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52365)一、选择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B.郑州商城C.西亳D.陕西半坡村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B.长乐宫C.二里头D.明光宫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B.孟菲斯C.阿玛纳城D.乌尔城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B.北魏C.隋唐D.宋元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B.扬州和杭州C.扬州和苏州D.扬州和淮安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B.交河城C.统万城D.渤海上京龙泉府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A.安阳B.成都C.大同D.大理13.中国近代第一城是( D )。
A.天水B.保定C.淮安D.南通14.明代具有典型双城结构的城市是( D )。
A.迪化B.大理C.同里D.归绥15.( D )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A.赖特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伊利尔﹒沙里宁11.中国目前现存最大的战国遗址是( A ) 。
A.燕下都B.郑韩故城C.齐临淄D.赵邯郸16.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荣的城市是( C )。
A.燕下都B.郑韩故城C.齐临淄D.赵邯郸17.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丁字交叉路口是在( D )。
A.唐长安B.南宋临安C.北宋东京D.曹魏邺城18.( D )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A.赖特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伊利尔﹒沙里宁19.道路有“三横四直”之说的城市是指( A )。
A.南宋平江府B.南宋临安C.隋唐洛阳D.北宋东京20.( A )提出田园城市的城市设想。
A.霍华德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佩里二、简答1.简述城市的双重含义。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市是交换的场所,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2. 简述城与廓的基本概念城墙,城指内城的墙,廓指外城的墙。
“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管理劳动人民。
3.简述闾里的基本概念“闾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唐代以前施行封闭的里坊制,汉代称之为“闾里”,泛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
4.简述卫星城的基本含义。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渡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5.简述中国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1)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2)都城形成城市中轴线,宫城和皇城位于城市北部居中,前朝后寝格局,严格分区;3)集中设市、统一管理,市场位置南移,形成前市后朝格局;4)形成复杂、完善的棋盘状路网;5)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坊发展为整齐划一、封闭、内向的形态;6)城市中寺庙建筑大量增加;6.简述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及规划影响。
1)布局特点: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2)规划影响: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前朝后寝)。
7.简述唐代扬州的繁荣原因及其城市格局。
1)繁荣原因:水陆交通便利,是漕粮集运口岸和淮盐集散地;是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地;本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手工业。
2)城市格局:分子城和罗城。
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官衙集中的地区;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
子城城墙为土筑,两重城墙,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罗城呈长方形,棋盘状路网。
唐代扬州有繁华的长街和夜市,说明晚唐时期,扬州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
8.简述秦汉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
1)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2)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3)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4)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5)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6)出现了礼制建筑;7)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9.简述南建康的建设特征。
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防御作用较强,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4)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10.简述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布置的基本特点。
1)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2)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3)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11.简述南宋平江府城的城市布局特点。
1)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以子城为中心,子城系平江衙署所在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府署衙署在轴线南端。
2)商市和居住: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子城的西北角集中各种商市;县署以北是整齐密集的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
3)道路与庙宇:河流和道路系统——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
城内佛、道建筑比重较大,展现出较高的江南园林造园艺术。
三、论述1.结合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论述《周礼•考工记》的理解及含义。
1)《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2)《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3)《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制思想。
2.结合城市建设实例,论述《管子》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思想。
1)《管子》书中有一套明确而完整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尤其重视发展农业及工商业对城市的关系。
这些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反映春秋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特点,对拘于礼制等级和宗法封建的西周城邑营建制多有批判,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2)城市选址方面,“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上,必于广川之下,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适,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
3)城市分级方面,西周城邑营建制以宗法封建为纲分城邑为三级。
周王是“周之宗盟”盟主,天下大宗,所居王城当列第一级城邑。
诸候承王命,又以政治和宗法的双重身份,在其封疆内营建国都,诸侯城便列为第二级城邑。
宗室及卿大夫受采地,同样以双重身份建置采邑──“都”,都就为第三级城邑。
“王城”、“诸侯城”、“都”三级间不仅有政治上的统属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们有不同的规模(涉及乡、遂数量及辖地范围等)。
规模上,王城必大于诸侯城,诸侯城必大于都。
城邑规模不同.实际也体现了力量的差异。
就这样,三级城邑制等第分明,不容越。
至春秋时期,“周室日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而齐经政治、经济改革,生产迅速发展,国力大增,疆域也为之开拓。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管仲敢于向西周城邑旧制发起批判,对城市分级作出新的解释。
3.论述唐长安的城市布局特点及其道路系统、居住、商市方面的概况.1)城市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
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宫城位于皇城北面,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宫城东北方建有大明宫。
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
2)道路系统:干道和街坊两个系统;城市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