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学

蒙学

传统蒙学与中国文化精髓(2011、9、26)陈文忠一、传统蒙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蒙学”含义1、“蒙学”辞源“蒙学”一词,源于《易经》。

《易经》前四卦:乾、坤、屯、蒙乾卦第一:天乾坤卦第二:地坤屯卦第三:初生蒙卦第四:蒙稚——“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2、“蒙卦”释义:《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今译: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渐启蒙稚;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

)3、“蒙学”含义古代“蒙学”也称“蒙馆”,是古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

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等。

“蒙学”者,启蒙教学也,通过识字教学和诗礼教育,开发童蒙智慧。

“蒙学”被古人视为“圣功”,是一种伟大的事业。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教育机构分为三级:蒙学堂、寻常小学、高等小学。

蒙学堂简称蒙学,入学年龄为五岁,修业四年,设修身、字课、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课程。

仅有章程,并未开办。

(二)蒙学之书的产生蒙学之书,由来已久。

可以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蒙学读物,以识字为主。

秦代李斯的《仓颉篇》:秦朝为了统一和简化文字,改用小篆编写了三种字书;李斯作《仓颉篇》、胡母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儿童识字课本。

西汉时合为一本,改为隶书,统称《仓颉篇》。

原书已佚,清人有辑本。

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一名《急就章》。

今本三十四章。

大抵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以教学童学字。

首句有“急救”两字,故以名篇。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

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蒙学名篇《千字文》,就其编撰意旨而言,仍以识字为目的。

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载,梁武帝为了教育儿子读书,让殷铁石选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交给周兴嗣,并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周兴嗣利用一夜时间,将这些字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这些文字一经组合,不仅连贯押韵,而且文意完整,由于构思精巧,文采飞扬。

人们往往视《千字文》为美妙的文章,反而忽略了它初始的编撰用意。

(三)蒙学之书的发展蒙学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内容也更为丰富。

这与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平民对知识的需求密切相关。

古代“四民”,称“士、农、工、商”。

教学与教材出现事实上的“双轨制”:“士”:“学以居位曰士”,居位就是做官;要做官,非通经籍、应科举不可,儒家经籍便成了士大夫阶级的法定教科书。

“农、工、商”:无非“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但也需粗通文字,以应付生计,不得不另求简便之路。

“蒙学”于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兔园册》:据王应麟《困学纪闻》,为唐梁王李恽僚属杜嗣先著。

李恽有兔园,因以名为《兔园册》。

收集古今事迹,用对偶文句匪类编集,分四十八门,三十卷。

五代时流行于村塾,作为学童读本。

此书已佚,仅存序文残篇,见《鸣沙石室佚书》。

《新五代史·刘岳传》:“岳名家子,好学,敏于文辞,善谈论……宰相冯道世本田家,状貌质野,朝士多笑其陋。

道旦入朝,兵部侍郎任赞与(刘)岳在其后,道行数反顾,赞问岳:‘道反顾何为?’岳曰:‘遗下《兔园册》尔。

’《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故岳举以诮道。

道闻之大怒,徙岳秘书监。

”(《新五代史》,第632页。

)《兔园册》,后用以指读书不多的人当作秘本的肤浅书籍。

隋唐五代,蒙学读物的功能为之一变。

这一时期蒙学读物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识字的功能已逐渐减退,而知书达礼的功能不断增强,宣扬伦理道德和传授历史知识成了主要特色,前者以《太公家教》为代表,后者以《蒙求》为代表。

《太公家教》是唐中叶以后在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它主要辑录前人的嘉言警句而成,其内容以道德说教为主,强调教子之法,常令自慎。

言不可失,行不可亏。

”其行文以四言为主,亦杂以长短不一的句式,这种体式对后世的《增广贤文》、《名贤集》有一定的影响。

唐代李瀚撰写的《蒙求》,采取经传故实,编为四言韵语,共596句,2389字。

全篇对仗工整、韵律纯正,如“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孔明卧龙,吕望非熊。

杨震关西,丁宽易东。

谢安高洁,王导公忠”之类。

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医药、占卜等等,确实是一部知识性的教材。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曰:“自中唐至于北宋,是书为童蒙课本,最为通行”。

宋代的“村书”:陆游《秋日郊居》第七首:“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

”陆游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此类为田夫牧子所诵读的“村书”,便是唐宋以降的“蒙学”书了。

宋、元、明、清则是蒙学读物的繁荣时期。

据粗略统计,这段时期蒙学读物的数量不下于千种,较此前的任何时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流传后世的蒙学读物,像《百家姓》、《神童诗》、《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大都上产生于这一时期。

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民间少儿教育高度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蒙学读物专门化的程度也是空前绝后的,仅以伦理道德教育的读物为例,就可见一斑。

对学童直接进行道德教化的读物,当以南宋陈淳的《经学启蒙》和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为代表。

