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心得体会宝玉挨打心得体会: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
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才顿起教训之心。
今天的读者,不能仅仅视此为纨绔子弟的行径。
贾政打宝玉一节,原文虽着墨不多,但却写得曲折有致,打的程度也是逐步升级。
王夫人三哭:王夫人一哭,是为了把宝玉从贾政的板子下解救出来;二哭,是因为看了宝玉的伤势;三哭,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
王夫人的三哭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
贾母三逼一逼。
先嚷着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责怪自己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
二逼。
责备贾政: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宝玉就禁得起了?。
三逼。
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
如果说,王夫人面对贾政,用的招儿是扬汤止沸;那么,贾母则是釜底抽薪。
在做严父还是做孝子的问题上,他无条件地选择了后者,就这样,贾府中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以贾政的全线溃败而宣告结束了。
宝玉挨打后,袭人,宝钗,戴玉先后来看。
看袭人我的娘,怎么下这么般的狠手,但凡听我一句话...而宝钗第一句话便是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致今日...从头至尾都是埋怨之词言外之意活该挨打。
再来一番劝,劝什么?当然是要迷于仕途。
虽出于一番好意,却与宝玉之心相隔万里。
再看戴玉,宝玉凝眸一看,只见两眼肿得桃儿一般的泪光。
显然之前已经痛哭流涕了,这就应了打在你身,痛在我心这句俗语了。
戴玉道从此你就改了吧只说了着一句话,是知己之音,知音之言埃早在三十二回宝玉就说林姑娘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要是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再看宝玉评价宝钗等人的话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的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
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闰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谁亲疏远,读者自明。
《红楼梦宝玉挨打》赏析《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一出重头戏,原题是: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手足耽耽,手足是兄弟的意思;眈眈,是亲密的意思。
小动唇舌,是贾环在父亲面前搞小动作,诬陷宝玉对金钏xx不遂。
不肖,这里是指违反封建礼教的事,一桩接一桩,如身为贵族公子,竟和戏子交朋友,还互换汗巾,和丫头谈情说爱等等。
大承笞挞,挨了非常重的打。
严父教子,这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是屡见不鲜的情景,在曹雪芹天才的笔下却写得那样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写得如此错综复杂、精彩纷呈。
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两种人生道路的冲突,这种冲突一旦激化,就会成为你死我活的激烈的斗争。
宝玉是贾府的希望所在。
按照贾政所理解的正常的生活道路,宝玉该以道德文章、仕途经济为重,立身扬名,干国承家;一句话,他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慷慨挥洒的风度。
然而宝玉却钻在情中出不来,终日缠缠绵绵,痴痴呆呆,杂学旁收,离经叛道,说些化灰化烟的荒唐话。
贾宝玉的精神状态太萎靡,太灰暗这是贾政的结论。
平日也不时教训一番,无奈有众人护持,尤其是老太太娇宠得紧,使贾政难以克尽父职。
这一次,贾政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了。
与其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不如狠心用板子来矫正宝玉,说不定还有些效果。
他对那些恳求夺劝的门客说: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这自是贾政的愤激之词,但无疑地,贾政认为,宝玉既然年纪轻轻便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逼淫母婢,他堕落为社会渣滓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贾政的望子成龙与宝玉的不成器形成巨大的反差,做父亲的终于忍无可忍,往死里打宝玉了。
先是由小厮们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接着是贾政还嫌打的轻,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板子来,狠命的又打了十几下,王夫人进来,贾政因怪她平日护着宝玉,不让他管教,越发恼火,火上加油,那板子越下去的又狠又快,把宝玉打得从腿至臀,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
贾政真是要打死宝玉吗?或者说,他真的以毒打宝玉为快吗?这样看,就错了。
他只有这一个儿子,爱子之心也跟王夫人同样真切。
在毒打宝玉之前,他已喘吁吁直挺挺的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不难想见其内心的痛苦。
