤凰山与麒麟山交界处(鹅头崖)—凤凰山山脚—基地内容:观察鹅头崖断层特征,识别标志;观察上泥盆统五通组及石炭系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黄龙组、船山组岩性特征及生物群和接触关系。
记录:点号:No.1鹅头崖(凰山与麒麟山交界处)点性:构造点,逆冲推覆构造。
任务:观察鹅头崖的断层的断面产状、断层厚度、断层角砾成分、结构、形态、排列方式、以及胶结物成分;判断断层性质、派生构造、节理产状等。
位置:31°37.946' E:117°50.798' H:148m描述:该点处有一断层,根据断层裂隙及断层划痕初步判断为逆断层。
断面产状为334°∠60°,上盘为断层角砾岩,砾石以石英砂岩为主,磨圆较差,颗粒(砾石)较大,直径在10-25mm之间,产状为352°∠51°;下盘以石英砂岩以及五通组角砾岩为主,并且与断层接触的地方有挤压形成的小解理。
产状为130°∠43°,下盘有一明显的由层间滑脱形成的裂隙,方向垂直于断层断裂面。
裂隙接近断层处空寂较小,为12cm,远离断层面裂隙逐渐变大。
照片:断层点号:No.2(位于No.1南东的凤凰山脚下)点性:五通组与金陵组交界处任务:观察上泥盆统五通组和下石炭统金陵组岩性特征、接触关系以及化石群;讨论褐铁矿、耐火粘土的成因。
位置:31°37.883' E:117°50.949' H:112m描述:观察点的金陵组灰岩为灰黑色,岩层产状为126°∠42°。
该灰岩中含有大量的裂隙方解石,且含有很多的生物化石,如腕足类、石燕类等,推测该岩石沉积时有大量的生物生活在该地区,生物种类繁多,发现双眼皮构造。
照片:珊瑚化石双眼皮构造点号:No.3(位于No.2点南东的凤凰山山脚)点性:金陵组和高骊山组分界线位置:N:31°37.133′ E:117°51.978′ H:98m任务:主要观察下石炭统金陵组和高骊山组岩性的特征和接触关系。
描述:观察点处为高骊山组页岩,为紫红色页岩与灰绿色页岩相间形成,向北东向走5-10m为金陵组灰岩;另外,金陵组与高骊山组上方为中厚层金陵组灰岩,灰岩下方为厚约0.5m的一层砂岩,砂岩下方为页岩,此页岩为灰绿色,泛白色。
推测,此砂岩层为金陵组与高骊山组分界线,砂岩层产状为157°∠62°。
照片:紫红色页岩与黄绿色页岩相间黄绿色页岩点号:No.4点性:高骊山组与和州组分界位置:N:31°37.976′ E:117°51.616′ H:102m任务:观察下石炭统高骊山组与和州组岩性特征与接触关系描述:该观察点下部为高骊山组砂岩,上部为和州组;和州组可见岩石由西至东,是灰岩至泥岩的过渡,其中,有灰岩与泥岩相间的情况。
灰岩为灰黑色,其中夹有方解石条痕;泥岩为灰绿色,泛白;该观察点岩层为中薄层,实测岩层产状为135°∠50°;灰岩中含有大量的大颗粒的核,核便面上看似白色,成分暂时无法确定,但硬度较大,推测含SiO2及CaCO3很多。
点号:No.5点性:和州组、黄龙组、船山组之间的接触关系位置:31°38.033′E:117°51.109′H:69m任务:主要观察和州组、黄龙组及船山组的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以及和州祖灰岩和船山组灰岩中的化石。
描述:观察区可见和州组灰岩,该灰岩主要为炉渣状灰色灰岩,其中含有大量化石,化石以蜓类、珊瑚类、腕足类以及牙行刺为主;向东为黄龙组灰岩含有较高的CaCO3,肉红色,有亮晶,是工业中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再往东为船山组,该点船山组下部主要为黑色厚层微晶灰岩,上部主要是深灰色接近黑色的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球藻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