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供参考)
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既有面向群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共性,又有依托于临床、与临床结合,区别于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个性。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妇幼保健机构公益性质,明确妇幼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
一方面,妇幼保健机构若简单地仿照疾病控制中心等单位的运作模式,就趋行政化,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执行机构,失去了它本身作为技术指导专业机构的特性,就谈不上学科建设与妇幼保健领域技水平的提升,更谈不上适宜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另一方面,妇幼保健机构若简单地变成医院,以医院的现有运行模式与考核标准来建设,又背离了公共卫生的体系的要求,失去了面向群体、以保健为中心的本质。
如果过分强调临床的重要性,客观上就将失去妇幼保健机构的网络组织协调功能和辐射作用,从而最终背离妇幼保健机构应有的定位与作用。
因此,妇幼保健机构只能根据妇幼卫生服务的客观需求来构建服务体系,既建立妇幼保健的服务网络,又发挥临床的技术指导作用,达到群体享有保健的需求,实现的政府管理目标。
为此,建立与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体”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实施“三重三移”战略,即“卫生资源重心下移,卫生工
全性和有效性。
延伸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更新保健理念与知识。
同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的适宜技术普及培训,提高其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转诊)高危人群或重点疾病的能力,做好居民健康维护。
(五)重视评价体系,加强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质控。
包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工作质量评估和妇女儿童基本医疗服务评估。
“刚性”指标和“柔性”(指导性、选择性)指标。
例如,将孕产妇系统管理(尤其是外来孕产妇管理)、危重孕产妇抢救、孕产妇死亡及其评审、贫困妇女的疾病普查(政府实事项目)等作为“刚性”指标;而对其科研工作、健康教育、信息管理、专业培训等方面作为指导性指标,其他体现各妇幼保健机构工作特色的方面则列为选择性指标。
在评价指标的设立方面,需要注意过程指标与结果(效果)指标的结合。
三、政府的支持与多学科的参与是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的根本保证
(一)政府资金的投入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带有临床部的妇幼保健机构,一半是医院性质,政府不作公共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另一半是保健性质,属公共卫生范畴,但目前政府的资金投入又不足,难以保障提供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
因此,在许多地方,都形成了以临床“养”保健的状况,导致妇幼保健机构出现“重临床、轻保健”的倾向。
(二)整合多学科与社会团体参与问题。
妇幼卫生作为弥合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裂痕的特殊新兴学科,其建设与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卫生政策、心理、营养、妇产科、围产医学、医学遗传等多方面专家的指导,也需要与医学会、妇联、计划生育系统等多方面的合作。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底的功能问题。
充分发挥三级保健网络的作用,整合妇幼卫生资源。
作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网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成为妇幼卫生服务的前沿基地,应进一步加强其软件建设,充分挖掘、提升其潜在功能。
妇幼保健是妇幼卫生服务的关键内容,应该成为“前移下移”的基础。
因此,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孕产妇保健工作中的职责,其主要任务应是孕中期与产后保健服务,并及早发现孕产期疾病。
同时,还要建立社区妇幼健康管理适宜技术规范,包括保健服务内容、方式和要求,高危孕产妇的社区识别方法和转诊指征,标准化的社区孕产妇健康档案等,以更好地满足孕产妇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保健需求。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切实加强网底建设。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妇幼保健机构、综合性医院的联动问题。
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在完善的组织网络基础上,建立便捷的“绿色”通道,并规范工作流程与要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妇幼保健机构、综合性医院应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妇幼保健机构及综合性医院应制定完善抢救预案,合理配备抢救人员及抢救设施设备,建立产科危
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并保持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
只有这样,才能使产科质量管理更加及时、有序、规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