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时间:2013年4月
调查地点:青大、海大、科大
调查组成员:
分工:负责调查问卷的起草及打印工作,负责进行调查,负责调查后的整理以及总结,负责对总结的誊写,负责最后的审阅及装订。
本调查小组利用周末的时间分别前往青大、海大以及科大进行调查,每个大学分别调查100份。
调查对象涵盖了大一到大四的不同专业,总体来说调查的结果值得整理以及总结。
大学生是文化消费者的组成部分, 也是未来文化消费阵营中的主要力量。
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 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于化解当前文化领域中的消极现象, 用科学方式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而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为。
它是人类摆脱纯粹体力劳动后产生的较高层次消费需求,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意义文化产品辨识与选择能力, 是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文化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艺术, 任何时候, 文化总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 甚至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念。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经说: 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青人唱我们的歌曲, 学会跳我们的舞蹈, 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做我们想做的事。
今天, 人们已
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 也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更是最容易被外来文化所改变的人群。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 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 而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中外混杂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在他们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又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仅从当前美国连续剧、日本漫画与韩国电子游戏在大学生中受追捧的程度就可见一斑。
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隐性影响, 它往往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着消费者的行为、心理甚至是价值观念。
作为当代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在对各种文化产品进行消费与选择的同时, 也被各种文化所挟裹的意识形态塑造着思想和灵魂。
因此, 摸清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倾向,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 化解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也有助于我们创造更多适合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口味、适合国情的好的文化作品,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被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我们发现:
1、月消费支出能力不同, 在文化消费的具体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
在被调查者中, 月消费总额在200~400元的学生文化消费能力非常低, 且集中为购买学习书籍, 娱乐性支出几乎为零, 这一部分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4%; 而月消费高于600元的学生中,娱乐性消费支出大幅提升, 甚至有个别月消费过千的学
生, 仅一个月的手机与游戏点卡的支出就超过几百元, 大多数人的文化消费集中为娱乐、杂志、网络游戏等项目上。
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大学生文化消费能力与消费对象的不平衡性。
2、文化消费内容偏娱乐化。
在平均每月用于报纸、杂志类的消费金额调查中, 在10 元以下的人群占50%,10~20元占21.4%,20~30元占13.7%,30元以上的人群占14.9%。
从数据中可看出同学们在此方面的消费不高。
在了解同学们最常阅读的书籍种类中, 娱乐、体育类占46% ,文学艺术类占11.7%,政治、经济、专业类比例较小。
两相对比, 我们发现, 学生文化消费过分集中于娱乐与消遣功能, 层次相对较低。
从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 学生对于自己的消费能力是有理性认识的; 第二, 市俗的大众文化已经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市面动辄几十块的精装本杂志所标榜的个性、成功、财富、地位这些概念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并外化为具体的购买和效仿行为。
3、网络消费成为文化消费中的主要内容。
在每月用于网络游戏类的消费金额调查中有10% 的学生花费在60元以上,51.7%的人不足20元,在另一项有关上网目的的调查中,30.6%的人选择看电影,22.9%的同学为聊天交友,28.8%的同学打游戏,11.76%的同学为查找学习材料,另有5.94%的人选择其他。
数据中我们看出, 上网选择游戏的学生人数以及学生愿意投入的财力上似乎并不多, 但这并不能说明情况是乐观的, 最少有20%以上的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就是打游戏。
在调查中甚至有部分学生点卡
及其他各种游戏支出总额超过生活费的一半, 这一现象是非常不正常的。
大学生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消费内容丰富, 但层次偏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大学生文化消费内容丰富, 但主要消费内容基本局限于纯娱乐型消费或者是专业发展类消费, 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行为基本没有。
以网络费为例, 大多数同学认同网络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对于如何合理的应用网络, 尤其是利用网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却不知所措。
只有11.7%的同学表示上网为查找学习资料其他的选择都集中在娱乐项目上, 最受欢迎的前三项选择依次是: 看电影、网游、聊天。
在对学生其他文化消费大项的调查中, 同样反映这样的问题。
其中有缺乏引导的原因, 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中出现失衡现象的一个表现。
几年前曾经推出过精品文化进校园活动, 当这些被人们认为是阳春白雪的艺术作品走进校园之后, 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事实上, 大学生并不是不能接受高雅文化, 有时候只是缺乏合适的途径和科学的引导。
2、文化消费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调查中发现, 最受学生欢迎的书籍为娱乐杂志、专业或英语类辅导书, 而选择严肃文学、古典文学和政治类图书的学生非常少, 反映出大学生文化消费中的功利性取向。
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的时候, 单纯地把文化产品看作一种普通的消费品来满足目前的需求,要么是娱乐性需求,
要么是专业发展性需要。
对于那些影响不明显或是只有在将来才能看到影响的文化产品缺乏认识, 也缺乏消费的积极性。
3、文化消费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文化消费心理不成熟,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消费习惯首先, 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在#你最喜欢的音乐、影视及游戏# 三个题目的调查中, 约20% 以上的同学表示喜欢日本歌曲、影视作品及游戏;另有25% 左右同学选择了韩国产品, 选择国产的30%左右, 其他选择了欧美。
近年来日韩文化在中国的大量传播,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 我们不难理解是为什么。
其次, 文化消费选择偏低龄化。
具体表现为, 在大学生最喜欢的杂志中, 漫画类、言情武侠类占的比重大, 选择严肃文学的只占10%左右。
4、文化消费中出现了不公平现象。
由于受家庭收入影响, 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层次性, 贫困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在调查中14%的同学月消费为200~ 400元之间, 每月文化消费支出很少。
文化消费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和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 而贫困大学生的文消费现状令人担忧, 我们不应该让这部分学生因为经济上的困窘而导致精神生活的匮乏。
关于调查的几点思考
1、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情况喜忧参半。
喜的是文化消费能力逐渐提高, 内容丰富, 对新内容接受的快; 忧的是层次不高、过于功利性和不成熟。
文化消费是辅助大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途径, 所以,应该加强
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引导, 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文化消费方式和观念。
2、注意大学生文化消费引导工作的连续性
事实上我们国家在最近的几年内, 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例如, 在各种著名的自然与文化景点为学生群体开设半价票服务; 博物馆免费开放; 向大学生推荐各种优秀书目; 精品文化活动进校园等, 但也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 缺乏文化素质养成所需要的连续性。
例如, 精品文化进校园, 受到大学生的热烈追捧, 但却没有坚持下来, 最后效果大打折扣。
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引导, 是一个需要耐心与坚持的工作, 只有长期坚持下来, 并形成一种氛围, 变成教育工作甚至是全社会的一个自觉的责任, 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需要社会的参与支持。
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不是一个独立于整个社会的个别问题。
首先, 它所关涉到的大学生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次, 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习惯和特性, 与社会文化大环境密切相关。
说到底, 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整个社会的积极努力与配合, 不只是需要在思想上、行为上加强引导, 同时也需要不断推出适合大学生消费的文化产品。