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40+学霸私密笔记分享!我整理了高考语文140+学霸的语文笔记,有很多阅读题和诗歌鉴赏的高分答题技巧,希望能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篇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指津指津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 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 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 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
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 “如果”“因此”“但是”“然而” 等)、副词(如“凡是”“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 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 。
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指津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
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
可采用如下方法:1. 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2. 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 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
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取主干法” ,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
对于第二种,应该按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
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下,有的阐明要旨。
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指津三:抓住概念,识别混淆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1. 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 “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 偶然、必然有意混淆。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 ,把“偶尔”说成“往往” 。
3. 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
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4. 现实和设想的混淆。
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
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5. 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6. 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
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
指津四:筛选判断,逐步排除对选择题要分析、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选顼,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基本方法如下:1. 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 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 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
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 排除错误的选项、文言文阅读篇解答文言断句题的五个“锦囊锦囊一:靠文段大意断句拿到一道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讲文段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
对于叙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其叙的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其论点和主要论据;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如何;等等<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整体阅读”,强调的是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读”,这对于某些文段来说,也许就相当于已经得出了答案。
锦囊二:以动词宾语断句和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动词(有时是形容词)是构成一句话的重要成分。
一般地说,只要找准了动词(或形容词),弄清楚它们的宾语,就可以宾语之后断句。
锦囊三:凭特殊虚词断句这里的所谓“特殊虚词”,指的是一些多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和一些表示说话的词语,以及文段中的诸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词语,它们往往可以成为给文言断句的重要参考标志。
比如,常用于句首的文言虚词有“若夫、乃夫、至于、于是、虽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焉、盖、惟”等,见了这些虚词,在它们前边就可断句;常用于句末的文言虚词有“矣、焉、乎、也、耶(邪)、欤、哉、夫、耳、者也”等,在它们后边也大多可断句;相当于“说”的词语有“曰、道、云、语、白”等,在它们之后也大多应断句。
对于文段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职名、谦称和敬称等词语,断句时要分析其是作主语还是宾语。
锦囊四:据句式特点断句文言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果能比较熟悉地掌握,对于断句也很有帮助。
比如,了解了“不亦……乎?” “得无……耶?” “……之谓也。
“如(奈、若)……何?” “何……为?” “何……之有?”等固定句式,可以给我们在给文言断句时以十分明显的指示。
此外,还应该知道,古汉语比较讲究句式的对称,给文言断句时可据此查看文段中有无对称句式。
锦囊五:参考他题断句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文本中的内容和试题中其他题所提供的信息,作为断句的参考。
总之,如果我们能在复习备考时,按照以上“锦囊”所提到的方法,深入细致地思考,适当地多做练习,那么,曾被视为畏途的文言断句题,就一定会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
翻译文言语句的解题技巧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
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占•八、、•技巧一: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技巧二: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技巧三: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
技巧四: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
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
技巧五: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技巧六: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三、古代诗歌鉴赏篇指津一:鉴赏诗歌形象解题指津1. 人物形象解题指津(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如,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2. 鉴赏意象解题指津(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在这首二十字的千古绝唱中,粗线条地描绘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意象,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落日”在西,“大海”在东,视野开阔。
既有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又有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还有滔滔黄河水的声响,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指津二:鉴赏诗歌语言解题指津(一)炼字题1. 设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来历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请对某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1. 设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4)用有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指津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解题指津1.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