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题目辨析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科目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姓名刘立宏专业学科教学(物理)入学年月2013.9简短评语成绩:授课教师签字:辨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刘立宏(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对教育者来说,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更能使得我们的教育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能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包括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作为教育者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根据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利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得儿童的身心能够健康积极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阶段性;教育启示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一)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的一些实验验证我国研究人员以皮亚杰学派的认知为作业任务,如数概念、守恒、序列、类包含、分类、比例等测查儿童,以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不同文化环境中儿童认知表现上的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呈阶段性,并且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儿童在完成各种守恒任务时经过不同的发展水平,显示出一定的顺序性;具体运算阶段各项守恒实验通过的顺序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大体是一致的。
[1]儿童的身心发展按照一定顺序展开,例如身体发展是从头部到下肢,由中心到边缘。
心理的发展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的顺序发展。
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这是因为,身心的发展是受许多稳定因素支配的。
例如,人类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是有一定过程的;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学习、求职、成就等生活事件活动形式的变化也有一定的时间性。
例如婴儿身体发展遵循从头到尾原则和由近到远原则;婴儿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心到外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浅到深、由绝对到相对、由自我中心到脱中心化的过程。
[2](二)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论述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步骤。
无论是可观察到的行为或是潜在的发展过程,都是以一系列比较小的、互相关联的、可以测定的数量增减的形式出现。
心理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并且呈阶梯形状的。
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是有一定的秩序,并且可以做出预测。
[1]因此,心理的发展可以用客观的词语做出描述、解释和预测,用数学手段进行测定,用增长曲线和轨迹的形式描述出来。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的过程。
整个发展过程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典型特征和主要矛盾,这就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一)以认知发展为划分标准以皮亚杰皮亚杰为代表的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0~1岁半,2岁);(2)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6,7岁);(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二)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以柏曼为代表的人主张以内分泌腺作为划分的标准,将心理发展分为:胸腺期(幼年期);松果腺期(童年期);性腺时期(青年期);内分泌的全盛期(成年时期)和内分泌缺乏时期(老年期)。
(三)以情欲说作为划分的标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人认为,按照力比多主要投放的身体部位,儿童发展可分为:(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4~5岁);(4)潜伏期(6岁~青春期前);(5)生殖期(青春期)。
(四)以人格特征作为划分的标准以艾里克森为代表的人以人格发展为基础,将心理的发展分为:信赖对怀疑(0~1岁);自主对羞愧(1~3岁);主动对内疚(4~5岁);勤奋对自卑(6~12岁);角色[2]林崇德,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J].吉林大学学报,2009(6).[1]刘晓东,论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质,[J].学前教育研究,1996(6)统一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4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完善对失望(65以后)。
(五)以主导活动作为划分标准以前苏联昂节夫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主张以游戏、学习等在某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来划分。
分为六个阶段:(1)直接的情感交际活动(0~1岁);(2)操作实物的活动(1~3岁);(3)游戏活动(3~7岁);(4)学习活动(7~11岁);(5)社会公益活动(11~15岁);(6)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划分的标准各有不同,但在实际年龄阶段的区分上是相近的。
在生理、智力、个性、教育、生活诸方面发展各有其特点,我们以身心发展的各种指标,综合地来划分各自的年龄阶段,但同时又要看到内在的一致性。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辨析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随着矛盾一个一个地产生和解决,心理不断产生量的变化,在量变基础上产生质的变化,质变中又包含着量的变化,许多小的质变常常成为一个大的质变的量变准备。
例如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两三岁的儿童在外界影响下能产生一些思维活动。
由于记忆中所保存的外界事物和联系的形象越来越多,在量变的基础上,他可以在没有外界刺激影响下依靠记忆中保持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样就产生思维活动的一个质变,于是形象思维产生了。
[1]在这一基础上,由于形象及其联系积累越来越多,还由于语言产生、发展起来,并与这些形象发生联系,儿童逐渐从主要依靠形象进行思维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进行思维,于是产生了新的质变,抽象逻辑思维便产生了。
心理发展矛盾运动过程中的质变,决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各个发展阶段和其他阶段在质上相区别的一些心理特点,或更确切地说,一些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心理的年龄特征,由于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矛盾运动过程,质变是在量变基础上产生的,不能把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划分看成是绝对的、无联系的或突变的。
我们在看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它的[1]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27页.[2]刘晓东,儿童精神成长动力新论,[J].学前教育研究,1996(1)连续性。
下一阶段的一些特征在上个阶段末尾已开始萌芽,而上一阶段的一些特征在下一阶段开始时常常还留有痕迹。
就同一发展阶段说,一开始和末尾也是有很大变化的。
例如,我们说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的特点,但在幼儿初期还留有上一阶段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幼儿期末尾则已开始有抽象思维的萌芽。
四、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启示在遗传、环境、教育和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教育者要发挥引导和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要求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教育要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就是教育学中所谓的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它所指的是教育的内容、方法、进度等要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儿童学习的进展情况,最近发展的动向,使儿童能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等。
(二)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循序渐进儿童身心的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更应该按照身心发展的序列来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三)教育要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所谓关键期,是指儿童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地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观察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是否已经到来,然后以恰当的教学内容和训练,运用最优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和技能上的训练,对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育要遵循系统论的观点,综合运用教育资源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周围的一系列环境系统都对儿童发生相互作用并影响儿童的发展。
艾里克森指出,儿童各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
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儿童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从儿童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性与协调性出发,把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诸因素综合起来,综合教育资源对儿童实施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对于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早期经验和早期教育在儿童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呢?首先,幼儿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中一个相对敏感的阶段,在此阶段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关怀,提供丰富的刺激环境,促进儿童人格和认知的发展。
这是个体与客观世界建立关系的最初阶段,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的阶段。
儿童语言的获得使儿童能够有效地与人交流,独立行走使儿童能够第一次主动地探索客观世界,教师与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使儿童获得了最初的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其次,在人生发展中并不存在一个魔术般的时期。
教师既不必要特别担心早期经验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不能不切实际地将儿童的成才过分寄托于早期教育。
生长和发展是个持续的过程,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发展任务,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对下一个发展阶段产生影响,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和发展结果。
早期生活的不利并不必然导致相对永久的心理和社会伤害。
事实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任务的成功实现将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发展,并为之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个阶段任务的完成并不能保证未来发展的成功,也不意味着以前的失败不能被改善。
实际上,大多数导致不良发展结果的社会和心理现象都能够得到改善或解决。
总之,人生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任务,并因此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成功的发展取决于每一个发展阶段任务的成功实现。
参考文献:[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 修订版) [M].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 2004.[4]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5]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6] 周德,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及心理卫生问题.[J].同济大学心理卫生学报,2012(1).[7] 林崇德,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J].吉林大学学报,2009(6).[8] 刘晓东,论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质,[J].学前教育研究,1996(6)[9] 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0] 刘晓东,儿童精神成长动力新论,[J].学前教育研究,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