如果不是恨铁不成钢,如果不是对宝玉期望太殷,他又何至于如此狠心?所以,毒打宝玉之后,当王夫人大哭: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了,只有这个孽障时,贾政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当王夫人和李纨抽抽嗒嗒哭去世的贾珠时,贾政听了,那泪更似走珠一般滚了下来;后来看看宝玉,果然打重了,也就灰心自己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
写出贾政作为父亲的慈爱之情,赋予了这一形象以立体感和深度。
宝玉挨打,事情发生得很急,有似迅雷不及掩耳。
但小说写得很有层次。
先是众门客劝阻;然后是王夫人,接下来是李纨、凤姐及迎、探姊妹;最后是贾母。
而且,每个人的言行,都写得极耐寻味。
比如王夫人来劝阻,先是哭诉哀求,兼有威胁要挟。
打死宝玉事少,写得极耐寻味。
比如王夫人来劝阻,先是哭诉哀求,兼有威胁要挟。
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接着撒泼进逼: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既要勒死他,索性先勒死我,再勒死他!说毕放声大哭起来,最后更抛出了杀手锏,失声大哭起苦命的儿来,叫着贾珠心态,,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这句话一语双关,用意深长。
表面上是想念贾珠,借此宣泄对宝玉的愤慨,实际上是警告贾政,采用的是攻心战术。
因为嫡传一向被认为是封建宗法制度所维护的家族正支,宝玉既然是贾珠死后贾政唯一的嫡传子,他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由此可以看出,王夫人的言行充分反映了他的心态,他同贾政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
他的劝阻主要是起提醒贾政的作用罢了。
贾母的表现则不同。
他气势汹汹,锋芒逼人,言辞激切,尖酸刻薄,唇枪舌剑,毫不留情,用连珠炮式的叱呵讥讽来对待这件事。
他人还没出现就来了个下马威: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就干净了!见贾政陪笑迎出,又揶揄道:你原来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接着又是奚落威胁,又是申斥嗤笑,冷嘲热讽中夹杂着摇头喘气、啐一口、冷笑、哭个不了等动作,把一个贵胄老妪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形象和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真实生动、惟妙惟肖的感觉。
宝玉挨打,疾风暴雨,贾政与贾母等的矛盾陡然加剧,但最后他们达成了一致。
贾政说:老太太也不必伤感,都是儿子一时性急,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
贾母说:儿子不好,原是要管的,不该打到这个份儿!都承认了对方的合理性。
不过,真正深刻的矛盾贾政与宝玉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并未消失,倒是更深刻化了。
正统与叛逆都在加强着自己。
宝玉挨打也体现了《红楼梦》的情节经营艺术。
第一,远处蓄势,渐渐逼来。
从导火线可以体现出来1)宝玉听见金钏儿含羞自尽,心中早已五内摧伤,于是茫然不知所往,恨不得也身亡命殒,心里想的完全是受害者金钏儿悲惨的命运。
而贾政平时想的全是封建官场的仕宦之道,这时正责怪宝玉见到贾雨村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又听到宝玉垂头丧气的叹气声,看到应答时的惶悚表情,自以为受到刺激,不免怒火中烧,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
这说明,贾政和宝玉要走的生活道路不同,所关心的事情也不一样。
这是宝玉挨打的远因,也正是宝玉挨打的最根本原因。
2)忠顺府长府官前来寻找小旦琪官,临走时威胁说: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
贾政受到激将,认为宝玉庇护那不去奉承王爷却隐居乡野的琪官是何等草莽、是无法无天的事,惹了王爷要祸及于我,因而气得目瞪口歪。
可见,忠顺府长府官的激将,实际是宝玉挨打的近因。
3)等到贾环诬告宝玉拉着金钏儿xx不遂,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这一番激将的话如火上浇油,把个贾政气得面如金纸,成为宝玉挨打的成因和导火线。
贾政给宝玉归结了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逼淫母婢的罪名,且有大逆不道明日弑父弑君的隐患,于是横下一条心,狠命毒打宝玉,甚至想要趁今日结果了他的狗命,以绝将来之患!第二,分层出场,高潮迭起。
1)母亲先到从上而下,由外而内,因情及理,以哭造势。
2)祖母后到先声夺人,自责责人,以退为进,旁敲侧击。
3)凤姐收局干练泼辣,语含指责。
4)袭人探因,心细虑远,体贴周到。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最重要最精彩的章节之一。
它通过宝玉挨打这个触目惊心的非常事件,把统治阶级内部封建卫道者和封建背叛者的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达到水火不容这样尖锐激烈的程度,在情节展开过程中塑造了许多形象,突出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初步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使这一部分在全书起着承前启后、统领全文的作用。
而且这一部分故事生动,情节感人,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在非常紧凑的时间衔接和场景变化中,展现出一幅正在变态的钟鸣鼎食封建贵族之家的图画,描写人物手法多样,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显示了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和创作小说的深厚功力。
从中可以看出,《红楼梦》不愧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值得我们很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