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新闻题型突破三新闻特色题型_比较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十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新闻题型突破三新闻特色题型_比较新

较新闻材料的异同
比较新闻材料的异同这种题型只出现在对新闻调查报告的 考查中。而这类新闻调查报告反映的都是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其内容往往由多则新闻材料构成。材料既各有侧重,又密切相 联。把握住了新闻材料的这种关系,就能很好地把握新闻调查 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倾向。“比较新闻材料的异同”这种题 型就很好地考查了这一点。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 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 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 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 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况且,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 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再加上有些 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 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不能 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 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而且,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放 眼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基本为负的不在少数,而靠人口去带动 国家发展的情况屈指可数。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 产力,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养,壮有 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依”,解除劳动力人群的后顾之忧, 以激发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可能是 比增加人口更有效的途径。
[参考答案] 共同之处:都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持 保留意见(或都认为全面二孩并不能解决人口问题)。意 图:材料二的数据是为了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并不能 解决人口实际出生率低的问题;材料四的数据是为了说 明全面放开二孩可能导致人口激增,社会不堪承受。
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 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的被调 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不能提供充分 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 表示了担心……
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 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经过了“斤斤计较”的 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价 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何通过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 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 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 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管理,效率 确实不高。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 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 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为“家庭”的自主权利。
材料四 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 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 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 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不 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 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 1.5 亿多户,按照 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 来有近 1 亿的孩子出生,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 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 2 500 万人口,原来还有每年 1 600 万,这就是每年有 4 000 多万人口出生。“这比 20 世纪 60 年代 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出生 2 900 万还要多。这会导致人口到 2030 年后突破 15 亿,而我国的人口战略目标是不超过 15 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面放开二孩虽有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但 也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的环境 承受能力、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都将面临挑战。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 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 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 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 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 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 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 大。在此背景之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
材料三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 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 生育、抚育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中的 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 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 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税费减免以补偿其 因女职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 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
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待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 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 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孩 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 无人看孩儿、入托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 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 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办日托 (0~2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 教育服务,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 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 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行 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 家庭的收入。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 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
[常见设问方式]
(1)材料×和材料×关于××××的表述有哪些异同?请 概括说明。
(2)试比较材料×和材料×,简要说明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 不同。
(3)材料×和材料×都主张××××,但理由各有不同,请 说说它们各自的理由。
[解题方略] 比较新闻材料异同“4步骤”
[典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 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20世纪70年代,为控制 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 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年党中央发表 《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 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在党的“十二 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 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四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基本看法有何共同之 处?两则材料中第一段使用数据的意图各是什么?
[解题指导] 题干中“基本看法”“第一段”等字眼显 示本题对应区间集中于每则材料中的第一自然节或导语部 分。通过划分层次和比较二者数据可发现,对应区域都有对 实行二孩政策的担忧,而数据则显示出二者担忧的意图不 同:一是认为该政策解决不了低生育率问题,一是认为该政 策会带来诸多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 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 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 政策,该政策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 策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