《经学启蒙》开篇就说:“天地性,人为贵。

无不善,万物备。

仁义实,礼智端。

圣与我,心同然。

性相近,道不远。

”依次陈说君臣、父子、夫妇、男女、长幼等等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荣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演化为三字一句的韵语,阐说孝弟、谨信、仁爱、力学等伦理规范。

二、传统蒙学的种类与教学(一)蒙学的分类清代·郭尧臣:“蒙学诗”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陈,天地玄黄宇宙洪。

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

就中一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俗称“三、百、千、千”,是传统蒙学的基本教材。

此外,常见的蒙学书还有《弟子规》、《五字鉴》、《神童诗》、《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以及《大学》、《中庸》等等。

传统蒙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知识类:识字:《千字文》、《百家姓》、《捷径杂字》、《包举杂字》等等;识事:《幼学琼林》、《重订增广贤文》识史;《龙文鞭影》、《五字鉴》2、伦理类:《三字经》、《经学启蒙》、《弟子规》、《弟子职》、《女儿经》等等。

3、诗歌类:《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等等。

(二)蒙学的教学——四阶段:伦理教化寓于教学过程之中第一阶段;识字与写字——《千字文》、《百家姓》、《捷径杂字》、《包举杂字》等等;第二阶段;识事与识史——《龙文鞭影》、《幼学琼林》:“读了《幼学》走天下”。

第三阶段;韵文训练——《声律启蒙》、《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第四阶段;阅读与作文——《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古文笔法百篇》、《四书集注》。

(三)传统蒙学的功能:赤子之心与心灵陶冶——“哲学中的婴儿”陆陇其《松阳讲义》论“儿童教育”:“大抵人之气禀虽有不同,然也差不多。

只是从小便习坏了,气禀不好的故愈习愈坏,既气禀好的,亦同归于坏。

童蒙之时,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长大时,便如性成一般。

既能回头改悔,发愤自新,也费尽气力,况改悔发愤者甚少。

此人才所以日衰,皆有蒙养之道失也。

后世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无论矣。

既有能教者,又都从利禄起见。

束发受书,即便以利禄诱之,不期其为大圣大贤,而但愿其享高官厚禄。

这个念头横于胸中,念头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实,只求掩饰于外,可以悦人而已。

教学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坏哉?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为俗人也?”(《论语集释》(一),第29页。

)柏拉图论“儿童教育”:“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理想国》,第108页。

)“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我们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

他们现在所讲的故事大多数我们必须抛弃。

”(《理想国》,第71~72页。

)三、传统蒙学的现代意义——人类文化精神的三元结构(一)蒙学的传统文化渊源——儒家伦理哲学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禅三位一体;蒙学的文化渊源:儒家文化精髓——《十三经》《周易》:《论语》:《孟子》:《荀子》:《礼记》:《孝经》:《四书集注》:(二)儒学在人类文化结构中的的地位1、欧亚文明的三大精神结晶:《论语》《理想国》《圣经》1)《论语》:东亚文化精神的最高体现;(孔子:前551—479)(释:前563—483)2)《理想国》:欧洲文化精神的最高体现;(柏拉图:前427—347)3)《圣经》:中亚文明与欧洲文明的融合。

(《圣经》:前280—后350)2、人类心灵世界的理想结构:欧亚文明,东西互补莱布尼兹论“欧亚文明”:“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支那(人们这样称呼它)。

我相信,这是命运的特殊安排。

大概是天意要使得这两个文明程度最高的(同时又是地域相隔最远的)民族携起手来,逐渐地使位于它们两者之间的各个民族都过上一种更为合乎理性的生活”。

(《中国近事·序》,《德国思想家论中国》,第3页。

)林语堂论“人类三大文化观念”:“关于人类的观念,世上有好几种:即传统的基督教观念,希腊的异教观念和中国人的道教和孔教观念。

”(《生活的艺术·关于人类的观念》,第8页。

)在我看来,中国人、希腊人和基督徒的人生观,相互补充,互为融合,就可能形成一个理想的人生观。

《论语》:孝敬的精神—“君子”:“宗法家庭”、“家”(东亚)、“道德哲学”、温情的艺术人生《理想国》:正义的精神—“公民”:“城邦政治” 、“国”(西欧)、“政治哲学”、正义的公民人生《圣经》:博爱的精神—“圣徒”:“普世宗教”、“天下”(中亚)、“宗教哲学”、热诚的宗教人生《论语》、《理想国》、《圣经》,是以不刊之鸿教形成的人类共识和普世价值。

然而,真理和智慧的呼声是微弱的,大多数人都充耳不闻。

如果人人都能自觉遵循孔子、柏拉图和耶稣的教诲行动,那么圣人和圣徒就可以批量生产了。

“沉重的肉身”:追求感性愉悦的欲望,拖住了向上的灵魂。

贺麟:儒学复兴与基督教精神“民族复兴本质上应是民族文化的复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