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考试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考试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癸丑报灾:1913年(农历癸丑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的报刊实施封杀,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以“乱党报刊”的罪名查封,新闻出版业遭受沉重打击,因而国民党将此次袁世凯的报业整顿称为癸丑报灾。

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网罗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著名的反清政治事件。

1903年邹容和章太炎在上海苏报发文支持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

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苏报被查封,时称“苏报案”。

黄皮京报:明清时期,得到政府允许的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民间小报,以朝廷官文书为主要刊载内容,是朝廷邸报的翻版,因其采用黄色连史纸作为封面,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

“客里空”:原指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喜欢弄虚作假,伪造新闻的前线特派记者,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批判客里空后,“客里空”成为编造、抄袭、漏报、迟报新闻以及在新闻报道中违背事实等不良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

邵飘萍: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摄影家,《申报》著名记者,《京报》创办人,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张“新闻救国”,希望以报纸舆论影响政局实现救国,因宣传共产主义于1926年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政府枪决。

时务文体:维新派所创的新型报刊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因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韬奋精神”:指邹韬奋先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以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的不畏权势,勇于讲真话,力主自由、追求真理、推进进步的精神“竖三民”:于右任为推翻帝制,宣传革命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因其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办报宗旨与目的基本一致,被人称为“竖三民”。

徐宝璜:著名新闻教育家,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主张报纸应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应代表国民提出建议和要求,并认为新闻中的事实正确与否决定舆论的健全与否,报纸在提倡道德,开启民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

远生通讯:黄远生是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擅长写新闻通讯,新闻通讯文体的开创者,因其1912年初在《申报》上以“远生”署名发表“北京通讯”,故称“远生通讯”。

“红中社”: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发挥着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喉舌耳目作用,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

王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同时也是著名新闻记者。

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是近代报刊思想及理论的奠基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由王韬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清末著名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曾任《时务报》主编,《新民丛报》创办者,近代“时务文体”的开创者,主张改良新闻文体,注重对时务的报道,是近代新闻思想的重要开拓者。

四大副刊:五四时期宣传民主思想,介绍社会主义的四大副刊,即《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北京《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邹韬奋:近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主编《生活》周刊期间主张反对内战,一致对外抵抗侵略,其办报思想被称为“韬奋精神”,以其名字命名的“韬奋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历任大公报社记者,新华通讯社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中国记者协会创始人之一,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引路人之一,以其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优秀中青年记者最高奖项。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停刊。

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二、简答1、试述19世纪70年代《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并谈谈对今天的启示。

答:《上海新报》是上海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在《申报》未创办之前是上海最有名的中文报纸。

1872年《申报》创刊后,即通过使用国产廉价纸印刷报纸并廉价销售、使用电报和新闻图片、由中国人担任总编辑、开创副刊、鼓励刊登广告、积极从事出版业等措施与《上海新报》开展竞争,并最终使得《上海新报》因长期亏损而停刊。

启示:报纸在经营过程中应注意对发行成本的控制,尽量减少发行成本;报纸应灵活发行,不依赖单一的发行方式;报纸在报道信息的同时也应该吸引人刊登广告,从而增加报社收入;应开展多种经营,合理运用资源,拓宽受众市场。

2、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答:①宣传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以维护列强在华利益,为列强侵华制造舆论,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道路为总目的②逐渐由中国东南沿海向内地深入,分布范围不断扩大③最初为外文报纸,受众仅限于在华外国人,之后逐渐演变为中文报纸,受众范围扩大至普通中国百姓④报纸创刊时多由外国人担任主编或总编辑,后为扩大影响,逐渐将报刊本土化,改由中国人担任主编或总编辑,以博取中国受众的好感⑤报刊的创办者多数都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懂得如何将西方新闻理论同中国实际向融合⑥多数带有浓烈的宗教和商业色彩3、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答:①打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②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此后政治家办报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③推动了近代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打破了外报的垄断④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推动了新闻采访、报道、编辑、评论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我国的新闻立法⑤报纸的版式进一步向近代报刊转变,确立了近代民族报业“舆论救国”的目标4、明清京报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什么原因?答:首先,明清京报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内容上不会刊载违背朝廷的内容,严格遵守朝廷的禁令,实际上充当了当局巩固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因而当局对京报的出版没有加以严格限制;其次,明清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提高,迫切希望获得朝廷信息,但官报只在官僚体系内部传阅,而京报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对讯息的需求;最后,京报虽然属于民间报业,但其对封建统治者的通知并不造成威胁,相反,其还可以帮助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况且公开发售的京报由于需求广阔,能够为当局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5、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答:办报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这四项办报原则今天依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报刊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明确的办报思想和办报宗旨,同时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报刊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的相关材料在证明所报道新闻的真实性。

现代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很强,当代新闻媒体唯有注重新闻的时效性才能在竞争中不落后,可以说时效性是现代新闻的生命。

6、《时报》在报刊业务上做过哪些改革?答:①在报纸上首创“时评”专栏②首创报纸周刊③编排“务求醒目”④首创一张报纸分为四版两面印刷的印刷形式7、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答: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同时决定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为代中共中央机关报。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由河北迁至北平市出版。

1949年8月1日,经中共中央研究决定原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由代中共中央机关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

8、评述解放战争时期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和意义答:“客里空”原为苏联话剧《前线》中一名擅长编造虚假新闻的战地记者。

1944年,《前线》先后在我军许多部队演出,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篇评《前线》的社论中,批判了客里空,要大家引以为戒。

1947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为了改革报纸存在的弊病,以适应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报上刊载《前线》中有关描写“客里空”的章节,呼吁编者、作者严格揭露与检查采访、编写中的“客里空”作风。

同时,公开检查土地改革前期宣传中的失实报道,分析导致报道失实的不良思想作风和原因,在各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当中掀起了一场反对“客里空”的运动。

意义:维护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发扬了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提高了新闻队伍的素质,赢得了读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9、谈谈你如何看待对《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评价?答:首先“小骂大帮忙”更多是站在共产党角度来看待大公报的,评价本身就带有明确的政治立场,而不是客观的去认识大公报;再者,我们不能因为大公报对国民政府的“小骂大帮忙”就认定大公报是“亲蒋反共”的,而应该看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小骂大帮忙”实际上是作为中立报纸的大公报为了实现媒体舆论监督所采取的一种折中策略,是大公报为了保护其不依附国共两党的新闻专业主义办报思想而做出的“牺牲”。

10、简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答: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席卷全国,与此同时,在国内也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仅1895至1898三年间,全国新出版的报纸80%以上都是国人自办的,这些报纸遍布国内许多城市,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有力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特色:①新增报纸数量庞大;②报纸的种类日益丰富;③报纸逐渐由集中于沿海向内地扩展;④与外报相反的发展路线;⑤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⑥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⑦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11、阐述新记《大公报》成功的原因答:①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新记大公报拥有一批著名编辑和记者,同时也拥有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确保了大公报的报刊质量②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报道注重精确、真实、客观,同时以受众为中心,重视读者,注重满足读者需求,坚持服务社会公众利益③坚持“编辑”与“经营”分离的“双轨制”经营管理模式,各司其职,以编辑部为重,使编辑部能够随时了解经济情况,能够环绕编辑部开展业务经营。

由于按照规律办事,实现了编辑内容与经济效益间的良性互动12、简述成舍我世界报系列成功的原因答:①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